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和你的意識有關,而不是和品行有關。容我提醒你:品行也是培養出來的。你可以變成一個聖人,卻依舊不是快樂的,如果你的聖潔只是一個練習出來的聖潔。而那就是人們如何變成聖人、天主教徒、耆那教徒、印度教徒的。他們是如何變成聖人的?他們一刻接著一刻地在量尺上練習,巨細靡遺的——什麼時候起床、吃什麼東西、不吃什麼東西、什麼時候睡覺……
所謂的聖人可能是世界上並不神聖的人,偽善、虛偽。是的,如果你從外面來看,他們看起來很神聖——過分神聖、太過親切和藹、令人感覺不自然的和藹。你只能去向他們表示你的尊敬,然後很想離開。你甚至無法和那些聖人住在一起二十四小時——他們會讓你因無聊而死!你愈接近他們,就愈會覺得困惑、糊塗、混亂,因為你會開始看到,就某個方面而言,他們有強壓下去的憤怒;憤怒已經進入他們生活中的另一面了。
一般人偶爾會發脾氣,他們的憤怒是一閃而過,非常短暫的。而我的信任在於意識。如果一個人變得更有意識,很自然的,他的品行也將蛻變。但那個蛻變是完全不同的;它不是用思維做出來的——它是自然流露出來,自發性的。
而每當你的品行是自然流露出來的時候,它帶有一種它自己的美
,否則你可以繼續改變……你可以丟棄你的憤怒,但你要將它丟到哪去?你必須將它丟進自己的無意識中。你可以改變生命的一面,但任何你丟進去的東西,都將會從其他的角落表達出它自己。這是必定的。
你可以用石頭堵住一條溪流,它會開始從其他地方流——你無法摧毀它。憤怒會在那,因為你是無意識的;貪婪會在那,因為你是無意識的;佔有欲和嫉妒全在那,是因為你是無意識的。
所謂的聖人,他們的憤怒變成幾乎是一個永久的事件,他們就是憤怒,並不是針對任何特定的事件。他們曾經太過壓抑憤怒,現在他們就是憤怒,經常地處在一種盛怒的狀態中。他們的眼睛會顯示出來,他們的鼻息顯示出來,他們的臉孔會顯示出來,他們的生命本身會顯示出來。
要改變品行是容易的,但真正的工作在於於變得有意識——更有意識、更強烈清晰而熱情的意識。當你是有意識的時候,要成為憤怒是不可能的,要成為貪婪是不可能的,要成為嫉妒是不可能的,要成為野心勃勃是不可能的。當所有的憤怒、貪婪、野心、嫉妒、佔有欲、強烈的欲念消失時,陷入其中的能量將被釋放出來,那個能量將會變成你的喜樂。這時,喜樂
將不是外來的,而是發生在你的存在之中,在你存在最幽深的隱秘處。
當這些能量能為你所用時,你變成一個接受能量的場域,變成一個能量磁場。你將會吸引那超越而來的、你可以稱之為「神」,佛陀從不稱之為「神」,他稱之為「那超越的」,那是他對神的稱謂。
當你變成一個能量磁場時,當所有不必要的,被你在無意識中浪費掉的能量開始集結、彙聚在你的內在時,當你變成一個能量之湖時,將會開始反映星光、開始吸引那超越的、開始吸引神本身。
你的意識和那超越的會合點就是喜樂,就是真正的快樂。它不知道什麼是不快樂,它是純粹的快樂;它不知道什麼是死亡,它是純粹的生命;它不知道什麼是黑暗,它是純粹的光。知道它
就是求道者的目標所在。佛陀開始這個找尋,在六年的努力之後的某一天,他達成了。
你也可以達成它,但容我提醒你:籍著說出你可以達成它,我不是在創造一個要達成它的欲望。我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如果你變成一個無限能量之池,不被任何世俗的事分散開來時,它會發生。它比較像是一個發生而不是一個作為,而稱它為喜樂會比快樂恰當,因為快樂給你一種感覺,以為它是某種類似你知道的快樂的東西。你所知道的快樂不過是一種相對性的狀態。
㊙️
人們常說的快樂只是一種相對性的意義。
諸佛所說的快樂是某種絕對的
。
未曾由內在陳進的快樂是一種相對的現象。佛陀所說的快樂是某種絕對的、無關乎任何人的。它不需要和別人做比較,它就是你的,它是內在的。它是一個發生:那超越的降臨到你身上,海洋掉進露珠中,而當海洋進入露珠時,露珠消失,它的界限消失。它變成象海洋一樣無邊無際,它變成海洋般的。
喜樂是一個海洋般的狀態……那時你以一個狹隘的、渺小的自我消失,而成為浩瀚的、無邊無際的,如同宇宙般的無限遼闊 ~OSHO
喜樂不僅僅是一種感到歡樂的情緒,因為情緒是可變的。喜樂的意思應是一種專注於自己所擁有的,並且保持對未來期盼的態度,就算內心感到煩惱,但還是能保持喜樂的心。想擁有喜樂的心,要在生活各樣的際遇中,抱持著感恩和滿足的心。感恩,是生活最好的滋養,更是強大內心的能量,因為懂得感恩,就懂得知足。
喜樂是以笑臉面對逆境,不向困難屈服、不受情緒牽制而做出使人懊悔的決定。有喜樂的心,外來的一切問題都無法影響你,你更因為有它而有力量勝過所面對的挑戰。真正的喜樂並非只能在順境中流露,而是因為心中有積極的盼望,所以縱然在困難逆境中,仍能面帶笑容地面對。
在我們的文化中,常常將「品行」視為快樂的來源,認為只要我們遵守道德規範、成為一個「聖潔」的人,就能獲得幸福。然而,這真的是事實嗎?事實上,快樂與否並不取決於一個人的品行,而是與意識息息相關。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議題,重新審視快樂的本質。
許多人努力成為所謂的「聖人」,他們透過不斷練習來塑造自己的品行,例如規定自己什麼時候起床、吃什麼、不吃什麼、什麼時候睡覺……這一切看似井然有序,但卻可能只是表象。這些「聖人」或許在外人眼中顯得過分神聖、親切和藹,但這種刻意的修為往往令人感到不自然,甚至令人窒息。
如果你曾有機會與這樣的人相處,你可能會發現他們的內心並不平靜。他們或許壓抑了自己的憤怒、貪婪和嫉妒,將這些情緒深埋於無意識之中。然而,這些被壓抑的情緒並不會消失,而是會以其他形式從生活的角落悄悄流出。就像一條被石頭堵住的小溪,它總會找到新的出口繼續流動。
當一個人過度壓抑自己的情緒時,這些情緒會逐漸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例如,一個努力壓抑憤怒的人,最終可能成為「憤怒」本身。他的憤怒不再是針對某個特定事件,而是一種持續的狀態。他的眼神、呼吸、臉孔乃至整個生命,都會流露出這種不滿與壓抑。
相較於普通人偶爾發脾氣、怒火稍縱即逝,這些所謂的「聖人」卻因長期壓抑情緒而陷入更深的矛盾。他們或許表面上看起來平靜,但內心卻充滿了無法釋放的痛苦與壓力。
真正的快樂並非來自於外在的品行,而是源於內在的意識。當一個人變得更加有意識時,他的行為自然會發生蛻變。這種改變並非刻意為之,而是一種自發性的流露,帶有自然的美感。
舉例來說,一個有意識的人不需要刻意壓抑自己的憤怒或貪婪,因為他能夠清楚地看見自己的情緒,並以平靜的心態接納它們。這樣的人不會將情緒深埋於無意識中,也不會讓它們以其他形式爆發,而是能夠坦然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
當一個人的品行是自然流露時,它會散發出一種獨特的美感。這種美感並非來自於外在規範或刻意修飾,而是來自內心深處的真實與誠懇。這樣的人不僅自己感到快樂,也能讓身邊的人感受到輕鬆與愉悅。
相反地,如果一個人的品行是透過壓抑與練習得來的,那麼它很可能只是一種假象。這樣的人或許能短暫地贏得他人的尊敬,但卻無法真正觸及快樂的核心。他們的內心依然充滿矛盾,難以找到真正的平靜。
快樂不是外在規範的產物,而是內在意識的覺醒。當我們停止追求表面的「聖潔」,轉而專注於提升自己的意識,我們才能真正體驗到生命的美好與自由。與其努力成為一個「完美」的人,不如試著成為一個「有意識」成為真實的人。接納自己的情緒,擁抱自己的缺點,讓生命自然地流動——這才是通往快樂的真正道路。
真正操縱我們的不是環境、不是社會各方面的精英、不是社會,而是個人內在的想法和情緒。你被快樂與痛苦這種“兩極化”的情緒操縱,心智系統當中的快樂,只不過就是用來平衡痛苦的産物。
我們全都有逃避痛苦和追尋快樂的傾向,但在追尋稍縱即逝的快樂時,卻創造出了更多的痛苦和恐懼。無法擁有想要的事物就痛苦,擁有了之後又恐懼失去。你擁有的越多,你的恐懼就越強烈,害怕會失去所有。
最終死亡會告訴你:“那些你引已為傲、你認為是屬與你的,因為恐懼或是貪婪而去收集的外在事物,還有你的思想、你的信念、你的自我、你的夢想,全都不是真實的。能夠失去的、會消失的、會被改變的、就不是真實的。”所以死亡帶走它們,好讓你了解這個真相:那就是你一直都活在自己創造出的夢幻世界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