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很難與人分享的私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今天聽一位同事描述,在閱讀 1960 年代美國文學的課堂上,介紹並播放了 Bob Dylan 驚世駭俗的經典曲“Like a Rolling Stone" 的「慘況」。從我局外人的角度來想像那場景,覺得頗有黑色幽默的效果,同時也引發了我一段音樂記憶的聯想…

1994年我返來英文系開「文化研究概論」課,興高采烈地和學生談羅大佑。結果呢?沒人知道他是誰!那是什麼狀況,能想像嗎?連在 1990年代都無法和學生一起共享1980年代台灣本地的音樂文化?!

raw-image


那是我三十年前第一次重重的震撼教育啊。自此之後,只要牽扯到音樂,我都非常小心謹慎地試探,以免被學生視為 「白目+恐龍」!

在偉大的文學與藝術史面前,我們好像可以站在凝固靜止的時間頂峰,睥睨、俯視著學生,讓他們毫無感情地仰望我們,以及我們講解的經典作品。但是在流行音樂與電影的歷史土石流急速沖刷中,我們可能才是那(被認為)需要被搶救的溺水人。

這絕對是從事教育的人最深沉的悲哀了。也就是說,我們成長歷程中所緩慢認識、累積下來的經驗與知識感情,好不容易可以理解通透,想要和學生分享時,卻瞬間發現這些價值早已「一文不值」到荒謬的地步了。

1997~2000年左右,我花了三年的時光,一邊掙扎著教書備課、設計新課程,一邊開始瘋狂大搞 Jazz music history 的閱讀、聆聽、與音樂蒐藏。 

因為那是我年少時心中的謎團。我想了解,為何這音樂型態從我少年時起,就對我有如此的吸引力。而當時我並沒有任何主客觀的必要條件,能讓我如願。 

所以這想望就這麼久藏、潛伏於心底,一直都到了「前中年期」了,受完了教育、有了語言能力、有了工作等等之後,才開始了為自己心靈解密的旅程。

接著,我又花了幾年的時間,整理、閱讀、聆聽所有可以找到的書籍與 CD, 一了心中另個宿願:就是把1960s~ 1970s的 American folk/rock music history 給弄清楚 (Youtube在當時尚未存在!)。想當然爾的,Dylan花了我最多的力氣與時間,其他還有Joan Baez, Joni Mitchell, Leonard Cohen, Don McLean, Paul Simon…我年少時仰望的民謠搖滾群峰。

raw-image


剛開始,我仍心存僥倖,偷偷相信這些累積都能終為課堂所用。但是愈是深入那些歷史與音樂的迷幻境地,我愈不相信我可以和學生溝通分享這些情感。最後只得選擇獨自一人,往返於那幽深的感情秘境,與現實工作之間。

如果只是客觀呈現這些文化歷史的資料文獻,學生們是絕不會有感應的;必須先有感情的震撼,純然透過音樂本身巨大的美感,收編靈魂。但是,除非是個老靈魂學生,否則他們如今的聽覺神經怎容得下像 Dylan 的唱腔歌喉以及“Like a Rolling Stone”彼時清瘦單薄的錄音效果?

隱藏真正的自己是很痛苦折磨人的,但我們何嘗能完全避免隱藏自己呢?就連在教育場景中,如前所描述的,我不是都在隱藏自己真正最火熱喜愛的感情/知識對象嗎?而我已經是經常在課堂上「釋放個人主觀感情」的人了,都還有如此巨大深沉的遺憾,其他人的課堂就可想而知了。

"Like a Rolling Stone" 太嘲諷、太尖酸嗆辣,就算我們可以詮釋解密歌詞中的所有文字密碼,所得到的「內容意義」也無法讓學生理解喜愛的。因為我們的學生太單純,無慮無私無感無情無才無識又無心。而偏偏 Dylan 卻是那樣的一個人(以後再聊這話題);我難以居間媒合啊。

raw-image



內容總結
Bob Dylan
3
/5
avatar-img
1會員
22內容數
孤獨是一種內心深度的標誌。它標示著一般社交的膚淺言談無法窺見的深沉內斂;而這是值得自己慶幸之事。我們孤獨地走進了悠遠流長的傳統,卻喜出望外,發現眾多志同道合的孤獨者與我為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later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才驚覺,原來這人生的歲月航道,又繞回三十年前重回 Athens 停泊靠岸前的憂傷海域。 而這一回,我有整個餘生的長度,來探測那憂傷海域的深度...
派對餐桌邊上的交談,都只能浮光掠影,話題只能像飲料杯中的氣泡,不斷快速輕盈昇起、消失。任何嘗試深入解說的企圖,都會阻礙歡樂的流暢進行。
在那當下的我,其實是偷偷把軍樂隊當成搖滾樂團來玩,心中暗暗浮現的其實是The Beatles 1967年《花椒軍曹與寂寞芳心俱樂部》 唱片封面上,四個人穿著 marching band 制服的意象…
每次懷著麻辣火鍋一般的熱勁、醞釀了滿滿的濃濃思緒、幻想教室裡即將上演的熾熱情景、亢奮到瀕臨抓狂、旋風般進了課堂;卻總是在一百分鐘後,以殘枝敗柳、槁木死灰的頹態爬出教室...
那是我有生以來親臨過最最震撼的音樂節,並非由於演奏者皆為天王天后;剛好相反,正是因為所有的樂手與團體都尚未擁有「職業級」身份,卻能創造出如此令全場如癡如醉的強大vibe ! 
我們每天上學上課,難道不也是在學習「扮演」學生和老師的過程? 這過程日以繼夜的重複循環,其實就形成了「儀式」。缺少這些儀式,我們都很難進入各自的角色。然而,遠距教學與線上上課的作法,使得往常上課的儀式化為烏有...
才驚覺,原來這人生的歲月航道,又繞回三十年前重回 Athens 停泊靠岸前的憂傷海域。 而這一回,我有整個餘生的長度,來探測那憂傷海域的深度...
派對餐桌邊上的交談,都只能浮光掠影,話題只能像飲料杯中的氣泡,不斷快速輕盈昇起、消失。任何嘗試深入解說的企圖,都會阻礙歡樂的流暢進行。
在那當下的我,其實是偷偷把軍樂隊當成搖滾樂團來玩,心中暗暗浮現的其實是The Beatles 1967年《花椒軍曹與寂寞芳心俱樂部》 唱片封面上,四個人穿著 marching band 制服的意象…
每次懷著麻辣火鍋一般的熱勁、醞釀了滿滿的濃濃思緒、幻想教室裡即將上演的熾熱情景、亢奮到瀕臨抓狂、旋風般進了課堂;卻總是在一百分鐘後,以殘枝敗柳、槁木死灰的頹態爬出教室...
那是我有生以來親臨過最最震撼的音樂節,並非由於演奏者皆為天王天后;剛好相反,正是因為所有的樂手與團體都尚未擁有「職業級」身份,卻能創造出如此令全場如癡如醉的強大vibe ! 
我們每天上學上課,難道不也是在學習「扮演」學生和老師的過程? 這過程日以繼夜的重複循環,其實就形成了「儀式」。缺少這些儀式,我們都很難進入各自的角色。然而,遠距教學與線上上課的作法,使得往常上課的儀式化為烏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老師評語:感受到你的「不開心」的一篇,畢竟以現代媒體識讀的標準來看,這一篇科普文章有點水、有內容農場的性質。這個不開心你可以記著,以後閱讀到類似的文章時,就可以跳過不用看了!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假資訊那麼多的情況下,當可信度都已經不足了,就可以放掉這一篇科普文章了!
Thumbnail
初來這個網站 放一些以前畫的,有關音樂的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D6VHwqrXLE要我學這首歌,我今天第一次聽。 仔細想想,這現場臨場感,具有震憾。 不過,這首歌,根本在飊高音。 除非,對〝喉腔共鳴〞有把握。 (搞清楚,這首歌的key,高到爆,比〝一生托給一個人〞還要高。) 知道我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離開音樂社團的心路歷程,遇到了老師的不公平對待和指導方式的問題,暢談了離開音樂社團後的學習過程和成長。他分享了對音樂的熱愛以及堅持不懈的努力,並推薦了一位知名YOUTUBER的樂理課程。
Thumbnail
音樂會中的導聆讓聽眾更快了解曲目內容和情緒張力,對於比賽曲和藝術性較高的曲目尤其重要。透過導聆,聽眾更融入樂曲,也是一種社會教育。
前陣子和學生談到古典音樂的價值,學生表示古典音樂不好懂,提出音樂是為了好聽還是讓人懂?當下突然覺得腦門被敲了一下,不過仔細想想,這是可以探討的。 古典樂中所蘊含的內涵確實比較高,但也比較不好懂,不過你不能否認就是有人愛這一味,而且如果願意靜下心來學習如何聆聽,要欣賞古典音樂並不難,甚至還很好玩
Thumbnail
痕跡01 樂團:Guns & Roses 專輯:The Spaghetti Incident 歌曲:ALL OF       不知道你清不清楚自己的第一片hard rock是那一片,還是你跟本不聽hard rock,不想有任何一張hard rock的唱片,那這可能是你生命的一點小損失,不管
Thumbnail
「音樂小白」或是「音樂專家」都可以享受的一趟音樂旅程。 書名有夠長的《從裝懂到聽懂,現代音樂簡史:爵士、藍調、民謠、搖滾、龐克、嘻哈……生活中總是沒人理解你,但你一定能找到一種音樂懂自己》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老師評語:感受到你的「不開心」的一篇,畢竟以現代媒體識讀的標準來看,這一篇科普文章有點水、有內容農場的性質。這個不開心你可以記著,以後閱讀到類似的文章時,就可以跳過不用看了!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假資訊那麼多的情況下,當可信度都已經不足了,就可以放掉這一篇科普文章了!
Thumbnail
初來這個網站 放一些以前畫的,有關音樂的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D6VHwqrXLE要我學這首歌,我今天第一次聽。 仔細想想,這現場臨場感,具有震憾。 不過,這首歌,根本在飊高音。 除非,對〝喉腔共鳴〞有把握。 (搞清楚,這首歌的key,高到爆,比〝一生托給一個人〞還要高。) 知道我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離開音樂社團的心路歷程,遇到了老師的不公平對待和指導方式的問題,暢談了離開音樂社團後的學習過程和成長。他分享了對音樂的熱愛以及堅持不懈的努力,並推薦了一位知名YOUTUBER的樂理課程。
Thumbnail
音樂會中的導聆讓聽眾更快了解曲目內容和情緒張力,對於比賽曲和藝術性較高的曲目尤其重要。透過導聆,聽眾更融入樂曲,也是一種社會教育。
前陣子和學生談到古典音樂的價值,學生表示古典音樂不好懂,提出音樂是為了好聽還是讓人懂?當下突然覺得腦門被敲了一下,不過仔細想想,這是可以探討的。 古典樂中所蘊含的內涵確實比較高,但也比較不好懂,不過你不能否認就是有人愛這一味,而且如果願意靜下心來學習如何聆聽,要欣賞古典音樂並不難,甚至還很好玩
Thumbnail
痕跡01 樂團:Guns & Roses 專輯:The Spaghetti Incident 歌曲:ALL OF       不知道你清不清楚自己的第一片hard rock是那一片,還是你跟本不聽hard rock,不想有任何一張hard rock的唱片,那這可能是你生命的一點小損失,不管
Thumbnail
「音樂小白」或是「音樂專家」都可以享受的一趟音樂旅程。 書名有夠長的《從裝懂到聽懂,現代音樂簡史:爵士、藍調、民謠、搖滾、龐克、嘻哈……生活中總是沒人理解你,但你一定能找到一種音樂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