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狄倫:搖滾詩人》描述巴布狄倫為了成為音樂人,從翻唱別人的作品開始,但他有著獨特的作詞作曲的魅力,終於有機會唱自己創作的歌曲,又被侷限於特定曲風,衷於自己,再次興風作浪成為樂壇的~亮點?還是災難?
先謝謝有緣人,在我排隊買票時,送我一張會員生日兌換卷,然而在大年初一就被招待看電影~
巴布狄倫看報紙發現偶像生病了,決定前往探望他,結果遇到賞識他音樂的伯樂,慢慢的越來越多粉絲,最常被問:「這麼動人的詞曲是怎麼寫出來的?」有天他私下告訴朋友,問這問題的人,其實不是想知道他怎麼寫出詞曲,而是在質疑自己為什麼寫不出跟他一樣的詞曲。
我看到這段對話時(大笑),巴布狄倫怎麼能這麼清楚的看見提問者的真正問題呀?怪不得能寫出打動人心的歌詞曲,用很平凡的字句及日常觀察呼應到粉絲內心,正是因為粉絲的心聲被唱出來了。
他在「民謠」音樂祭裡壓軸唱出「搖滾爵士」自創曲,當場台下噓聲不斷,杯子東西往台上飛,主辦單位在後台試圖中斷表演,表演結束後後大受好評,成為樂壇另一波的新亮點。
這是一步險棋,如果結果是一片倒讚聲,可能從此消失在樂壇,被點名做記號成為黑名單,當然也不會有這片的出現~
如果是我們願意冒險嗎?
有次我去台中歌劇院看表演,由國內知名敲鼓團體主演,結果那次是這團體的突破演出,敲鼓戲份只有前面開場,之後都是頗有深度的戲劇(情境)演出,台下離席、睡著一大推...
我猜部分觀眾跟我一樣是來看敲打鼓表演,沒想到是一個極度深入的表演劇情,跟我們的預想有差距,自然就...興趣缺缺。
但他們圈入另一群的粉絲,喜歡安靜看表演,享受整場的寧靜氛圍的愛好者,似乎突破的演出沒有絕對好與壞,只要是衷於自己值得放手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