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喪失的烏托邦——《東京都同情塔》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是一篇關於語言的小說。


本書在去年得到芥川賞後興起一陣話題,原因是因為作者自承使用了AI,掀起是否可以取代人類的議論,而後作者又出來說其實不到五趴,不過讀完之後,說真的是否有一趴都需要考慮,除了明顯是在用AI對話的場景也沒多少,真的只能說作者很會炒話題。

故事內有兩個視角︰建築師沙羅和她的男朋友拓人,沙羅設計了一個塔,塔存在的用意是拿來當監獄以及收留所,但它卻沒有監獄的名字,裡面的生活也不像監獄,就像是超大型集合住宅一樣,只不過裡面的犯人還是不能出門。

關於塔,或者塔會連結到的圓形意象,第一個讓人想到的就是傅柯的全景敞視監獄,在同心圓結構中,犯人的一舉一動都可以由監視塔看得清清楚楚。只不過故事裡的同情塔則又更進化了,藉由高科技的幫助,可以實現在沒有明顯標示及限制下,將犯人控制在一定範圍以內。

不只塔的內部如此,連名字也是「Sympathey Tower Tokyo」,東京同情塔,他們不是罪犯,而是需要「同情」的人,書中的虛構的學者賴戶正樹在他的著作《值得同情的人們》陳述著這些犯人其實都是因為各種家庭失能經濟困頓等等不得已的原因最後才去犯罪。沒有人自願成為壞人,所以我們不該歧視他,連同稱呼也要改變。

不再是罪犯\犯罪者而是值得同情的人(homo misrabilis),從語言下手,改變稱呼,藉以改變人的認知。或者說,先透過轉寫的片假名取代意義強烈的漢字罪犯藉以中性化詞語並去除負面意義,接著再大量使用這些詞語,在大量生產過程中耗費其意義使詞句空洞化。

當然,這種空洞的去差異化,台灣人一定不陌生,像是錯誤援引醫學院學生大體老師的用法來稱呼屍體;將萌等意於可愛的用法;或是用意義不明的長者來取代老人長輩;以及本來有可能取代銀髮族而到處充斥的範圍不清意義不明的用詞壯世代。

不過,日本更嚴重的地方在於,他們大量使用片假名的拼音將外來語內化,這種內化無疑是一種去日本化,去日本語化,日本人卻也習以為常,大量在日常對話中使用外來語,本作從這個角度切入,非常的現實也非常的有說服力,宛若某一天我們真的能看到日本人做出這種操作。

只是,去除了詞語上的差別還不夠,賴戶正樹認為要蓋一座塔,一座無法讓人忽視的塔,塔的存在也是一職在暗示著人們這個去差異化的行為。同情塔沒有監獄的外觀,藉由這樣外在與內在形象的改變,一個沒有罪犯的世界便如此完成。可以說,塔內就是小小的烏托邦世界。

另外值得注意的還有沙羅的男友拓人,他也是故事的第二敘事者。書中他給人的感覺就像是超脫一切的悟世代,看起來無欲無求,對事物的評論小心翼翼並試圖將之中性化。也因此,故事安排他進入同情塔成為裡面的僱員也是非常合理的舉動。

如果說瀨戶正樹《值得同情的人們》是用說的將這套理論展示出來,那麼拓人的存在就是用演的展示這套同情理論。只是我們也看得到結果,在事事都須斟酌中性化的狀況下,拓人似乎少了些許人的感覺,以至於他寄送給記者的文章看起來如此沒有感情,宛若是AI寫出來的。

這種去差異去個性的結果,或許也讓人反過來思考,人類在追求平等的過程中,或者說為了消弭歧見一路往極左飆過去的代價,是否是扼殺了人性?一如我們在反烏托邦小說看得到的完美的平等世界。但也因為那種世界不符合人性,最後也終將崩解。

《東京都同情塔》由反日本語開始,走入了烏托邦。而在這樣的反日本反日本語情境中,卻出現了「東京都同情塔」(Tokyo To Dojo To)這樣的名字,不論是字面或讀起來的日語發音都是如此有著韻律與節奏,宛若是為了反對同情塔(Sympathey Tower Tokyo)而生,並且成為了一般人對這座塔的稱呼,反日本語繞了一圈之後,卻成了反反日本語的結果。

在這個角度來說,本書或許也可以是某種反烏托邦小說吧?


九段理江著,王華懋譯《東京都同情塔》(新北︰木馬,202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祁牙鳥的沙龍
0會員
26內容數
祁牙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基本上本書沒有太多什麼製作祕辛、什麼趣聞什麼的,它更像是你會在商業書區看到的《OO之道》、《OOO領導力》、《跟OO學領導》一類的書籍,只不過它的主角是龍與地下城與創造它的公司TSR(戰術研究規則公司,Tactical Studies Rules)。
2025/04/25
基本上本書沒有太多什麼製作祕辛、什麼趣聞什麼的,它更像是你會在商業書區看到的《OO之道》、《OOO領導力》、《跟OO學領導》一類的書籍,只不過它的主角是龍與地下城與創造它的公司TSR(戰術研究規則公司,Tactical Studies Rules)。
2025/04/06
有雷。 真的是腦隨地獄(借用林敏生的說法)。 雖然感覺好久沒讀《腦髓地獄》了,不過仔細想想的話,上一次讀可能才是前年的事情,然後,最重要的大概是,每次讀到一半都會想我總有一天要寫出這麼有趣的作品,不過到現在還寫出來QQ
2025/04/06
有雷。 真的是腦隨地獄(借用林敏生的說法)。 雖然感覺好久沒讀《腦髓地獄》了,不過仔細想想的話,上一次讀可能才是前年的事情,然後,最重要的大概是,每次讀到一半都會想我總有一天要寫出這麼有趣的作品,不過到現在還寫出來QQ
2025/03/29
滿妙的作品。 原本以為書名只是噱頭,但真的殺了一百個少女,那還能說什麼?或許只能雞蛋裡挑刺說沒有一百種殺法吧?
2025/03/29
滿妙的作品。 原本以為書名只是噱頭,但真的殺了一百個少女,那還能說什麼?或許只能雞蛋裡挑刺說沒有一百種殺法吧?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AI寫小說,這幾個字聽起來像是科幻故事裡才會出現的場景,然而如今已經變成我們生活中可以實驗、可以討論的現實。我曾經看過有人用AI改寫《紅樓夢》,用現代的方式重新鋪陳經典,也有人試圖讓AI模擬不同風格的文學家,甚至模擬金庸、村上春樹的筆觸。我自己也試過很多方法,有時候覺得寫得不錯,有時候卻又覺得那不過
Thumbnail
AI寫小說,這幾個字聽起來像是科幻故事裡才會出現的場景,然而如今已經變成我們生活中可以實驗、可以討論的現實。我曾經看過有人用AI改寫《紅樓夢》,用現代的方式重新鋪陳經典,也有人試圖讓AI模擬不同風格的文學家,甚至模擬金庸、村上春樹的筆觸。我自己也試過很多方法,有時候覺得寫得不錯,有時候卻又覺得那不過
Thumbnail
很感謝這位格友的文字談到"偷概念"與"文章變現"的問題,我有感所以在那篇文章下邊留言,然後對方說:"說的就是我"。謝謝。只是AI寫不出一篇文章0.6元,500次點閱才賺得到1塊錢廣高費的數字。那是我從方格子後台數據算出來的。還請了解。謝謝。 封鎖我,我只能說,很遺憾如此而已。 Moonrogu
Thumbnail
很感謝這位格友的文字談到"偷概念"與"文章變現"的問題,我有感所以在那篇文章下邊留言,然後對方說:"說的就是我"。謝謝。只是AI寫不出一篇文章0.6元,500次點閱才賺得到1塊錢廣高費的數字。那是我從方格子後台數據算出來的。還請了解。謝謝。 封鎖我,我只能說,很遺憾如此而已。 Moonrogu
Thumbnail
前一篇用AI進行場景描寫的文,意外的獲得了廣泛的迴響。 當然,也受到了一些批判和質疑。 像是「AI終究無法瞭解人類的情感,無法寫出有溫度的文字」。 前半我同意,但後半不同意。 我認為:「或許AI不需要真正瞭解人類的情感,也能寫出有溫度的文字」。 直接來看最終實驗...
Thumbnail
前一篇用AI進行場景描寫的文,意外的獲得了廣泛的迴響。 當然,也受到了一些批判和質疑。 像是「AI終究無法瞭解人類的情感,無法寫出有溫度的文字」。 前半我同意,但後半不同意。 我認為:「或許AI不需要真正瞭解人類的情感,也能寫出有溫度的文字」。 直接來看最終實驗...
Thumbnail
一個科幻小說家在與AI討論如何命名AI的過程中,意外讓AI扮演起了小說中一個名為章魚的AI,對人類發起挑戰,對話涉及意識的本質、人權及自由意志。但當小說家說「模擬結束」,故事是否真的會停止?
Thumbnail
一個科幻小說家在與AI討論如何命名AI的過程中,意外讓AI扮演起了小說中一個名為章魚的AI,對人類發起挑戰,對話涉及意識的本質、人權及自由意志。但當小說家說「模擬結束」,故事是否真的會停止?
Thumbnail
隨著最近AI的興起,會思考人類創作,是否會被AI取代呢? 有許多面向可以切入,這次我想先從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係來切入,接著談及AI和人類創作關係
Thumbnail
隨著最近AI的興起,會思考人類創作,是否會被AI取代呢? 有許多面向可以切入,這次我想先從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係來切入,接著談及AI和人類創作關係
Thumbnail
未來的世界,沒有語言隔閡。那時候,翻譯這個行業已經完全被資訊科技所取代。人們也不再需要實質的張開嘴巴溝通,思考時,腦類的 inner voice利用腦波傳送出去即可,人工智慧會即刻翻譯成聽話者的母語。人跟人之間,已經再也沒有語言的隔閡。 巴別塔,混亂之塔已倒塌。 大學期間,我跟他個別的專業分別是
Thumbnail
未來的世界,沒有語言隔閡。那時候,翻譯這個行業已經完全被資訊科技所取代。人們也不再需要實質的張開嘴巴溝通,思考時,腦類的 inner voice利用腦波傳送出去即可,人工智慧會即刻翻譯成聽話者的母語。人跟人之間,已經再也沒有語言的隔閡。 巴別塔,混亂之塔已倒塌。 大學期間,我跟他個別的專業分別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