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濕地碳匯潛力與減碳策略研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言

上週有個台灣本土碳權的新聞,紅樹林與海草方法學環境部的委員會決定退回。正反面意見和資訊可以參考上下游新聞。所有本土碳權方法學的資訊可直接參考環境部網站

正方意見自然是碳匯成效、國際先例以及海岸生態效益;而反方意見主要著重於碳匯量測精確度、濕地生態影響以及碳洩漏等方面。

以碳匯形成方式而言,自然碳匯方法學常見的分類方式包含了:避免開發(REDD+)、重新造林(ARR),以及永續林業管理(IFM)等。但這是指一般陸生植被的狀況,紅樹林、海草等濕地沿岸的方法則是另外一套,因此也才會有所謂的紅樹林與海草方法學審查一事。

台灣濕地這部分的人為干預能夠提升多少碳匯,姑且讓學者們再吵一陣子。但我看到新研究論文估算了東南亞地區濕地的碳匯潛力,而且是用空間分析的方式來做,就特別有興趣想了解一下。

研究背景與方法

這項研究探討了東南亞地區泥炭沼澤森林(Peat Swamp Forests, PSFs)和紅樹林因土地利用變化而產生的碳排放,以及透過保護和復育這些生態系統所能實現的減緩和碳移除潛力。

研究背景

  • 東南亞的土地利用變化碳排放量約佔全球的三分之一。
  • 其中,人為改變的泥炭沼澤森林和紅樹林是重要的排放源,但其影響程度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
  • 泥炭地和紅樹林雖然僅佔東南亞土地面積的 5.4%,卻是重要的碳儲存庫。全球泥炭地儲存了約 604 ± 130 Gt 的碳,而熱帶泥炭地則儲存了約 105 Gt 的碳。紅樹林也儲存了 3.1 至 12.3 Gt 的碳。
  • 這些生態系統的退化和轉變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使其從碳匯轉變為溫室氣體的淨排放源。
  • 先前的評估缺乏對排放量年際變化的詳細資訊,限制了我們對透過保護和復育這些生態系統所能實現的減緩和碳移除潛力的理解。

研究方法

  • 數據收集:
    • 研究團隊利用多個已發表的空間資料庫,包括泥炭地和紅樹林的基礎地圖。
    • 利用 2001 年至 2022 年的熱帶濕地森林變化數據,確定泥炭沼澤森林的毀林情況和土地利用變化。
    • 使用 2000 年的紅樹林基線數據和 2001 年至 2022 年的樹木覆蓋損失數據來評估紅樹林的毀林程度。
    • 加入了工業和小型油棕種植園地圖以及排水溝網絡地圖等額外數據集。
    • 使用 NASA MODIS 產品獲取年度燒毀面積數據,以估計泥炭地的燒毀面積。
    • 使用了紅樹林損失驅動因素的資料集,來確定紅樹林毀林後的土地利用變化。
  • 碳排放估算:
    • 研究團隊採用了 IPCC 的 Tier 1 排放因子來計算因毀林、泥炭燃燒、排水和泥炭分解,以及養魚/蝦池的建設和營運而產生的 CO2 和 CH4 排放量。
    • 當 Tier 1 排放因子不可用或不相關時,採用了在東南亞進行的早期研究的排放因子。
    • 研究考慮了以下溫室氣體排放源:
      • 毀林造成的生物量碳損失。
      • 泥炭分解產生的土壤 CO2 和 CH4 流出。
      • 泥炭燃燒產生的 CO2 和 CH4 排放。
      • 人工排水溝造成的泥炭土壤碳庫損失。
      • 養殖池產生的現場水生 CH4 流出。
      • 紅樹林轉為養殖池過程中土壤碳匯的損失。
  • 減緩和碳移除潛力評估:
    • 利用森林再生長的碳匯增強率,以及在排水泥炭地上的樹木和油棕種植園復濕後排放量減少的估計值,評估了碳移除和減少排放的潛力。
    • 評估了紅樹林和泥炭沼澤森林的再生長所產生的碳移除量,以及對退化和毀林的泥炭沼澤森林進行復植和復濕,以及對裸露土地和養殖池進行紅樹林復育的潛力。
    • 採用全球生物量碳庫增強研究的結果來估計泥炭沼澤森林和紅樹林再生長和復植後的碳移除因子。
    • 利用水表深度(WTD)和 CO2 及 CH4 排放量之間的關係,來評估在轉化為樹木和油棕種植園的泥炭沼澤森林上復濕情境所帶來的 CO2 和 CH4 排放減少量。
  • 不確定性分析:
    • 通過結合活動數據的不確定性和相關的排放及移除因子來估計 CO2 和 CH4 排放量的不確定性。
    • 對泥炭沼澤森林的土地利用變化應用了 11% 的空間不確定性,而其他活動資料的不確定性則依賴於排放因子的不確定性。
    • 使用誤差傳播方法生成 95% 信賴區間的不確定性估計值。

研究成果

  • 碳排放量評估:2001年至2022年間,東南亞地區因土地利用變化影響泥炭沼澤森林和紅樹林,每年產生約 691.8 ± 97.2 TgCO2e 的排放量,相當於該地區土地利用變化排放量的 48%。其中,泥炭沼澤森林的排放量佔絕大多數(約 98%),而紅樹林的排放量則佔約 2%。主要排放來源包括泥炭分解、生物質損失、泥炭燃燒以及泥炭排水等。
  • 土地利用變化趨勢:研究發現,2001年至2022年間,東南亞地區約有 41% 的泥炭沼澤森林和 7.4% 的紅樹林消失。泥炭沼澤森林主要轉變為人工林和農業種植園,而紅樹林則主要被水產養殖池和農業取代。
  • 氣候變遷的影響:排放量與氣候乾旱期(如聖嬰南方振盪現象和印度洋偶極)密切相關,乾旱時期排放量顯著增加。此外,泥炭分解和排水造成的排放量持續增加,而生物質損失造成的排放量則因泥炭沼澤森林砍伐速度減緩而減少。
  • 國家排放量貢獻:印尼是該地區最大的排放國,佔總排放量的 73%,其次是馬來西亞,佔 14%。這兩國合計佔東南亞泥炭沼澤森林和紅樹林總面積的 87% 和 72%。
  • 減緩潛力:通過保護和復育泥炭沼澤森林和紅樹林,可以顯著減少碳排放。次生林再生每年可吸收約 15.9 ± 2.0 TgCO2e 的碳。此外,若能復育退化和被砍伐的泥炭沼澤森林約 2.64 百萬公頃,並重新濕潤約 5.34 百萬公頃的樹木和油棕種植園,以及恢復約 0.07 百萬公頃的紅樹林,每年可實現約 94.4 ± 7.4 TgCO2e 的減排潛力。
  • 國家自主貢獻(NDCs)的貢獻:研究發現,對於某些國家,避免泥炭沼澤森林和紅樹林的砍伐和轉用具有更顯著的氣候減緩潛力。例如,印尼僅通過保護這些生態系統就可能達到其無條件的森林和其他土地利用(FOLU)排放減量目標。
  • 區域和全球影響:儘管泥炭沼澤森林和紅樹林在東南亞地區的面積相對有限(分別佔 5.4% 和 0.2%),但它們的保護和復育每年可減少約 770 ± 97 TgCO2e 的排放量,相當於該區域 FOLU 排放量的 54%,以及全球排放量的 16%。
  • 研究限制:研究承認在泥炭地分布、排水系統以及排放因子方面存在數據不確定性,未來需要更多研究來改進這些方面。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生態系統復育後的土壤碳匯變化研究

海洋碳匯效率比原本預期得還慢?史丹佛研究團隊發表於Science的新發現

如果自然碳匯停止運作,會怎麼樣?

野火對全球碳匯的影響:研究新發現

英國海床碳匯研究揭示重要的藍碳價值

ICVCM核可三項REDD+方法學,更公正可信的森林保育碳權來了

生物多樣性:TNFD、自然基礎解方與永續發展策略

美國2025年將推出自然基礎碳權競標,早買有折扣

想種樹賺碳權之前,先了解一下什麼是自然氣候解方吧



avatar-img
16會員
153內容數
分享氣候變遷與環境政策主題。 增廣見聞之餘,讓生活產生更多洞見。 如果有想了解的新知、產業資訊、相關主題內容等, 都非常歡迎在文章中留言讓我知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細雨徐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翻譯整理 Nature 新研究文章,探討生態系統復育對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影響。研究者透過彙整41篇分析,發現生態系統復育能顯著增加土壤有機碳,但與原始狀態相比仍有缺口。此缺口在不同生態系統類型中差異很大,例如濕地缺口最大。研究結論指出,預防土地劣化比生態系統復育更有效率地減緩氣候變遷。
洛杉磯野火顯示極端野火天氣正成為全美新常態,威脅不僅限於傳統高危險地區。炎熱夏季、缺乏雨季、乾燥條件與強風的結合,使全年野火風險升高。這類火災不僅造成破壞,還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加劇氣候變遷。我們需採取主動措施,包括理解極端天氣影響、延長火災季節準備,以及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減少未來災害風險。
本文探討亞洲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嚴重性,並介紹 TNFD 框架及其在企業永續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及自然基礎解方 (NbS) 的應用。文章強調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氣候變遷減緩的關聯性,並提出企業應積極採取措施,降低環境影響,支持生態保育。
過多浮濫的減少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 REDD+ )專案是2023年初碳權爭議話題,也導致了 Verra 執行長下台。自願性碳市場完整性委員會( ICVCM )近日核可了三項 REDD+ 方法學,未來依據這些核可方法學所完成之專案額度皆可獲得核心碳原則( CCPs )認證,為碳權市場發展帶來重要助力。
史丹佛團隊的新研究成果顯示出有影響海洋碳匯成效的現象過去並沒有考慮到。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於死亡後會帶著體內吸收的二氧化碳沉降至海底成為碳封存,然而新研究發現此一過程比預期慢上許多,導致在上層水域時就被其他生物利用吸收掉。此研究發現將影響海洋碳匯相關之數值模型,其誤差甚至可能達百億噸。
美國森林基金會(AFF)要在明年(2025)推動與小型地主開發商直接合作的競標案;這樣類型的競標與合作模式最重要之處在於提供前期資金,讓原本因為缺乏初期經費的專案有機會上路。AFF 的碳拍賣標誌著企業氣候行動的一個關鍵轉折點,提供了透明且有效的途徑,期望改變美國自然基礎碳權專案格局。
本文翻譯整理 Nature 新研究文章,探討生態系統復育對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影響。研究者透過彙整41篇分析,發現生態系統復育能顯著增加土壤有機碳,但與原始狀態相比仍有缺口。此缺口在不同生態系統類型中差異很大,例如濕地缺口最大。研究結論指出,預防土地劣化比生態系統復育更有效率地減緩氣候變遷。
洛杉磯野火顯示極端野火天氣正成為全美新常態,威脅不僅限於傳統高危險地區。炎熱夏季、缺乏雨季、乾燥條件與強風的結合,使全年野火風險升高。這類火災不僅造成破壞,還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加劇氣候變遷。我們需採取主動措施,包括理解極端天氣影響、延長火災季節準備,以及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減少未來災害風險。
本文探討亞洲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嚴重性,並介紹 TNFD 框架及其在企業永續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及自然基礎解方 (NbS) 的應用。文章強調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氣候變遷減緩的關聯性,並提出企業應積極採取措施,降低環境影響,支持生態保育。
過多浮濫的減少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 REDD+ )專案是2023年初碳權爭議話題,也導致了 Verra 執行長下台。自願性碳市場完整性委員會( ICVCM )近日核可了三項 REDD+ 方法學,未來依據這些核可方法學所完成之專案額度皆可獲得核心碳原則( CCPs )認證,為碳權市場發展帶來重要助力。
史丹佛團隊的新研究成果顯示出有影響海洋碳匯成效的現象過去並沒有考慮到。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於死亡後會帶著體內吸收的二氧化碳沉降至海底成為碳封存,然而新研究發現此一過程比預期慢上許多,導致在上層水域時就被其他生物利用吸收掉。此研究發現將影響海洋碳匯相關之數值模型,其誤差甚至可能達百億噸。
美國森林基金會(AFF)要在明年(2025)推動與小型地主開發商直接合作的競標案;這樣類型的競標與合作模式最重要之處在於提供前期資金,讓原本因為缺乏初期經費的專案有機會上路。AFF 的碳拍賣標誌著企業氣候行動的一個關鍵轉折點,提供了透明且有效的途徑,期望改變美國自然基礎碳權專案格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隨著全球對於環境保護的關注日益增加,台灣在推動綠電政策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綠電,即來源於可再生能源的電力,不僅對於減少碳排放有重要意義,也成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選擇。然而,綠電價格的趨勢以及其影響因素,仍然是許多企業和消費者關心的議題。
Thumbnail
近年ESG興起對「藍碳」、「固碳」等討論,紅樹林復育也成為熱議選項。紅樹林作為藍碳生態系統的價值,包括高效的碳吸收和儲存、廣泛的地理分佈和跨世代的碳儲存效益。然,提及復育過程中仍需要更完善的方法學評估,避免過度影響既有生態環境、海岸陸域化等問題。
Thumbnail
前言 在現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中,自然生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擴展,森林逐漸被砍伐,生態系統也變得日益脆弱。保護森林和推動生態再生成為了當前迫切需要關注的重要議題。本文將探討森林保護的意義和價值,分析生態再生對森林保護的重要性,並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一重大使命。
Thumbnail
透過國際因應氣候治理的對策,企業面臨國內外氣候變遷議題需執行對策。本文探討國際因應氣候治理的對策以及企業的淨零路徑規劃,對於氣候變遷盤查與因應策略提供多方面建議。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臺灣碳費執行機制的相關內容,包括碳費兩種徵收方式的詳細說明、徵收對象及申報繳費流程等,最後還提出了企業可以採行的減碳措施,旨在協助產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成淨零轉型的目標。
Thumbnail
近年植樹造林成效顯著,但養護與再利用方面仍有困難。文中談到修枝料源應避免棄置焚燒,而應進一步進行分級分類,並尋求合適應用。建議可透過公私部門與地方林業充分合作,培育新生代力量參與養護工作,並規劃與建構設備與環境場域,讓身心障礙夥伴能參與其中。此外,應用過程需建立永續的商業模式,創造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Thumbnail
- 森林的綠碳、海洋的藍碳和土壤的黃碳,是自然碳匯的三種顏色,成為全球減碳的重要手段,也帶來商機。 - 美國、日本、台灣等國家紛紛宣示「2050淨零」目標,引領環保永續風潮,使「自然碳匯」成為熱門議題。 - 三色碳包括陸地樹木(綠碳)、土壤(黃碳)、海洋紅樹林與海草床(藍碳),是企業必須了解的關
Thumbnail
近年來,隨著全球各國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碳減排技術逐漸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在臺灣,減碳技術產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這為投資者提供了機會。本文將介紹臺灣的碳減排技術產業,並探討ESG(環境、社會和治理)與臺灣減碳科技產業之間的聯繫
Thumbnail
台糖參與「小農種碳」專案,旨在評估其蔗作地的土壤碳匯潛力,以協助國內的碳權。以下是這個過程及其影響的瞭解: 1. 環境友善耕作與循環利用方式:台糖的蔗園已經採取環境友善耕作和循環利用方式,例如將糖廠副產品作為堆肥,以提升土壤有機碳,並透過這些舉措來推動自然碳匯淨零轉型[1][2][3]。
Thumbnail
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愈發嚴重,促使各國紛紛採取行動,尋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方式。臺灣也積極參與,於今年2月15日正式實施《氣候變遷因應法》,並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立法確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隨著全球對於環境保護的關注日益增加,台灣在推動綠電政策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綠電,即來源於可再生能源的電力,不僅對於減少碳排放有重要意義,也成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選擇。然而,綠電價格的趨勢以及其影響因素,仍然是許多企業和消費者關心的議題。
Thumbnail
近年ESG興起對「藍碳」、「固碳」等討論,紅樹林復育也成為熱議選項。紅樹林作為藍碳生態系統的價值,包括高效的碳吸收和儲存、廣泛的地理分佈和跨世代的碳儲存效益。然,提及復育過程中仍需要更完善的方法學評估,避免過度影響既有生態環境、海岸陸域化等問題。
Thumbnail
前言 在現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中,自然生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擴展,森林逐漸被砍伐,生態系統也變得日益脆弱。保護森林和推動生態再生成為了當前迫切需要關注的重要議題。本文將探討森林保護的意義和價值,分析生態再生對森林保護的重要性,並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一重大使命。
Thumbnail
透過國際因應氣候治理的對策,企業面臨國內外氣候變遷議題需執行對策。本文探討國際因應氣候治理的對策以及企業的淨零路徑規劃,對於氣候變遷盤查與因應策略提供多方面建議。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臺灣碳費執行機制的相關內容,包括碳費兩種徵收方式的詳細說明、徵收對象及申報繳費流程等,最後還提出了企業可以採行的減碳措施,旨在協助產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成淨零轉型的目標。
Thumbnail
近年植樹造林成效顯著,但養護與再利用方面仍有困難。文中談到修枝料源應避免棄置焚燒,而應進一步進行分級分類,並尋求合適應用。建議可透過公私部門與地方林業充分合作,培育新生代力量參與養護工作,並規劃與建構設備與環境場域,讓身心障礙夥伴能參與其中。此外,應用過程需建立永續的商業模式,創造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Thumbnail
- 森林的綠碳、海洋的藍碳和土壤的黃碳,是自然碳匯的三種顏色,成為全球減碳的重要手段,也帶來商機。 - 美國、日本、台灣等國家紛紛宣示「2050淨零」目標,引領環保永續風潮,使「自然碳匯」成為熱門議題。 - 三色碳包括陸地樹木(綠碳)、土壤(黃碳)、海洋紅樹林與海草床(藍碳),是企業必須了解的關
Thumbnail
近年來,隨著全球各國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碳減排技術逐漸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在臺灣,減碳技術產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這為投資者提供了機會。本文將介紹臺灣的碳減排技術產業,並探討ESG(環境、社會和治理)與臺灣減碳科技產業之間的聯繫
Thumbnail
台糖參與「小農種碳」專案,旨在評估其蔗作地的土壤碳匯潛力,以協助國內的碳權。以下是這個過程及其影響的瞭解: 1. 環境友善耕作與循環利用方式:台糖的蔗園已經採取環境友善耕作和循環利用方式,例如將糖廠副產品作為堆肥,以提升土壤有機碳,並透過這些舉措來推動自然碳匯淨零轉型[1][2][3]。
Thumbnail
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愈發嚴重,促使各國紛紛採取行動,尋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方式。臺灣也積極參與,於今年2月15日正式實施《氣候變遷因應法》,並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立法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