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4 年 10 月發佈的文章,文章來自 Writes and Write-Nots。
我通常不願對科技發展做出預測,但這次我頗有信心:二十年後,能寫作的人將寥寥無幾。
寫作者才能體會這個奇特現象——太多人為文字所困,就像醫生總遇到為痣焦慮的患者,電腦高手常被請求協助安裝系統。寫作之難,在於它本質是清晰思考的投射,而清晰思考本就艱深。
弔詭的是,愈是頂尖的職業,文字工作愈繁重。這種普遍存在的書寫要求與其本質難度形成的雙重壓力,迫使許多知名教授淪為剽竊者。最令我震驚的是他們的竊取內容——那些被盜用的文字往往是最平庸的制式段落,但凡具備基本寫作能力者皆可信手拈來。這恰恰暴露了他們的真實水平。
過往歲月裡,人們只能選擇僱人代筆(如甘迺迪)或剽竊(如馬丁路德金)。若無財力購買文字或恥於偷竊,便只能自行提筆。正因如此,每個需要寫作的個體都不得不磨練這項技藝。
人工智慧徹底顛覆了這個體系。無論校園或職場,書寫壓力已煙消雲散。我們正邁向寫作者與非寫作者的二元世界。仍會有熱愛文字者存在,但中等程度的寫作能力將完全消失,就像鐵匠行業的沒落。這難道不是技術進步的必然?
問題在於:寫作即思考。正如 Leslie Lamport 所言:「未經書寫的思考只是自以為是的思考。」未來的寫作鴻溝將演變成思考能力的斷層。你要選擇身處哪個陣營?
這情形並非無先例可循。工業革命前,多數職業自然塑造強健體魄;而今唯有刻意鍛鍊者能保有力量。未來的智慧亦將如此——聰明將成為主動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