有時會在一些地方聽到什麼區域、什麼場合,也會有人用場域替代這些名詞,但其實場域是一個有名的社會學理論。
是一著名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布赫迪厄)的理論核心,而其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一群人,在一個領域,接受共同價值觀,並遵守遊戲規則,追求符合價值觀的目標,產生競爭關係。
以上述的概念進行延伸,如:- 接受價值觀是一項在場域參與競爭的先決條件,人具有選擇的權利。
- 舉例,當有人為藝術品進行拍賣,而當你對藝術品的價值布那麼認同,這份競價對於你而言就是一筆錢,而你並不會想花這筆錢,此時大家對於藝術品拍賣這個場域與你便無關,你也並不屬於「大家」,用句俗話:「不是一路人」。
- 遊戲規則的存在是受人建構的,「遵守」這個詞我用的不是很精確,所以也需要在這裡解釋一下。遊戲規則分為訂定規則的當權者與規則的挑戰者,這兩類人的行動皆遵守規則進行,當權者為維持地位,會建構有利於自己並能讓挑戰者存在機會的規則(畢竟當沒人願意進入場域,這當權者就是個光頭司令);而挑戰者雖稱為挑戰者,但又分為兩類,具挑戰行動(積極)及具挑戰資格(僅參與場域)。
- 例如證券的自由市場進行,有錢人錢財累積又快又狠,會有一群人積極布局累積財富,也有人就純參與(譬如存股),而符合大家價值觀的目標就是更多的錢。
- 競爭關係的存在與幾點有關:
- 當權者的地位維持(遊戲規則)
- 資源的有限性
- 向目標邁進的想法及行動
並沒有辦法肯定因果先後,但這些因素相輔相成,以維持場域。可能是當權者建構目標,並塑造資源有限性,以維持地位;也可能是原先資源的有限,而當權者塑造目標的想法,以提升或維持自身地位;又或者目標趨近於生物本能,而因應自然環境的有限資源,當權者建構遊戲規則,以「穩定」、「安全」的方式取的更多資源。
不論如何,社會學家賦予「場域」二字何種意義及我的長篇大論,終究還是看讀者如何運用。當你所處的環境不利時,可以嘗試跳脫框架,生命可以輕鬆一點,甚至發現更適合發展的領域,找到適合你的場域。
而當你有耐心看到了這裡,我就想提到魯迅所著的阿Q正傳,對於其中「精神勝利法」的解讀是不是有另一種看待方式呢?
#以上都經過學習、轉譯、內化及表達,可能與實際理論有些偏誤,請小心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