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六境、六識、六觸是人對世界感知與認識的過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佛教的認識論中,六根、六境、六識、六觸是人對世界感知與認識的過程,簡單來說,它們的關係可以概括如下:

  1. 六根(感官):接收外界資訊的「感應工具」眼(視覺)、耳(聽覺)、鼻(嗅覺)、舌(味覺)、身(觸覺)、意(思維)
  2. 六境(外境):六根所感知的「對象」色(形象)、聲(聲音)、香(氣味)、味(味道)、觸(冷暖軟硬等)、法(思想、概念)
  3. 六識(認識作用):六根接觸六境後,產生對外界的「認知」眼識(看見)、耳識(聽見)、鼻識(聞到)、舌識(嘗到)、身識(感受到)、意識(思考)
  4. 六觸(接觸):六根遇到六境,產生六識的「感應作用」眼觸色 → 產生「眼識」耳觸聲 → 產生「耳識」鼻觸香 → 產生「鼻識」舌觸味 → 產生「舌識」身觸觸 → 產生「身識」意觸法 → 產生「意識」


簡單例子:吃一顆草莓 🍓

  1. 六根:眼 看見紅色草莓耳 聽到咬下去的聲音鼻 聞到草莓的香氣舌 嘗到甜味身 觸摸到表面粗糙或光滑意 想著「這顆草莓應該很好吃」
  2. 六境:色 → 草莓的紅色聲 → 咬下的聲音香 → 草莓的氣味味 → 甜酸的味道觸 → 軟硬、光滑的觸感法 → 過去的經驗,認為草莓是甜的
  3. 六識:眼識 知道它是紅色的耳識 知道它有咬碎的聲音鼻識 知道它有香氣舌識 知道它的甜味身識 知道它的表面觸感意識 知道「這是草莓,很好吃」
  4. 六觸:眼觸色 看到草莓耳觸聲 聽到咀嚼聲鼻觸香 聞到果香舌觸味 嘗到甜酸味身觸觸 感受到軟硬度意觸法 想起草莓的記憶,覺得好吃


總結

👉 六根(感官)接觸 六境(外界事物),產生 六識(認識),這一過程就是 六觸


👉 這是一個循環,讓我們認識世界,但佛教認為這種認識是「無常」的,容易生起執著與煩惱。👉 若能了解這個過程,就可以「覺察」自己的執著,進而修行解脫。


📌 簡單來說:六根 → 感知六境 → 產生六識 → 形成六觸(接觸認知)


這就是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的過程!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學習 seeming的沙龍
3會員
70內容數
2025/03/13
依據熱門程度排序,並附上簡要介紹: 🔥 1-10 名:必訪京都經典景點 伏見稻荷大社 ⛩️ 千本鳥居的絕美景色,京都最具代表性的神社之一。 推薦時間:清晨或傍晚,避開人潮。 清水寺 🏯 世界文化遺產,春櫻與秋楓的熱門景點,清水舞台景色絕美。 必看:地主神社(求姻緣)、音
2025/03/13
依據熱門程度排序,並附上簡要介紹: 🔥 1-10 名:必訪京都經典景點 伏見稻荷大社 ⛩️ 千本鳥居的絕美景色,京都最具代表性的神社之一。 推薦時間:清晨或傍晚,避開人潮。 清水寺 🏯 世界文化遺產,春櫻與秋楓的熱門景點,清水舞台景色絕美。 必看:地主神社(求姻緣)、音
2025/01/31
六根、六境、六識、六觸的核心概念:覺察與解脫 六根、六境、六識、六觸的概念在佛法中,不只是讓我們理解「感知世界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它在傳達一個關鍵的智慧: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都是透過六根感知六境,經由六識來判斷,但這一切都是主觀的,容易生起執著,導致煩惱。 這背後傳遞了幾個重要的
2025/01/31
六根、六境、六識、六觸的核心概念:覺察與解脫 六根、六境、六識、六觸的概念在佛法中,不只是讓我們理解「感知世界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它在傳達一個關鍵的智慧: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都是透過六根感知六境,經由六識來判斷,但這一切都是主觀的,容易生起執著,導致煩惱。 這背後傳遞了幾個重要的
2025/01/23
心平能癒三千疾,心靜可通萬事理,且聽且忘且隨風,且行且看且從容.
2025/01/23
心平能癒三千疾,心靜可通萬事理,且聽且忘且隨風,且行且看且從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常听人说:“人要修心养性。”其实光是“修心”还是不够的。人体上有眼、耳、鼻、舌、身、心等六根,他们每天接触六尘,攀缘外境,引诱我们造作种种的恶业,因此佛经形容六根如同六个盗贼,时时在窃取我们的功德法财。我们要如何避免受到“六根”所害,就是要做好六根的修行。    第一、眼能见己身
Thumbnail
常听人说:“人要修心养性。”其实光是“修心”还是不够的。人体上有眼、耳、鼻、舌、身、心等六根,他们每天接触六尘,攀缘外境,引诱我们造作种种的恶业,因此佛经形容六根如同六个盗贼,时时在窃取我们的功德法财。我们要如何避免受到“六根”所害,就是要做好六根的修行。    第一、眼能见己身
Thumbnail
如果從人類個體的內在的視角,去投射感知整個世界,是屬於主觀性的解讀整體實相,整體實相的圓滿整體訊息經過主觀濾鏡,大部分的資訊都被過濾,只留下小範圍的資訊,加上主觀的加工,進入到我們的個體真實,轉譯成我們認知的相對實相。
Thumbnail
如果從人類個體的內在的視角,去投射感知整個世界,是屬於主觀性的解讀整體實相,整體實相的圓滿整體訊息經過主觀濾鏡,大部分的資訊都被過濾,只留下小範圍的資訊,加上主觀的加工,進入到我們的個體真實,轉譯成我們認知的相對實相。
Thumbnail
上篇文章提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這就是《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所說的:「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六祖以「六門」比喻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並言:「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
Thumbnail
上篇文章提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這就是《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所說的:「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六祖以「六門」比喻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並言:「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倘若人們擁有好的行為,又能忠實佛法,那麼這些人將能永遠具足德行以及良善。而依著正見,我們會明白,實際上我們離佛陀並不遠,就像是與祂面對面坐一般。當我們了解法時,就在那一刻,我們見到了佛! 如果一個人真正地去修行,無論是在樹底下坐著,或是躺著,或是以其他的姿式,他都將能聽到佛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倘若人們擁有好的行為,又能忠實佛法,那麼這些人將能永遠具足德行以及良善。而依著正見,我們會明白,實際上我們離佛陀並不遠,就像是與祂面對面坐一般。當我們了解法時,就在那一刻,我們見到了佛! 如果一個人真正地去修行,無論是在樹底下坐著,或是躺著,或是以其他的姿式,他都將能聽到佛
Thumbnail
那是法的中心點,其中「十大一如」是整個法的重心,但它太深了,所以你們還沒有發覺它的妙義!真正對六大心法很熟的話,它會從「第八意識」反芻回來,因為六大心法本來就在你的自性中,只是要去和它「相應」而已!
Thumbnail
那是法的中心點,其中「十大一如」是整個法的重心,但它太深了,所以你們還沒有發覺它的妙義!真正對六大心法很熟的話,它會從「第八意識」反芻回來,因為六大心法本來就在你的自性中,只是要去和它「相應」而已!
Thumbnail
五蘊即色、受、想、行、識。 色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觸及到的都是色; 受就是感受; 想就是我們的意識在活動; 行就是我們的行為,因為意識的關係,它透過行為來活動; 識即表面意識、潛在意識、深層意識、最深層意識,大約就是六識、七識、八識、九識。 就是靠眾生的「貪」來下手的! 我也想學佛乘大法
Thumbnail
五蘊即色、受、想、行、識。 色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觸及到的都是色; 受就是感受; 想就是我們的意識在活動; 行就是我們的行為,因為意識的關係,它透過行為來活動; 識即表面意識、潛在意識、深層意識、最深層意識,大約就是六識、七識、八識、九識。 就是靠眾生的「貪」來下手的! 我也想學佛乘大法
Thumbnail
前言     台中普門學苑每月三次聚會研讀佛學的「佛學讀書會」,目前在導讀印順導師著作《成佛之道》。歲末最後一次上課,廖文章導讀老師,正導讀到第四章「三乘共法」,剖析四諦因果的頌文,在講「集諦」法義的頌文中,有一句「發業與潤生」的文句,不容易瞭解,有需要再探討一番。為了幫助學員加深法義的理解,當時我
Thumbnail
前言     台中普門學苑每月三次聚會研讀佛學的「佛學讀書會」,目前在導讀印順導師著作《成佛之道》。歲末最後一次上課,廖文章導讀老師,正導讀到第四章「三乘共法」,剖析四諦因果的頌文,在講「集諦」法義的頌文中,有一句「發業與潤生」的文句,不容易瞭解,有需要再探討一番。為了幫助學員加深法義的理解,當時我
Thumbnail
當我們意識到人類與其他形式的生命或物質存在關係密切時,又怎能不對萬物產生同情心和關懷呢?這種擴及所有地方一切生命的慈悲,來自於「我們其實都是一家人」的洞見,這就是佛教慈悲的基礎。
Thumbnail
當我們意識到人類與其他形式的生命或物質存在關係密切時,又怎能不對萬物產生同情心和關懷呢?這種擴及所有地方一切生命的慈悲,來自於「我們其實都是一家人」的洞見,這就是佛教慈悲的基礎。
Thumbnail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Thumbnail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Thumbnail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Thumbnail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