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經過醫院大廳,看到一個景象讓我驚呆了。
一位中年婦女,站在批價櫃檯前氣呼呼地看著辦事員,心不甘情不願掏出了鈔票和一些零錢丟在桌上,嘴裡嘟噥著,拿到收據的當下,”啪” 一聲把它撕碎。
那個動作讓我想到煮湯切白蘿蔔時,刀子落在砧板上那樣的乾脆、俐落、毫不猶豫。還原一下事件的經過,原來這位阿姨看完門診,向櫃檯表示醫生只是說了幾句話,也沒開藥也沒做什麼,為何要繳錢? 批價人員告訴她有看診就是會收費,規則就是這樣的。
她眼見抱怨無效,硬拗也沒輒,怒火中燒下付了錢卻氣到一把撕掉收據。
我可以同理她的心情。
就像有一次,我在路邊停車,眼見開單收費員已經把收費單夾在最後一台車準備離去,卻從後照鏡看到遠遠要滑進車格的我,特地「倒退嚕」回來等我停好車再開單。那時心裡同樣咕噥了幾句。但是,僅管心情不美麗,仔細想想,我有停車嗎? 有。要收費嗎? 要。好像也沒什麼可生氣的。
台灣的醫療院所總是如菜市場般嘈雜,交易方式也有些相似之處。
「買那麼多菜送點蔥吧」<=>「醫生順便幫我開幾條藥膏,留著備用」
「才幾根菜也要這些錢?」<=>「我只是問幾個問題也要收費?」
「我特地來你這裡買,結果跟我說沒有那個東西!」<=>「我都請假來看診了,結果跟我說沒有疫苗!」
「隔壁攤都可以試吃,為什麼你這裡不行? 」<=>「上次的醫生都有幫我抽血開這個那個,啊為什麼你不行?」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要知道醫療資源是有限的,醫生人力和時間是有限的。
在台灣,一個診次要消化20-100個不等的病人,每個人都很心急,希望以最便宜的費用,得到最多的服務和藥品,吶喊著「我可是有繳健保費的呢!」
事實上,無論門診、急診、住院,健保都負擔了大部分費用。
健康保險的本意是讓生病的每個人,都能得到基本而必要的醫療,讓突如其來的疾病不致因醫療費用拖垮一個家庭,讓病人不會因經濟無法負擔而失去治療的機會。
然而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與其說是「保險」,不如說是全民健康「福利」。
當看診經醫師評估、檢驗、取得藥物,所付出的費用比到藥局買普拿疼還便宜時,這就不能稱之為保險了。
專業服務看不見,仍有其價值
幾個月前家裡的冰箱壞了,剛到賣場採買的一堆菜、肉和牛奶塞滿冰箱,心裡急得不得了,趕緊打電話請商家派人來檢修。
電話裡廠商告知,師傅出門來查看,不管有沒有進行維修都會收基本費300元喔!
我覺得非常合理啊!
相較於300元,我更在乎的是有沒有專業人士來告訴我,冰箱倒底有沒有問題。所以,即使師傅就只是踏進家門來「看一眼」這個動作,都值得相對應的報酬。
當民眾走進診間,請醫師看一眼「皮膚上那個黑黑的」,「脖子好像腫腫的是變胖嗎」,問一下「抽血報告上那個紅字嚴重嗎」,「診所開那顆藥我應該吃嗎」,這些都是需要醫師念七年醫學院、實習、加上臨床經驗累積、進修,才能在腦中整合知識在幾分鐘內化為白話文回答的專業!
專業服務雖沒有實質的商品,但仍有它對應的價值,沒有「順便」!
若是醫師願意讓前來諮詢但隨即轉診,或是問完問題發現自己跑錯科的民眾退掛,不收取任何費用,那是一種體諒和善意,卻並不是理所當然。
資源永遠都是有限的,你希望在小病上花點錢,維繫資源的永續,還是當真正遇到重病時,發現資源已經被耗用光,而你,只能無奈等待,或是付出更多代價。
要有良好的醫療品質,需有良好的醫病互動,而這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病人能夠尊重醫師的專業價值,那麼醫師也會更願意努力付出和精進自己來維護病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