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怒》:埋進小島的喉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怒》電影劇照/MyVido影音 提供

《怒》電影劇照/MyVido影音 提供

認真讀起吉田修一,是因為工作經手到《湖畔的女人們》(湖の女たち,2023)。這本以百歲老人遭到兇殺為主幹的小說,從人物設計、時代背景的考究到結局的收束,都延續著吉田修一寫推理小說時所鍾情的議題美學:那種因為人與人流動的關係、不得不背負的歷史傷痕與群眾的集體凝視,迫使善惡邊界變得十分模糊的日本社會。

《怒》(怒り,2014)也是吉田修一這條路上的經典作。數算起這部小說翻拍成電影與觀眾見面的時間,晃眼也將近十年。如今為片子配樂的坂本龍一已向人世辭別,到新的世界遠行。知名日本小說家朝井遼曾為原著寫過一篇短短的推薦文,他提到讀完本作的心境:「我彷彿抓住了自己內心最在乎的東西。而且我知道,當我快要失去它,或無法再信任它時,我會大聲的將心中對自己、對世界的怒火表現出來。」

對比今日時代,我們似乎更願意表露我們的「憤怒」,無論是對身邊的人、工作環境甚至到政治體制,都逐漸不再視憤怒為一種羞恥,而將其視之為一種戒備的機制。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脆弱,依然是令人著迷的議題。

《怒》電影劇照/MyVido影音 提供

《怒》電影劇照/MyVido影音 提供

電影以八王子凶殺案的駭人現場出發,殺人犯山神一也在浴室殺害一對夫妻。幽暗的鏡頭中,他於民宅大門後用血反覆塗寫一個大大的「怒」字,令勘查的刑警摸不著頭緒:這個「怒」到底有什麼含意?而失去行蹤的山神一也,在電影中被強烈暗示了他可能的樣子:改名換姓、沉默、行事乖張、眼神若有所思⋯⋯。這些形象非常模糊,讓觀眾不由得去懷疑本片中三個同樣具有上述性格的角色:田代、直人與田中。

《怒》(怒り,2016)營造的三條主線,現在看來都還是讓人毛骨悚然:從情色產業被接回傳統家庭的愛子,接納寡言、孤獨的田代;隻身一人照顧媽媽的白領同志優馬,接納性格冰冷、邊緣的流浪少年直人;天真的小泉接近生活型態很反常、藏在星島的田中⋯⋯。當我們第一時間願意去接納、信任與自己相比之下,同樣或較為劣勢、邊緣的人,這種「信任」究竟算什麼呢?這種過於直覺的反應,或許與同情、憐憫等相類的情緒非常接近。

正是這樣的內在邏輯,使山神一也蛻變成殘忍的殺人犯。與山神工作,聽過他提起這件兇殺案的同事,向刑警分享證詞。山神一也並不是預謀犯案,他首先遭遇如同 DC 宇宙中「小丑」最糟糕的一天:天氣異常燠熱,不穩定的勞力接案工作,徒然遭到案主欺騙嘲笑,被拐到非常遙遠的地方,身無分文可以返家,隨意坐在一處民宅前,被屋主忽然地「關懷」⋯⋯山神的同事提出銳利的觀察:「那種靠鄙視他人保住自尊的人,一旦自己被同情了,等於被當害蟲一樣對待。難怪(八王子的死者)會被殺⋯⋯他殺人以後一直留在原地兩個小時,以為他(死者)會復活。山神是認真的。」

《怒》電影劇照/MyVido影音 提供

《怒》電影劇照/MyVido影音 提供

山神一也在片中鮮少露出正面(後來還整形,更增添三位男性的嫌疑),但隨著真相的迫近,觀眾逐漸能感受到《怒》埋伏著兇手對八王子血案的一種矛盾的呼告:拜託你們(世界)再多發現我一點點——那種介於「藏」與「露」的恐怖掙扎,能從田中在沖繩小島上的生活態度中發現端倪:被小泉發現藏身處時,田中既一方面跟小泉分享自己的秘密基地,但又希望她守密;在沖繩島的人海中行蹤詭異,但偶遇小泉、辰哉這對青梅竹馬時,又顯得磊落,毫不避諱被認出,一起去吃居酒屋(這才導致後續小泉落單被美軍強暴);而得知小泉被強暴的秘密後,無能為力的田中又產生極端的暴怒破壞店家⋯⋯

這種內在的咆哮以極為壓抑的形式,尤其深刻地體現在辰哉意識到田中欺瞞自己的瞬間:辰哉發現田中/山神一也在星島的藏身處內用剪刀刻出來的「怒」字。力道之深,像沖繩小島上一再發生且無法洗去的罪惡,他甚至刻下另一個句子:「我認識那個被美軍強暴過的女人⋯⋯」

面對小泉天然且無害的接近,田中/山神最終只是對著辰哉大喊:「我不需要同情!」他只在乎這個。而無論牆上的句子怎麼被辰哉劃掉,發生的事情就是留在那裏了。永遠會被記得了。發現真相的辰哉,他個人的憤怒終於瞬間「完熟」,一刀刺穿拿掉田中面具的山神一也。這個情節諷刺地呼應了山神一也作為一個殺人犯,他是怎麼成為他自己的──他無從理解,也無從發洩的憤怒「忽然成熟」了。

犯罪者即使死去,記憶也會留在殘餘者的腦海中。辰哉入獄,田中死去,唯有受害者小泉從頭到尾都留在了沖繩,用身體封存自己在沖繩島上的創傷史。

《怒》電影劇照/MyVido影音 提供

《怒》電影劇照/MyVido影音 提供

掙扎的貝類

台灣詩人煮雪的人曾出過一本詩集《掙扎的貝類》,同名詩作中寫道:「掙扎的貝類們/是否曾經夢見廚房?/我穿上潛水裝/找到海底的貝類/依偎在牠們身邊/所能夢見的卻只有/同一座海洋」。坂本龍一為《怒》配樂時,經常讓聽原聲帶的我反覆地連結起「掙扎」這個動態行為。

若說劇中這些人太脆弱,但他們又沒到逃跑的地步;若說很有信念,卻又沒那麼堅定不移。那似乎就處於一種如「掙扎貝類」之景。(不過這就與原作中,作者替貝類收尾時的幽默感相差較遠了。)

這種掙扎以及跨足邊界的游動,其實在 2023 年是枝裕和《怪物》(かいぶつ )也有類似的身影。坂本龍一在《怪物》一作中所置入的音樂情境,讓人聽起來有一種混雜著猶疑,但又如絲線般,必須前進的堅定。說來有趣,《怪物》正巧也是充滿「掙扎」與「流動」的一部作品。我個人難以指認坂本龍一是不是有意識地放入了類似的元素(這或許要請專業的樂評家來分析),然而兩張專輯中所勾勒出的心境:平靜之下,內心強烈的懷疑與掙扎,讓我忍不住在兩者間,有著徘徊曖昧的聯想。尤其《怪物》是至今(2025 年以前)坂本龍一的「最後一部電影配樂」。

《怒》電影劇照/MyVido影音 提供

《怒》電影劇照/MyVido影音 提供

在北京求學過一段時間,那時為了想遠離些心情上的紛擾,一個人進到了一間沒甚麼人的影廳,隨意選了一部片,那時應該快要下雪了,無意間包場了《坂本龍一:終章》(Ryuichi Sakamoto: Coda,2023)。那時他已確診癌症,正在離生命的終點逐年靠近,他的終章是我認識他的一場序幕。

看完那部電影不久後,坦白說我遺忘了大部分的內容,只留下對坂本龍一的一些印象,像是:努力抗癌的他、反核的他、以及永遠在前往製作音樂跟社運現場的他。片中大量保留了坂本龍一勘景、猶豫、思考的影子。這些殘影成為了我認識他的第一盞燈,跟後續我理解的他逐漸連繫在一起。離開影廳時,我的心情十分平靜,原先的躁動很莫名地被安放在內心深處的地方。

或許所有關於世上的躁動跟怒火,在坂本龍一的配樂之中,都終將成為埋進小島的喉音。

《怒》電影劇照/MyVido影音 提供

《怒》電影劇照/MyVido影音 提供

劇照提供/MyVideo 影音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釀電影》「坂本龍一,與那些構成他的——教授專題」主視覺。

《釀電影》「坂本龍一,與那些構成他的——教授專題」主視覺。

二〇二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坂本龍一的七十三歲冥誕之日,《釀電影》選映由空音央執導的坂本龍一音樂會電影《坂本龍一:OPUS》(2023),並於映後舉辦《坂本龍一紀念特輯》新刊分享會。

《坂本龍一紀念特輯》以「坂本龍一,與那些構成他的」為基底,串起坂本龍一最後的箴言「藝術千秋,人生朝露」;參與此刊之作者群再以「坂本龍一,與他所構成的」,談的不只是坂本龍一是如何成為一名音樂家、實踐者,更是坂本龍一的作品與思想,何以構成一個人的思想,為世界帶來影響。

推出《坂本龍一紀念特輯》的同時,釀電影官網亦策劃了一系列並未收錄於雜誌中的相關影評、樂評、編輯導讀與講座側記,望帶領讀者一窺更加富足與圓滿的,如滿月般的坂本龍一的一生。

༄༄ 藝術千秋,人生朝露 ༄༄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想以「雌競」作為三十多年後重新切入《青蛇》的方法,正是因為當年沒有這個「名字」,但女性之間的競爭想必存在已久。如今,我們有了形容這種競爭關係的「名字」,是否就能更精準地描述、更深入地了解白素貞和小青的關係呢?
看著杜瓦知名的那張戴有長長下睫毛的照片,我看見的是某種拒絕被框架的女性銀幕形象,她尖叫、哭泣,以焦慮、恐懼與脆弱,予以自己逃脫的動能,她閃動雙眼,曼妙身體姿態換上一套又一套鮮豔奪目的衣著,成為不同的女人,在各式景/鏡框中釋放不同的女人,她既是鏡中那些女人,也都不是。
於人生的不同處境中看《花神咖啡館》就像一面鏡子,在經歷相愛的炫目神迷與分離的絕望當中,浮沉在對自己或他人的背棄感到強烈失望。我們可能會像安東身處於纏綿在新歡的巨大幸福與背叛舊愛的罪惡感;像卡洛要努力說服自己,靈魂伴侶遇上了更想望的對象;像蘿絲擁有了靈魂伴侶的平靜,卻也籠罩在傷害了卡洛的恐懼之中。
洪常秀的電影裡,無論是情慾暗自流動,還是逢場作戲;是平行時空,抑或是在夢中,人們都像是兩杯裝滿酒水的容器,放在容易搖晃的桌子上──稍稍碰到桌子便灑了出來,那樣真切的感情。我們無法確切分辨到底是那時對、這時錯,還是這時對、那時錯?是夢境或是平行時空?
李滄東導演的首部電影《青魚》透過物件與空間的運用來刻畫人物情感與心理狀態,並挖掘電影中關於命運與自我認同的命題,以及電影語言背後的藝術價值與哲學思考。而片名「青魚」同時也是貫穿全片的重要符號,是電影語言中的能指,指向沫東心底平凡恬逸的生活嚮往,是那只存在於過去,一去不復返的純真年代。
在博物館去殖化運動的背景下,《達荷美:祖靈回家》的價值在於透過旁述敘事(voice-over)以構建全新的主體性。片中,文物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發聲」,講述它們從被掠奪到重返來源地的旅程。例如,一尊皇家雕像訴說自己在巴黎玻璃展櫃中的孤獨感,並表達出渴望回到故土與人民建立聯結的渴望。
我想以「雌競」作為三十多年後重新切入《青蛇》的方法,正是因為當年沒有這個「名字」,但女性之間的競爭想必存在已久。如今,我們有了形容這種競爭關係的「名字」,是否就能更精準地描述、更深入地了解白素貞和小青的關係呢?
看著杜瓦知名的那張戴有長長下睫毛的照片,我看見的是某種拒絕被框架的女性銀幕形象,她尖叫、哭泣,以焦慮、恐懼與脆弱,予以自己逃脫的動能,她閃動雙眼,曼妙身體姿態換上一套又一套鮮豔奪目的衣著,成為不同的女人,在各式景/鏡框中釋放不同的女人,她既是鏡中那些女人,也都不是。
於人生的不同處境中看《花神咖啡館》就像一面鏡子,在經歷相愛的炫目神迷與分離的絕望當中,浮沉在對自己或他人的背棄感到強烈失望。我們可能會像安東身處於纏綿在新歡的巨大幸福與背叛舊愛的罪惡感;像卡洛要努力說服自己,靈魂伴侶遇上了更想望的對象;像蘿絲擁有了靈魂伴侶的平靜,卻也籠罩在傷害了卡洛的恐懼之中。
洪常秀的電影裡,無論是情慾暗自流動,還是逢場作戲;是平行時空,抑或是在夢中,人們都像是兩杯裝滿酒水的容器,放在容易搖晃的桌子上──稍稍碰到桌子便灑了出來,那樣真切的感情。我們無法確切分辨到底是那時對、這時錯,還是這時對、那時錯?是夢境或是平行時空?
李滄東導演的首部電影《青魚》透過物件與空間的運用來刻畫人物情感與心理狀態,並挖掘電影中關於命運與自我認同的命題,以及電影語言背後的藝術價值與哲學思考。而片名「青魚」同時也是貫穿全片的重要符號,是電影語言中的能指,指向沫東心底平凡恬逸的生活嚮往,是那只存在於過去,一去不復返的純真年代。
在博物館去殖化運動的背景下,《達荷美:祖靈回家》的價值在於透過旁述敘事(voice-over)以構建全新的主體性。片中,文物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發聲」,講述它們從被掠奪到重返來源地的旅程。例如,一尊皇家雕像訴說自己在巴黎玻璃展櫃中的孤獨感,並表達出渴望回到故土與人民建立聯結的渴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昭和十二年一月二十五日(星期一)   「十點起床,閱讀谷崎潤一郎的《倚松庵随筆》,我為其透通人生的老境所吸引。最近,我聆聽了一張莫里斯.雪佛萊的黑膠唱片,體會出老成的圓熟和年輕的稚澀,更深切感到僅憑血氣方剛做事無法成就大事。下午一點,我進入排練場。「荒神山(上浴血火拼)」的段子不錯,「雜耍逗笑」
Thumbnail
阪本龍一是一位叛逆的音樂家,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配樂作品。除了音樂,他還涉略哲學、電影、日本能劇、裝置藝術等各種領域。即使在生病期間,阪本龍一仍然投身於他熱愛的工作中,直到最後一刻。這本書是他精彩一生的總結。
Thumbnail
上個月獨自坐在飛往馬來西亞的航機中,看著坐位前方電視機上的娛樂節目表,無意中發現有坂本龍一的紀錄片Opus,這是他最後一場演奏會,由他的兒子導演。沒有考慮就開始看,全片是黑白色調,坂本龍一瘦削的身軀,如竹般修長纖幼的手指在黑白的琴鍵上有力的彈奏。一首接一首樂曲,全片幾乎沒有說話,只是中後段坂本龍一說
Thumbnail
本文描述作者對樂壇巨匠坂本龍一的感覺,透過他多年來演繹為人熟識的作品展示坂本龍一的轉變,用年青時的激情與生命後期恬淡的詮釋作出對比。
Thumbnail
坂本龍一在臨終前「其實很想活下去」—— 這讓我反省藝術家擁抱世界的能力。沒有世界,藝術家無法挪用經驗投射於創作,或借由創作與世界溝通⋯⋯拿著熟悉、喜歡的溝通工具,與親眼目擊惡發生的世界,帶入真善美。
總是聽到作家好話,我覺得有點無聊。 之前與書友約定一起寫「說東野圭吾壞話」這個主題。他選《解憂雜貨店》,我則是《嫌疑犯X的獻身》。書友未能完成,表示原來認真說壞話是很難的,是個難得的體驗。我之後去圖書館借《解憂雜貨店》,看完認為他選錯書。《白夜行》(雖然我沒看過)或《當祈禱落幕時》以犧牲弱勢者的
Thumbnail
藝術千秋,人生朝露——《坂本龍一:OPUS》留下配樂大師坂本龍一的最後一舞,同時也在世人心中成為永恆。
Thumbnail
有些人,你一直覺得他很知名,知名到你不需要刻意去搜尋他的資訊,總覺得哪一天有需要深入了解也不必擔憂沒有素材,直到他過世的消息一出,霎時被失落感牽引的好奇心引領你踏入他的創作世界,在懊悔又慶幸的矛盾情緒中久久不能自己。 這就是我對於坂本龍一這位偉大的音樂家所抱有的深切感受,在愧疚之餘又心存感謝,
Thumbnail
市川準導演所改編的《東尼瀧谷》,在敘事上以第三人稱誦讀的方式,讓電影的文字部分幾乎完全等於原著。開頭描述瀧谷省三郎的段落,令我信服他確實掌握了小說的核心意念──父親的一生,不過是一張張老照片,簡報般切換,並且帶著一點假想的配樂罷了,我們無法真正理解。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昭和十二年一月二十五日(星期一)   「十點起床,閱讀谷崎潤一郎的《倚松庵随筆》,我為其透通人生的老境所吸引。最近,我聆聽了一張莫里斯.雪佛萊的黑膠唱片,體會出老成的圓熟和年輕的稚澀,更深切感到僅憑血氣方剛做事無法成就大事。下午一點,我進入排練場。「荒神山(上浴血火拼)」的段子不錯,「雜耍逗笑」
Thumbnail
阪本龍一是一位叛逆的音樂家,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配樂作品。除了音樂,他還涉略哲學、電影、日本能劇、裝置藝術等各種領域。即使在生病期間,阪本龍一仍然投身於他熱愛的工作中,直到最後一刻。這本書是他精彩一生的總結。
Thumbnail
上個月獨自坐在飛往馬來西亞的航機中,看著坐位前方電視機上的娛樂節目表,無意中發現有坂本龍一的紀錄片Opus,這是他最後一場演奏會,由他的兒子導演。沒有考慮就開始看,全片是黑白色調,坂本龍一瘦削的身軀,如竹般修長纖幼的手指在黑白的琴鍵上有力的彈奏。一首接一首樂曲,全片幾乎沒有說話,只是中後段坂本龍一說
Thumbnail
本文描述作者對樂壇巨匠坂本龍一的感覺,透過他多年來演繹為人熟識的作品展示坂本龍一的轉變,用年青時的激情與生命後期恬淡的詮釋作出對比。
Thumbnail
坂本龍一在臨終前「其實很想活下去」—— 這讓我反省藝術家擁抱世界的能力。沒有世界,藝術家無法挪用經驗投射於創作,或借由創作與世界溝通⋯⋯拿著熟悉、喜歡的溝通工具,與親眼目擊惡發生的世界,帶入真善美。
總是聽到作家好話,我覺得有點無聊。 之前與書友約定一起寫「說東野圭吾壞話」這個主題。他選《解憂雜貨店》,我則是《嫌疑犯X的獻身》。書友未能完成,表示原來認真說壞話是很難的,是個難得的體驗。我之後去圖書館借《解憂雜貨店》,看完認為他選錯書。《白夜行》(雖然我沒看過)或《當祈禱落幕時》以犧牲弱勢者的
Thumbnail
藝術千秋,人生朝露——《坂本龍一:OPUS》留下配樂大師坂本龍一的最後一舞,同時也在世人心中成為永恆。
Thumbnail
有些人,你一直覺得他很知名,知名到你不需要刻意去搜尋他的資訊,總覺得哪一天有需要深入了解也不必擔憂沒有素材,直到他過世的消息一出,霎時被失落感牽引的好奇心引領你踏入他的創作世界,在懊悔又慶幸的矛盾情緒中久久不能自己。 這就是我對於坂本龍一這位偉大的音樂家所抱有的深切感受,在愧疚之餘又心存感謝,
Thumbnail
市川準導演所改編的《東尼瀧谷》,在敘事上以第三人稱誦讀的方式,讓電影的文字部分幾乎完全等於原著。開頭描述瀧谷省三郎的段落,令我信服他確實掌握了小說的核心意念──父親的一生,不過是一張張老照片,簡報般切換,並且帶著一點假想的配樂罷了,我們無法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