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工的課程中,靈性是一個重要的資源,如果說人的一生有眾多的選擇與困難需要面對,那足夠的靈性可以給予個人足夠的支持,並更易於應對,塑造一個互動模式。
靈性最易懂的形式便是宗教,宗教提供個人信念,且這項信念通常是使人更善於生存的(信徒存在並擴大群眾,才能使宗教歷久不衰,而信眾的信念也更不易倒塌),社會學家涂爾幹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曾對宗教做了一段定義:談回靈性,雖說宗教是個相對完整的例子,但靈性與宗教並不是相同概念,像台灣,佛教、道教特殊的混合形式,大概多數虔誠信眾都接近60歲以上,而40、50歲左右可能跟著上一輩跟著拜,到了30歲以下可能就相對罕見,那年輕一輩就沒有靈性了嗎?
當然是否定的。
靈性最原始的概念在於「微觀的內在狀態」,並注重身心的互動,有人說這是屬於生命哲理的層次,也有人說是超自然領域的範疇,但其實也不一定這麼玄學,靈性既能唯心論,自然也能唯物,講白了,就只是一些道理,是你願意相信且應用的一些道理。
既然靈性這麼個人化,那社工又能做甚麼?
除了宗教資源的使用,個人的道理若不足以應對環境的變化(問題),存在適應問題或可預期的未來問題,也許可以用人力、物力等等資源應急,若從長遠來看,資源總不能無限量投入無底洞,避免這種情況正是社工的由來,社工也許可以告訴你一個不會錯(不一定最好)的方法,但終究還是取決於案主的決定(當下及未來),而個人在經過種種事件後思考、歸納、成長,這也許是靈性值得讚許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