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的起源與發展(1)—佛陀本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下篇文章:佛學的起源與發展(2)—釋迦牟尼本人

佛陀是人不是神

眾所皆知,佛學的創立者是佛陀。「佛陀」這個詞是梵文或巴利文的 "Buddha"(बुद्ध)的音譯(註1),有時也會略過「陀」(dha)這個發音,簡稱為「佛」。而佛這個字的意思是「覺悟的人」。這邊有兩個重點「覺悟」和「人」。

佛是覺悟的「人」,這說明了佛教和一般宗教的不同。相較於多數宗教有神的概念,原始佛教並沒有神這種概念。現在很多人把佛當作神,燒香拜佛祈求平安、中樂透或是想和林志玲吃飯—這是本文作者的心願—其實是一種誤解。

佛是「覺悟」的人,因此佛學可以說是「教導人們覺悟的方法的一門學問」。它的核心是要教導人們「成佛」之道。「成佛」聽起來很厲害,但是所謂「成佛」的意思並不是要變某種具有神力的神祇,而是要成為一個「覺悟」的「人」。

既然是要成為一個覺悟的人,理論上「成佛」是每個人都作得到的;所以佛學經典中有很多句子表明這種人人都能成佛的概念,例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註2)、「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註3)等等。如果你去看某些佛學研究所的入學考題,有一個常見的題目是:「佛教說一切是苦,這是否表明了佛教是悲觀的?」用常識來判斷就知道,這一題的答案一定要寫佛教並不悲觀,否則你不可能錄取。但是為什麼?既然一切都是苦的,怎麼還能叫人不悲觀?其中一個理由就是「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這個想法的確非常光明且帶給人希望。因為,如果我說「一切眾生,悉能打NBA」、「一切眾生,悉能像郭台銘一樣有錢」你會相信嗎?當然不會,因為只有160公分怎麼打NBA?沒有具足某些條件怎麼成為富豪?但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卻告訴我們,「成佛」這麼超脫世俗的事情,反而是人人都有機會作到的。如果佛陀再世,他會告訴你:我很確定你打不了NBA、也成不了有錢人,但是你有機會成佛。這實在太光明了。

簡單來說,「佛」這個稱號表明了:(1)他只是個覺悟的人,不是神;而這也是佛學的重要精神。(2)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覺悟,佛陀只是比我們早了..….大約3000年先覺悟而已。

(待續)



註1:梵文和巴利文是古印度的兩種重要語言,因此許多原始佛學著作都是以這兩種語言去書寫。它們可以被簡單但不精確地理解為:梵文是當時上流社會(如婆羅門階級、祭司、學者)所使用的語言,而巴利文則更接近一般庶民日常使用的語言。這邊有個特別之處是,佛陀雖是王子,但是他選擇用更通俗的語言來弘法。而後來佛教分裂成上座部和下座部,更接近佛學傳統的上座部(小乘、南傳佛教)的經典也是沿用巴利文書寫,而主張革新的下座部以及其所影響的北傳的大乘佛教,則多用梵文。

註2:《涅槃經》

註3:《華嚴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凡人也能懂的佛學筆記#by顏志龍#
25會員
6內容數
這是顏志龍讀佛學後的心得筆記,希望儘量避免一些艱澀難懂的詞彙,寫成人人都能懂的佛學知識。
2025/03/05
讀佛經有時有一個讓人困擾的地方是,你不太確定哪些是真的佛陀所親說,哪些是後人杜撰。也就是很多現代佛學的觀點可能並非佛陀原初的想法,而是後人增修的結果。(註1) 這和佛學思想的文字化過程有關。佛陀在世時並沒有將他的思想寫成文字,這和很多早期的哲學思想傳承過程很類似;例如蘇格拉底、孔子都未將他們的思想
2025/03/05
讀佛經有時有一個讓人困擾的地方是,你不太確定哪些是真的佛陀所親說,哪些是後人杜撰。也就是很多現代佛學的觀點可能並非佛陀原初的想法,而是後人增修的結果。(註1) 這和佛學思想的文字化過程有關。佛陀在世時並沒有將他的思想寫成文字,這和很多早期的哲學思想傳承過程很類似;例如蘇格拉底、孔子都未將他們的思想
2025/02/26
佛陀的成道時間 關於佛陀出家修行一直到成道的年齡,有些不同的說法。最普遍的看法是他29歲出家、35歲成道。也就是只花了六年的時間。但這是指這一世。佛陀在《阿含經》曾經說過關於他在其它世修行的一些事跡,因此他的修行並非畢其功於「一世」,而是經過了很多「劫」才大功告成。這邊這個「劫」在
2025/02/26
佛陀的成道時間 關於佛陀出家修行一直到成道的年齡,有些不同的說法。最普遍的看法是他29歲出家、35歲成道。也就是只花了六年的時間。但這是指這一世。佛陀在《阿含經》曾經說過關於他在其它世修行的一些事跡,因此他的修行並非畢其功於「一世」,而是經過了很多「劫」才大功告成。這邊這個「劫」在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佛陀不廢話是一本由諾亞.羅舍塔所著,楓樹林出版社於2022年出版之極簡佛法入門問答書。   這是一部很適合輕鬆閱讀的佛教入門書,是西方作者所述,因此在語調與論述上並沒有想像中以華人視角在處理牽涉宗教思想時會出現的道德勸說。而是用非常理性的將佛陀的思想以學派的理論介紹方式傳達給讀者。
Thumbnail
佛陀不廢話是一本由諾亞.羅舍塔所著,楓樹林出版社於2022年出版之極簡佛法入門問答書。   這是一部很適合輕鬆閱讀的佛教入門書,是西方作者所述,因此在語調與論述上並沒有想像中以華人視角在處理牽涉宗教思想時會出現的道德勸說。而是用非常理性的將佛陀的思想以學派的理論介紹方式傳達給讀者。
Thumbnail
我覺得佛陀的悟道,有二個偉大發現: 1、覺性 2、因果業力
Thumbnail
我覺得佛陀的悟道,有二個偉大發現: 1、覺性 2、因果業力
Thumbnail
公元前6世紀,印度有一位哲學家、思想家,他教導我們如何擺脫人生的痛苦、沒老婆的痛苦、沒錢的痛苦、生病的痛苦、得不到的痛苦種種,這個方法一路有人得到實驗,陸續都得到應證,真的擺脫人生痛苦,得到永恆快樂...
Thumbnail
公元前6世紀,印度有一位哲學家、思想家,他教導我們如何擺脫人生的痛苦、沒老婆的痛苦、沒錢的痛苦、生病的痛苦、得不到的痛苦種種,這個方法一路有人得到實驗,陸續都得到應證,真的擺脫人生痛苦,得到永恆快樂...
Thumbnail
佛陀千年以來,到底教會了我們什麼? 識智何分,波水一箇。上善若水,知識和智慧該如何區分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便是智慧!世尊:1、正法眼藏。2、實相無相。3、涅槃妙心。4、微妙法門。5、不立文字。6、教外別傳。六種方便教化眾生。以見苦知福,道盡何謂永恒。斷盡一切無明、無常、種種煩惱,得到究竟、快
Thumbnail
佛陀千年以來,到底教會了我們什麼? 識智何分,波水一箇。上善若水,知識和智慧該如何區分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便是智慧!世尊:1、正法眼藏。2、實相無相。3、涅槃妙心。4、微妙法門。5、不立文字。6、教外別傳。六種方便教化眾生。以見苦知福,道盡何謂永恒。斷盡一切無明、無常、種種煩惱,得到究竟、快
Thumbnail
佛乘宗成立至今只有幾十年的歷史,聽過 大自在王佛聖號的人並不多。 論曰:「唯佛一人能會此法,餘人天及眾生等,盡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亦名解脫,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 大自在王如來,亦名不可思議,亦名聖體,亦名長生不死,亦名大仙,名雖不同,體即是一」。 何以稱「本師」
Thumbnail
佛乘宗成立至今只有幾十年的歷史,聽過 大自在王佛聖號的人並不多。 論曰:「唯佛一人能會此法,餘人天及眾生等,盡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亦名解脫,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 大自在王如來,亦名不可思議,亦名聖體,亦名長生不死,亦名大仙,名雖不同,體即是一」。 何以稱「本師」
Thumbnail
大自在王佛為眾生佛性之本元, 諸佛法身之總理體, 統物理界、精神界之一如, 法界萬有皆由之變易生化而然, 其身心體、相、智、德、理、事、能、用、時、空之十大一如,與法界同一理量。 --恭錄自〈佛乘宗法要序〉 大自在王佛即代表 法性 佛性 自性 是宇宙生命的本質。 大自在王佛是宇宙唯一本來存在的佛,
Thumbnail
大自在王佛為眾生佛性之本元, 諸佛法身之總理體, 統物理界、精神界之一如, 法界萬有皆由之變易生化而然, 其身心體、相、智、德、理、事、能、用、時、空之十大一如,與法界同一理量。 --恭錄自〈佛乘宗法要序〉 大自在王佛即代表 法性 佛性 自性 是宇宙生命的本質。 大自在王佛是宇宙唯一本來存在的佛,
Thumbnail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Thumbnail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Thumbnail
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為眾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層次便是佛,是以上述的四個層次為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Thumbnail
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為眾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層次便是佛,是以上述的四個層次為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Thumbnail
從因果的觀念來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 從因緣的觀念來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
Thumbnail
從因果的觀念來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 從因緣的觀念來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