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開始喝第一杯由媽媽泡的雀巢即溶咖啡,加糖加奶,當時覺得原來咖啡是這味道,還不錯,但並沒有愛上。
已經忘記何時開始常想喝咖啡的慾望,印象中是剛崗社會工作跑業務時, 經常用BB call聯繫其他在頭的業務同事,一起南京東路的羅多倫咖啡聚集,一起喝著作為元的咖啡, 邊聊是非。
彼時還是主要以即溶咖啡為進,偶而才會去SOGO B1的Key Coffee喝手沖咖啡。 但也一直都沒有特別比覺口味的差異,那時候是有咖啡就好的時期。而當時是流行用syphon-虹吸咖啡壺,外頭的咖啡館以華麗繁鎖來炫耀為主,豆子當然是用平價的深焙。
2000年左右,開始用美式咖啡壺泡咖啡,唯那時候是覺得咖啡應該是苦的才對,也沒有烘焙度的概念,隨便買個咖啡粉倒進去加水就開電源煮咖啡。那時候喝咖啡還是會加奶精跟糖。
直到幾年後有一天,跟一位咖啡達人的同事講到咖啡,他說不好的咖啡豆才會做深烘焙的豆子。當時聽了很驚訝,但他沒有深入詢問,因為一直以來, 我認為口味這種東西是極端個人的;主觀的討論只是為了找同溫層;客觀的討論又顯得無感。
直到時多年前,發現家裡附近新開了一家很小的咖啡店,只有外帶,沒有位置,門口放一台小型烘豆機(大概一次烘2磅吧),跟老闆聊了一下,說我也想試看看自己沖咖啡,但想到那昂貴的Syphon壺就算了。老闆說其實用簡單的手沖就可以享受一杯好咖啡,只要豆子好,沒有技術也可以把豆子85%的好味道沖出來。就這樣花200元買了濾杯,及老闆磨好的淺焙豆子, 開始了自製咖啡的人生。
一直以來, 我都不是那種對於事物會鑽研到極致的人。
攝影喜歡街拍,喜歡尋找拍攝目標的過程,拍出感覺。對於構圖比例,人像的手足擺位的角度,一些小細節都不會太花心思處理,總是覺得拍照的𣊬間能否抓的住才是重點。太注重細節反而失去攝影的本質。
聽音樂也是聽喜歡的音樂,不追求音嚮設備的極致-因為也沒有財力去追求。基本的配備能聽出各樂器的分配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旋律及音樂性。聽出曲子的感覺,比音場定位準確與否及甚麼空間感來的重要。
喝咖啡也是。經過多年的手沖咖啡人生-連上班時也利用午休時間來沖咖啡,即使最近入手了法式壺及摩卡壺的等其他設備,也是著重於喝咖啡當下的感覺, 但也不刻意去“訓練”自己分辨各種味道。咖啡風味輪這張圖對我來說只是一張美麗的圖案,上頭的各種味道的形容,對我來說就是苦、酸、甘、香4種。我不想搞到為了嚐出是否有杏仁味道而把喝咖啡的休閒氣氛破壞掉,即使這支豆子沒有傳說中的各種堅果味或花香又怎麼樣?我在喝的時候心情愉快才是重點。即使泡不好,太濃太苦太淡,也可以好好享受那一刻。冬日午後的陽光底下,手上拿著一杯熱呼呼的咖啡,如果還在計較這咖啡泡崗了不該有的苦澀味而生悶氣,就真的是作繭自縛。上學期研究所有一天是一整天的課,我會在家用最省事的方式泡一杯雀巢即溶咖啡帶去學校下午上課時喝。至於為何偏愛雀巢,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今天先這樣,下次來說一下最近用3種沖泡方式泡咖啡的心得。
1. 手沖濾杯
2. 法式壺
3. 摩卡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