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是人不是神
眾所皆知,佛學的創立者是佛陀。「佛陀」這個詞是梵文或巴利文的 "Buddha"(बुद्ध)的音譯(註1),有時也會略過「陀」(dha)這個發音,簡稱為「佛」。而佛這個字的意思是「覺悟的人」。這邊有兩個重點「覺悟」和「人」。
佛是覺悟的「人」,這說明了佛教和一般宗教的不同。相較於多數宗教有神的概念,原始佛教並沒有神這種概念。現在很多人把佛當作神,燒香拜佛祈求平安、中樂透或是想和林志玲吃飯—這是本文作者的心願—其實是一種誤解。
佛是「覺悟」的人,因此佛學可以說是「教導人們覺悟的方法的一門學問」。它的核心是要教導人們「成佛」之道。「成佛」聽起來很厲害,但是所謂「成佛」的意思並不是要變某種具有神力的神祇,而是要成為一個「覺悟」的「人」。
既然是要成為一個覺悟的人,理論上「成佛」是每個人都作得到的;所以佛學經典中有很多句子表明這種人人都能成佛的概念,例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註2)、「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註3)等等。如果你去看某些佛學研究所的入學考題,有一個常見的題目是:「佛教說一切是苦,這是否表明了佛教是悲觀的?」用常識來判斷就知道,這一題的答案一定要寫佛教並不悲觀,否則你不可能錄取。但是為什麼?既然一切都是苦的,怎麼還能叫人不悲觀?其中一個理由就是「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這個想法的確非常光明且帶給人希望。因為,如果我說「一切眾生,悉能打NBA」、「一切眾生,悉能像郭台銘一樣有錢」你會相信嗎?當然不會,因為只有160公分怎麼打NBA?沒有具足某些條件怎麼成為富豪?但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卻告訴我們,「成佛」這麼超脫世俗的事情,反而是人人都有機會作到的。如果佛陀再世,他會告訴你:我很確定你打不了NBA、也成不了有錢人,但是你有機會成佛。這實在太光明了。
簡單來說,「佛」這個稱號表明了:(1)他只是個覺悟的人,不是神;而這也是佛學的重要精神。(2)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覺悟,佛陀只是比我們早了..….大約3000年先覺悟而已。
(待續)
註1:梵文和巴利文是古印度的兩種重要語言,因此許多原始佛學著作都是以這兩種語言去書寫。它們可以被簡單但不精確地理解為:梵文是當時上流社會(如婆羅門階級、祭司、學者)所使用的語言,而巴利文則更接近一般庶民日常使用的語言。這邊有個特別之處是,佛陀雖是王子,但是他選擇用更通俗的語言來弘法。而後來佛教分裂成上座部和下座部,更接近佛學傳統的上座部(小乘、南傳佛教)的經典也是沿用巴利文書寫,而主張革新的下座部以及其所影響的北傳的大乘佛教,則多用梵文。
註2:《涅槃經》
註3:《華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