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醫療札記| 後悔放的鼻胃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曾老太太80多歲,重度失智症,大部分時間臥床由外籍看護照顧,少數時間下床坐輪椅。

鼻胃管灌食、導尿管引流尿液,無法自主活動,無法言語,只是偶爾能眨眼點頭表達意見。

2個兒子彼此相處不和睦,照護理念及方式也大相逕庭,因此老太太每個月輪流居住在兩個家中 (雖然只在隔壁)。

居家醫療訪視時,詢問患者身體狀況及藥物的使用,不同照顧者的資訊會有落差。大兒子家會自行調整藥物,另外給予中藥,較少幫患者翻身;小兒子傾向順其自然,希望減少藥物及管灌餵食。


幾次訪視下來,發現每回更換鼻胃管,老太太是抗拒的。我提出讓老太太接受安寧緩和照護的建議。小兒子欣然同意,不再放鼻胃管,改成手工餵食,也了解食量減少及嗆咳的問題。但他說,還是需要哥哥的同意,他沒辦法一個人做主。

大兒子打電話給我,不斷要求一定要放鼻胃管。他明白母親年老體衰,健康無法恢復也無進步可能,但他沒辦法承受,在餵食過程,如果媽媽不小心嗆到了怎麼辦? 如果因此血氧掉了而離開,這壓力太大他無法為此負責。

我同理大兒子的擔心和不捨,和他溝通許久,老太太其實不想放管子。然而,兒子十分堅持,平時也會說服病人接受他的照護方式。

一根管子懸在那裡,要放還是不放? 我想,「照顧家屬,也是照顧失能者的一部分」,我們離開家後,若是病人真的嗆咳,恐怕大兒子也會毫不猶豫送回醫院,再把管子插上去,更折騰。我們告訴老太太這段溝通的過程,詢問她的意見,沒想到她點頭,也許知道是兒子的意思,妥協順從地讓護理人員安裝了鼻胃管。



幾天後,老太太在家去世了。

原因不明,前一天生命徵象沒有什麼特別的變化,突然就走了。

我很懊惱,沒有堅持說服大兒子。竟讓病人在往生前幾天還承受放鼻胃管的辛苦。

但又會想,如果堅持不放,幾天後,老太太真的在餵食中嗆咳,甚至發燒、肺炎,家屬會不會責怪我? 或是從此心中留下遺憾和創傷,覺得沒有照顧好媽媽而害她離世? 兒子做了所有他能做的努力,是否就覺得無所愧疚了? 那另一個兒子呢? 會不會覺得母親始終在痛苦中活到最後一刻?


老太太雖然不能言語,也許心知肚明兄弟不睦的狀況,用她的妥協及受苦,免去兩兄弟的紛爭及大兒子的罪惡感。

如何生死兩相安? 我們還需要對死亡有更多的思考和準備,除了及早為自己做主,也要學習放手,學習什麼才是真正的為家人好。


這裡有行醫路上的【醫療小故事】;經過整理的各類【醫學知識、衛教、筆記】;還有醫療以外的學習心得及【自我成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一個尋常的夜晚,卻是一個家庭的破碎。
值班的夜晚,偶然處理了一個病家與醫生之間溝通不良的案例。家屬對於病人的病情和處置感到疑惑,而醫生由於忙碌和溝通不足,未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好的醫病溝通可能和醫術同樣重要,醫病之間的信任和理解,才能創造雙贏的局面。
「你永遠都不會忘記,照顧的第一個病人」。 進入醫院見習,成為路障的開始,白色巨塔的規則、體制,龐大的知識和臨床技能,我要如何,學會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照顧病人?
一般視死亡為失敗的醫療環境裡,在安寧病房,死亡卻是必然,差別只是死前過得如何。
接受安寧緩和照護,等於放棄病人嗎? 傳統以治癒疾病為導向的醫療,就是對病人有益嗎? 一位80多歲肺癌併腦轉移患者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後,因嚴重副作用導致皮膚潰爛、傷口遍及全身,生活品質嚴重下降。家屬眼看著患者的痛苦,決定尋求安寧居家團隊協助。
一個尋常的夜晚,卻是一個家庭的破碎。
值班的夜晚,偶然處理了一個病家與醫生之間溝通不良的案例。家屬對於病人的病情和處置感到疑惑,而醫生由於忙碌和溝通不足,未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好的醫病溝通可能和醫術同樣重要,醫病之間的信任和理解,才能創造雙贏的局面。
「你永遠都不會忘記,照顧的第一個病人」。 進入醫院見習,成為路障的開始,白色巨塔的規則、體制,龐大的知識和臨床技能,我要如何,學會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照顧病人?
一般視死亡為失敗的醫療環境裡,在安寧病房,死亡卻是必然,差別只是死前過得如何。
接受安寧緩和照護,等於放棄病人嗎? 傳統以治癒疾病為導向的醫療,就是對病人有益嗎? 一位80多歲肺癌併腦轉移患者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後,因嚴重副作用導致皮膚潰爛、傷口遍及全身,生活品質嚴重下降。家屬眼看著患者的痛苦,決定尋求安寧居家團隊協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老人照顧老人是一件錐心又無奈之事,幸好坊間有許多日照中心,協助家屬安排家裡的老人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動動腦,延緩老化。朋友的媽媽七十多歲,獨立照顧九十多歲罹患失智症的先生,照顧失智病人沒有日夜差別,因為失智者沒有日夜之分,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想鬧就鬧,都在別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開始情緒激昂。朋友的媽媽捨不
Thumbnail
母親被醫師診斷有失智時,其實我和姐姐都已經有心理準備了,畢竟她已經八十多歲,加上父親走得早,白天都只有一個人難免寂寞。生活上越來越常出現的「遺忘」,並突如其來的狀況,我們在家時還好,但不在時,總會讓家人都擔心,加上一些慢性病得靠藥物控制,我們需要更關切她的生活狀況,想辦法改善母親身心上的負擔。
上禮拜六拿暈藥給婆婆吃 見了她, 她唉聲嘆氣的說:「不想活了。」 原來她照顧公公,讓她覺得心煩及勞累。 公公去年診斷出有失智症(輕微症)目前正在服藥中。 但公公聽了,心中也有不悅, 就對著婆婆說:「就放手讓我去做事情,煮飯、出門, 沒辦法兩個人都一直在一起,而且妳的要求也不要這
Thumbnail
我出生時,奶奶70歲,正是退休遊山玩水的日子; 我三歲時,奶奶73歲,正式接替我母親的照顧角色; 我七歲時,奶奶77歲,因我一句我會想你,拒絕了旅遊團,從此不再外出遊歷; 我畢業時,奶奶90歲,她終於鬆懈放下責任,記憶也一起放下。
Thumbnail
「姊,媽在家昏倒了,你能抽空回家一趟嗎?」 佩珊一接到電話,馬上請假衝回新竹老家,到家後看到母親坐在沙發上,雖然臉色有些蒼白,但看起來已無大礙,才鬆了一口氣,連忙問起怎麼一回事? 原來,佩珊的父親幾年前檢查出癌症,雖然發現得還算早,經手術後已切除病灶,但因年紀大了,住個院回來元氣大傷。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陪伴媽媽的一天,媽媽長年糖尿病,有洗腎、青光眼等狀況,且高齡81歲有些失智。分享了在陪伴媽媽用餐時的心情和困擾,希望能夠好好照顧媽媽的身體健康。
Thumbnail
八十歲吳奶奶罹患帕金森氏症,與行動不便的丈夫同住,家中雖然有外籍看護及管家照料生活起居,但外出就醫還是得依靠七十多歲的弟弟協助,每當需要回診或檢查,弟弟必須從桃園開車至台北市,帶著姐姐就醫。
Thumbnail
父母有義務扶養我們長大,讓我們接受教育,協助我們進入社會工作。那是父母的義務,我們的義務是在父母年老體衰的時候扶養他們直到生命告終。父母給我們生命,我們用生命養護他們。 有一位老太太跟兒子媳婦同住,無奈婆媳不合,老太太住得不順心,女兒得知母親過得不開心,心中不捨,於是把母親接回家照顧。老太太住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老人照顧老人是一件錐心又無奈之事,幸好坊間有許多日照中心,協助家屬安排家裡的老人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動動腦,延緩老化。朋友的媽媽七十多歲,獨立照顧九十多歲罹患失智症的先生,照顧失智病人沒有日夜差別,因為失智者沒有日夜之分,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想鬧就鬧,都在別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開始情緒激昂。朋友的媽媽捨不
Thumbnail
母親被醫師診斷有失智時,其實我和姐姐都已經有心理準備了,畢竟她已經八十多歲,加上父親走得早,白天都只有一個人難免寂寞。生活上越來越常出現的「遺忘」,並突如其來的狀況,我們在家時還好,但不在時,總會讓家人都擔心,加上一些慢性病得靠藥物控制,我們需要更關切她的生活狀況,想辦法改善母親身心上的負擔。
上禮拜六拿暈藥給婆婆吃 見了她, 她唉聲嘆氣的說:「不想活了。」 原來她照顧公公,讓她覺得心煩及勞累。 公公去年診斷出有失智症(輕微症)目前正在服藥中。 但公公聽了,心中也有不悅, 就對著婆婆說:「就放手讓我去做事情,煮飯、出門, 沒辦法兩個人都一直在一起,而且妳的要求也不要這
Thumbnail
我出生時,奶奶70歲,正是退休遊山玩水的日子; 我三歲時,奶奶73歲,正式接替我母親的照顧角色; 我七歲時,奶奶77歲,因我一句我會想你,拒絕了旅遊團,從此不再外出遊歷; 我畢業時,奶奶90歲,她終於鬆懈放下責任,記憶也一起放下。
Thumbnail
「姊,媽在家昏倒了,你能抽空回家一趟嗎?」 佩珊一接到電話,馬上請假衝回新竹老家,到家後看到母親坐在沙發上,雖然臉色有些蒼白,但看起來已無大礙,才鬆了一口氣,連忙問起怎麼一回事? 原來,佩珊的父親幾年前檢查出癌症,雖然發現得還算早,經手術後已切除病灶,但因年紀大了,住個院回來元氣大傷。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陪伴媽媽的一天,媽媽長年糖尿病,有洗腎、青光眼等狀況,且高齡81歲有些失智。分享了在陪伴媽媽用餐時的心情和困擾,希望能夠好好照顧媽媽的身體健康。
Thumbnail
八十歲吳奶奶罹患帕金森氏症,與行動不便的丈夫同住,家中雖然有外籍看護及管家照料生活起居,但外出就醫還是得依靠七十多歲的弟弟協助,每當需要回診或檢查,弟弟必須從桃園開車至台北市,帶著姐姐就醫。
Thumbnail
父母有義務扶養我們長大,讓我們接受教育,協助我們進入社會工作。那是父母的義務,我們的義務是在父母年老體衰的時候扶養他們直到生命告終。父母給我們生命,我們用生命養護他們。 有一位老太太跟兒子媳婦同住,無奈婆媳不合,老太太住得不順心,女兒得知母親過得不開心,心中不捨,於是把母親接回家照顧。老太太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