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世界裡,股票包羅萬象,每一檔股票都具有不同的特性與價值。然而,今天我們並非討論哪種股票最賺錢,而是聚焦於一個核心觀念:「自證預言」。
簡單來說,自證預言是指個人對某件事情的信念或假設,可能影響自己的行為,進而使事情朝著符合這種信念的方向發展。如果您有興趣,這段影片提供了深入的解釋:了解自證預言。
早在2010年,我便開始在部落格中思考「心想事成」的本質,並提出這樣的問題:目標設定如何影響我們的選擇?目標的制定是否可能反而限制了我們的人生?
最近和家人聚餐時,談到一個典型的財務目標:希望藉由資金配置,達到低風險、保本,並產生足夠的被動收入來過生活。以下是一個具體的5000萬資金配置方案:
總計年被動收入為200萬,對多數人而言,已足夠支應生活開銷。
雖然這樣的數學計算看似無懈可擊,但問題在於:
家人的回答是:「有這些錢才能安心。如果我死後還有多餘的資產,可以成立基金會或捐贈。」這是一種典型的「安全感驅動」,但也反映了財務目標對個人心理的深遠影響。
人的想法與價值觀隨著年齡與經歷改變。年輕時可能喜歡追求速度與激情,例如改裝摩托車;中年後則逐漸將重心轉移到工作或家庭。同樣地,投資觀念也會隨之調整。
例如,保守型投資者偏好保本,以低風險工具獲取穩定報酬,例如存中華電信或金融股。然而,投資的結果往往是我們一開始設計出來的框架與目標的映射:「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而行動決定了結果。」
我們不該被既有的框架限制想像。例如,低風險未必只能選擇定存,股票質押也是一種低風險操作;玩股票不等於賭博,而指數型投資則是一種更科學、更穩健的投資方式。
以下是幾個補充建議:
人生與投資都無法用簡單的數字或公式概括。真正的價值在於:
無論目標多麼遠大,我們都應提醒自己: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因為人生只有一次,過得充實才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