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的起源與發展(1)—佛陀本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佛陀是人不是神

眾所皆知,佛學的創立者是佛陀。「佛陀」這個詞是梵文或巴利文的 "Buddha"(बुद्ध)的音譯(註1),有時也會略過「陀」(dha)這個發音,簡稱為「佛」。而佛這個字的意思是「覺悟的人」。這邊有兩個重點「覺悟」和「人」。

佛是覺悟的「人」,這說明了佛教和一般宗教的不同。相較於多數宗教有神的概念,原始佛教並沒有神這種概念。現在很多人把佛當作神,燒香拜佛祈求平安、中樂透或是想和林志玲吃飯—這是本文作者的心願—其實是一種誤解。

佛是「覺悟」的人,因此佛學可以說是「教導人們覺悟的方法的一門學問」。它的核心是要教導人們「成佛」之道。「成佛」聽起來很厲害,但是所謂「成佛」的意思並不是要變某種具有神力的神祇,而是要成為一個「覺悟」的「人」。

既然是要成為一個覺悟的人,理論上「成佛」是每個人都作得到的;所以佛學經典中有很多句子表明這種人人都能成佛的概念,例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註2)、「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註3)等等。如果你去看某些佛學研究所的入學考題,有一個常見的題目是:「佛教說一切是苦,這是否表明了佛教是悲觀的?」用常識來判斷就知道,這一題的答案一定要寫佛教並不悲觀,否則你不可能錄取。但是為什麼?既然一切都是苦的,怎麼還能叫人不悲觀?其中一個理由就是「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這個想法的確非常光明且帶給人希望。因為,如果我說「一切眾生,悉能打NBA」、「一切眾生,悉能像郭台銘一樣有錢」你會相信嗎?當然不會,因為只有160公分怎麼打NBA?沒有具足某些條件怎麼成為富豪?但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卻告訴我們,「成佛」這麼超脫世俗的事情,反而是人人都有機會作到的。如果佛陀再世,他會告訴你:我很確定你打不了NBA、也成不了有錢人,但是你有機會成佛。這實在太光明了。

簡單來說,「佛」這個稱號表明了:(1)他只是個覺悟的人,不是神;而這也是佛學的重要精神。(2)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覺悟,佛陀只是比我們早了..….大約3000年先覺悟而已。

(待續)



註1:梵文和巴利文是古印度的兩種重要語言,因此許多原始佛學著作都是以這兩種語言去書寫。它們可以被簡單但不精確地理解為:梵文是當時上流社會(如婆羅門階級、祭司、學者)所使用的語言,而巴利文則更接近一般庶民日常使用的語言。這邊有個特別之處是,佛陀雖是王子,但是他選擇用更通俗的語言來弘法。而後來佛教分裂成上座部和下座部,更接近佛學傳統的上座部(小乘、南傳佛教)的經典也是沿用巴利文書寫,而主張革新的下座部以及其所影響的北傳的大乘佛教,則多用梵文。

註2:《涅槃經》

註3:《華嚴經》

 

這是顏志龍讀佛學後的心得筆記,希望儘量避免一些艱澀難懂的詞彙,寫成人人都能懂的佛學知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雜阿含經》 「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 正觀者,則生厭離; 厭離者,喜貪盡; 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雜阿含經》 「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 正觀者,則生厭離; 厭離者,喜貪盡; 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夢見我在宣揚佛教,正在講述佛陀用苦行,來實踐佛法和推廣佛法的經過。 我說這不是一個華麗的故事。釋迦摩尼佛一步一腳印,就是用他的力量,來推廣佛法。 群眾中有其他宗教人士,聽到我的說法,覺得不以為然。 我回說各個宗教,都有其勸人為善的教義。「我沒有要跟你辯論,我就是在介紹一個非常簡單的模式,希望大
Thumbnail
佛教在创立时既讲无我论又讲轮回说,在同时论证两者时实际上存在着矛盾或困难。但无我论和轮回说对佛教都很重要。为解决这个矛盾及论证上的困难,佛教在发展中提出了种种概念或说法来化解这一问题。
老實說,次生佛法的構思哪裏來的?我問內在聲音,我的佛性了。佛性說:極樂世界吃喝玩樂不求上進,老大不喜歡,老天爺不給了,因此有了次生思考。老大?一個還沒有出現在我們字典的人,因為和我們裟婆世界豪無關係,所以沒有記錄在線。和我們有關係的付責人是阿彌陀佛。 大家不要殺我,是我的內在聲音阿彌陀佛說的。老大
Thumbnail
「菩薩五相」第二個叫做「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一切的佛法或深或淺視各類眾生的需求,用善巧方便宣說佛法。 宣說佛法跟做學問不一樣,有的人說:「佛法要讀佛學院才能弘揚。」讀佛學院很重要,沒有讀佛學院的成就者(解脫成就的)也很多,佛學院成就倒是有限。 因為一直把佛法當做學問的人,容易起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佛教修行的心得與方法,包括唸佛、淨念相續、咒子求財求愛、以及具體的修行方法。藉由正確的意圖及頻率,來達到提升靈性意識的效果。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夢見我在宣揚佛教,正在講述佛陀用苦行,來實踐佛法和推廣佛法的經過。 我說這不是一個華麗的故事。釋迦摩尼佛一步一腳印,就是用他的力量,來推廣佛法。 群眾中有其他宗教人士,聽到我的說法,覺得不以為然。 我回說各個宗教,都有其勸人為善的教義。「我沒有要跟你辯論,我就是在介紹一個非常簡單的模式,希望大
Thumbnail
佛教在创立时既讲无我论又讲轮回说,在同时论证两者时实际上存在着矛盾或困难。但无我论和轮回说对佛教都很重要。为解决这个矛盾及论证上的困难,佛教在发展中提出了种种概念或说法来化解这一问题。
老實說,次生佛法的構思哪裏來的?我問內在聲音,我的佛性了。佛性說:極樂世界吃喝玩樂不求上進,老大不喜歡,老天爺不給了,因此有了次生思考。老大?一個還沒有出現在我們字典的人,因為和我們裟婆世界豪無關係,所以沒有記錄在線。和我們有關係的付責人是阿彌陀佛。 大家不要殺我,是我的內在聲音阿彌陀佛說的。老大
Thumbnail
「菩薩五相」第二個叫做「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一切的佛法或深或淺視各類眾生的需求,用善巧方便宣說佛法。 宣說佛法跟做學問不一樣,有的人說:「佛法要讀佛學院才能弘揚。」讀佛學院很重要,沒有讀佛學院的成就者(解脫成就的)也很多,佛學院成就倒是有限。 因為一直把佛法當做學問的人,容易起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佛教修行的心得與方法,包括唸佛、淨念相續、咒子求財求愛、以及具體的修行方法。藉由正確的意圖及頻率,來達到提升靈性意識的效果。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