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和國旅行時,我們通常會前往神社,向神明祈求平安的一天。神社的存在,對當地人來說可謂是一種剛性需求,因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們對於平安的渴望始終不變。在旅途中,筆者曾看到當地工匠正在為神社進行擦漆維護,這讓我開始思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究竟哪些項目屬於「剛性需求」?
從現代人的消費角度來看,裝潢費與車輛維修費或許可以算是典型的剛性需求。例如,在房屋裝潢方面,通常會有一套固定的流程與工期安排。以筆者的經驗來看,一個完整的裝潢工程,合理的工期大約需時三個月,包含以下各階段:
在台灣,裝潢的過程往往還涉及到「議價」這一環節,這或許與台灣文化有關,因為價格談判已成為許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何有效地「殺價」,甚至可以成為另一堂課程的主題。以一個實際案例來說,原本報價 220 萬的裝潢費,經過談判後降至 180 萬。其中,一些可調整的項目包括:
雖然裝潢本身屬於剛性需求,但實際執行時,仍然可以透過調整來降低成本,並根據自身需求靈活運用預算。這也讓我們思考,在生活中的剛性需求,是否仍有可以變通與調整的空間呢?
當初購買汽車時,我選擇了國產車 Honda,主要考量在於預算規劃,因為我需要存錢,因此汽車對我而言更多是代步工具,而非追求高性能或豪華享受。然而,即使在代步需求下,我對於車輛的清潔與維護仍然相當講究,因此在剛性需求方面,我也有自己的一套選擇模式。
在車輛保養的預算規劃上,我設定 每次維護費用約 10,000 元上下,其中包含:
整體保養流程通常需要 約 1.5 小時,這些費用屬於剛性開銷,無論車輛使用情況如何,都需要定期支出,以確保車輛維持在良好狀態。
這讓我進一步思考,在人生中,我們應該如何區分 剛性需求 與 軟性需求?像是汽車保養、醫療保險、房租等,這些都是無法省略的剛性支出,而娛樂、休閒等則屬於較為彈性的軟性需求。當我們能夠清楚區分這兩者,才能更有效地規劃財務,確保在滿足剛性需求的前提下,仍能夠保有一定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