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醫療札記| 後悔放的鼻胃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曾老太太80多歲,重度失智症,大部分時間臥床由外籍看護照顧,少數時間下床坐輪椅。

鼻胃管灌食、導尿管引流尿液,無法自主活動,無法言語,只是偶爾能眨眼點頭表達意見。

2個兒子彼此相處不和睦,照護理念及方式也大相逕庭,因此老太太每個月輪流居住在兩個家中 (雖然只在隔壁)。

居家醫療訪視時,詢問患者身體狀況及藥物的使用,不同照顧者的資訊會有落差。大兒子家會自行調整藥物,另外給予中藥,較少幫患者翻身;小兒子傾向順其自然,希望減少藥物及管灌餵食。


幾次訪視下來,發現每回更換鼻胃管,老太太是抗拒的。我提出讓老太太接受安寧緩和照護的建議。小兒子欣然同意,不再放鼻胃管,改成手工餵食,也了解食量減少及嗆咳的問題。但他說,還是需要哥哥的同意,他沒辦法一個人做主。

大兒子打電話給我,不斷要求一定要放鼻胃管。他明白母親年老體衰,健康無法恢復也無進步可能,但他沒辦法承受,在餵食過程,如果媽媽不小心嗆到了怎麼辦? 如果因此血氧掉了而離開,這壓力太大他無法為此負責。

我同理大兒子的擔心和不捨,和他溝通許久,老太太其實不想放管子。然而,兒子十分堅持,平時也會說服病人接受他的照護方式。

一根管子懸在那裡,要放還是不放? 我想,「照顧家屬,也是照顧失能者的一部分」,我們離開家後,若是病人真的嗆咳,恐怕大兒子也會毫不猶豫送回醫院,再把管子插上去,更折騰。我們告訴老太太這段溝通的過程,詢問她的意見,沒想到她點頭,也許知道是兒子的意思,妥協順從地讓護理人員安裝了鼻胃管。



幾天後,老太太在家去世了。

原因不明,前一天生命徵象沒有什麼特別的變化,突然就走了。

我很懊惱,沒有堅持說服大兒子。竟讓病人在往生前幾天還承受放鼻胃管的辛苦。

但又會想,如果堅持不放,幾天後,老太太真的在餵食中嗆咳,甚至發燒、肺炎,家屬會不會責怪我? 或是從此心中留下遺憾和創傷,覺得沒有照顧好媽媽而害她離世? 兒子做了所有他能做的努力,是否就覺得無所愧疚了? 那另一個兒子呢? 會不會覺得母親始終在痛苦中活到最後一刻?


老太太雖然不能言語,也許心知肚明兄弟不睦的狀況,用她的妥協及受苦,免去兩兄弟的紛爭及大兒子的罪惡感。

如何生死兩相安? 我們還需要對死亡有更多的思考和準備,除了及早為自己做主,也要學習放手,學習什麼才是真正的為家人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醫療和醫療以外的事
10會員
104內容數
這裡有行醫路上的【醫療小故事】;經過整理的各類【醫學知識、衛教、筆記】;還有醫療以外的學習心得及【自我成長】。
2025/04/07
醫療行為,是專業服務? 還是商業交易? 全民健保,是保險? 還是福利? 對於醫療資源使用的期待、合理性,與其背後的時間、知識、經驗成本為何? 你的看法呢?
Thumbnail
2025/04/07
醫療行為,是專業服務? 還是商業交易? 全民健保,是保險? 還是福利? 對於醫療資源使用的期待、合理性,與其背後的時間、知識、經驗成本為何? 你的看法呢?
Thumbnail
2025/03/24
一個尋常的夜晚,卻是一個家庭的破碎。
2025/03/24
一個尋常的夜晚,卻是一個家庭的破碎。
2025/03/17
值班的夜晚,偶然處理了一個病家與醫生之間溝通不良的案例。家屬對於病人的病情和處置感到疑惑,而醫生由於忙碌和溝通不足,未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好的醫病溝通可能和醫術同樣重要,醫病之間的信任和理解,才能創造雙贏的局面。
2025/03/17
值班的夜晚,偶然處理了一個病家與醫生之間溝通不良的案例。家屬對於病人的病情和處置感到疑惑,而醫生由於忙碌和溝通不足,未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好的醫病溝通可能和醫術同樣重要,醫病之間的信任和理解,才能創造雙贏的局面。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80多歲的曾老太太罹患重度失智症,由兩個兒子輪流照顧,照護理念卻大相逕庭。鼻胃管倒底要不要放? 家人分歧,醫護難為。如何生死兩相安? 我們需要更多對於生死議題的思考及準備。
Thumbnail
80多歲的曾老太太罹患重度失智症,由兩個兒子輪流照顧,照護理念卻大相逕庭。鼻胃管倒底要不要放? 家人分歧,醫護難為。如何生死兩相安? 我們需要更多對於生死議題的思考及準備。
Thumbnail
老人照顧老人是一件錐心又無奈之事,幸好坊間有許多日照中心,協助家屬安排家裡的老人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動動腦,延緩老化。朋友的媽媽七十多歲,獨立照顧九十多歲罹患失智症的先生,照顧失智病人沒有日夜差別,因為失智者沒有日夜之分,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想鬧就鬧,都在別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開始情緒激昂。朋友的媽媽捨不
Thumbnail
老人照顧老人是一件錐心又無奈之事,幸好坊間有許多日照中心,協助家屬安排家裡的老人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動動腦,延緩老化。朋友的媽媽七十多歲,獨立照顧九十多歲罹患失智症的先生,照顧失智病人沒有日夜差別,因為失智者沒有日夜之分,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想鬧就鬧,都在別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開始情緒激昂。朋友的媽媽捨不
Thumbnail
母親被醫師診斷有失智時,其實我和姐姐都已經有心理準備了,畢竟她已經八十多歲,加上父親走得早,白天都只有一個人難免寂寞。生活上越來越常出現的「遺忘」,並突如其來的狀況,我們在家時還好,但不在時,總會讓家人都擔心,加上一些慢性病得靠藥物控制,我們需要更關切她的生活狀況,想辦法改善母親身心上的負擔。
Thumbnail
母親被醫師診斷有失智時,其實我和姐姐都已經有心理準備了,畢竟她已經八十多歲,加上父親走得早,白天都只有一個人難免寂寞。生活上越來越常出現的「遺忘」,並突如其來的狀況,我們在家時還好,但不在時,總會讓家人都擔心,加上一些慢性病得靠藥物控制,我們需要更關切她的生活狀況,想辦法改善母親身心上的負擔。
Thumbnail
我出生時,奶奶70歲,正是退休遊山玩水的日子; 我三歲時,奶奶73歲,正式接替我母親的照顧角色; 我七歲時,奶奶77歲,因我一句我會想你,拒絕了旅遊團,從此不再外出遊歷; 我畢業時,奶奶90歲,她終於鬆懈放下責任,記憶也一起放下。
Thumbnail
我出生時,奶奶70歲,正是退休遊山玩水的日子; 我三歲時,奶奶73歲,正式接替我母親的照顧角色; 我七歲時,奶奶77歲,因我一句我會想你,拒絕了旅遊團,從此不再外出遊歷; 我畢業時,奶奶90歲,她終於鬆懈放下責任,記憶也一起放下。
Thumbnail
「姊,媽在家昏倒了,你能抽空回家一趟嗎?」 佩珊一接到電話,馬上請假衝回新竹老家,到家後看到母親坐在沙發上,雖然臉色有些蒼白,但看起來已無大礙,才鬆了一口氣,連忙問起怎麼一回事? 原來,佩珊的父親幾年前檢查出癌症,雖然發現得還算早,經手術後已切除病灶,但因年紀大了,住個院回來元氣大傷。
Thumbnail
「姊,媽在家昏倒了,你能抽空回家一趟嗎?」 佩珊一接到電話,馬上請假衝回新竹老家,到家後看到母親坐在沙發上,雖然臉色有些蒼白,但看起來已無大礙,才鬆了一口氣,連忙問起怎麼一回事? 原來,佩珊的父親幾年前檢查出癌症,雖然發現得還算早,經手術後已切除病灶,但因年紀大了,住個院回來元氣大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