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稿創作於2014年
剛處理完一個急性肺水腫,插管後轉加護病房的病人,還有另一位呼吸急促的病人等等要看抽血結果。剛剛手機簡訊又傳來一床新入院病人等我去接。
看看手上待完成的清單,此時已經晚上10點多,我忍不住又加快了步伐。
接到一通護理站打來的電話,說是有位病人意識狀態有變化,比平常更嗜睡,要我前去評估。
Consciousness change (意識改變),無論是單純的安眠藥過量造成病人昏睡不醒,或是嚴重如腦出血、梗塞等等性命攸關的急症,一般聽到這種症狀,都需要盡快去評估狀況,以決定下一步處置。
探望病人前我習慣會先翻翻病歷和近日檢驗報告,了解目前病況的進展和白天主治醫師的治療方向,也方便待會和家屬討論病情。
簡單評估過病人後,我問了一下家屬們對目前病情的了解程度,回答卻是大大出乎我意料。
陪在病床邊的是病人的先生,他一看到我就忍不住大吐苦水。
「住院快一個禮拜了,為什麼發燒也不知道,燒起來人就昏迷不醒。主治醫師平常來都看一看就走,也沒跟我們解釋什麼,我們都不知道病情倒底怎麼回事。」
「護士來量體溫都用額溫槍,在臉上滑一下,都說沒發燒,可是我們用自己量腋溫都有38度多啊,那是不是醫生都不曉得她其實有燒?」
我當下大吃一驚,原來,病患和醫生之間居然存在這麼大的鴻溝!
就我所知的D醫師是位認真又專業的感染科醫生,我想這其中一定存在許多誤會。
「我相信她住這麼多天,做了這麼多檢查都還查不出病因,可能不是常見的疾病,而你們的擔心,或許也從來不曾在醫師查房時提出,所以即使主治醫師覺得他都照著治療標準仔細評估、用藥,卻不曉得原來家屬有著滿腹疑問。」
「其實只要願意先把問題整理好,待醫師巡房時間提出你們的擔心和問題,以我對這位醫師的了解,他一定會願意好好解釋,這樣一來,你們不是也會放心多了,並且更清楚治療的進度和病況嗎? 」
很多時候,醫療人員對於情緒的敏感度會被繁忙和重覆的工作磨鈍了,醫生也會忘了自己手上有十幾二十個病人,但每個病人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照護病人所衍生的焦慮不安、經濟壓力、醫院往返的勞累奔波等等,都可能導致誤解和責怪。
好的醫術和治療,還需建立在互信、良好的溝通基礎上,醫病溝通無法單方面達成,只有靠雙方願意搭起對話的橋樑,創造雙贏的局面,才能為病人換來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