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Intel)曾經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導者,但近年來,面對 NVIDIA、AMD 和 TSMC 等競爭對手的崛起,公司正經歷重大轉型。近期,英特爾宣佈 將於 2025 年 3 月在美國 Folsom 總部裁員,這是該公司 持續削減成本並重組業務的最新舉措。然而,這些裁員是否代表英特爾 短期內的財務壓力,還是 長期競爭策略的一部分,仍然值得投資者深入探討。
英特爾 2024 年 第四季度營收為 143 億美元,同比下降 7%,全年總營收為 531 億美元,較去年減少 2%。然而,該公司在第四季度 淨虧損達 1.26 億美元,而上一年同期則錄得 27 億美元的淨利潤。這顯示出英特爾正在面臨嚴峻的盈利壓力。
為了 降低成本並提高運營效率,英特爾宣布將在 Folsom 總部再裁減 58 名員工,並計劃到 2025 年底,全球裁員總數達到 15%,預計可節省 100 億美元的成本。這些裁員行動反映出英特爾的 營運壓力加劇,並表明公司正在積極進行 業務重組與資本調整。
英特爾目前面臨來自 AMD 和 NVIDIA 的強勁競爭,尤其在 高效能運算(HPC)與 AI 晶片市場 中失去優勢。
AMD 在 2024 年第四季度的營收達到 76.6 億美元,較去年增長 24%,而每股盈餘(EPS)成長 42%,顯示出該公司在伺服器、消費級 CPU 及 GPU 市場上的持續擴張。相比之下,英特爾的營收 不斷萎縮,市場份額正在轉向 AMD。
NVIDIA 在 AI 和 資料中心 GPU 領域的優勢更為明顯。由於 人工智慧應用的爆炸性增長,NVIDIA 的 H100 GPU 供不應求,而英特爾在該領域仍無法與 NVIDIA 競爭。英特爾的 Gaudi AI 加速器 雖然近期獲得一些市場關注,但與 NVIDIA 在 AI 運算領域的市場滲透率仍有巨大差距。
此外,英特爾的 晶圓代工(Intel Foundry Services, IFS)業務 也與 台積電(TSMC)和三星(Samsung)競爭激烈。台積電已經成功量產 3nm 製程晶片,並計劃 在 2025 年進一步提升至 2nm 製程,而英特爾目前的 Intel 3 和 Intel 18A 製程仍在追趕。這讓市場對英特爾的 製造技術發展速度存疑。
為了應對市場競爭,英特爾已經制定了 新的業務轉型計畫,將資源集中在 三大核心領域:
此外,英特爾最近 取消了一項 AI 晶片開發計畫,表明公司正在重新調整其技術方向,專注於更具市場潛力的產品。
儘管英特爾正積極推動業務轉型,投資者仍需考慮 多項潛在風險。
然而,英特爾也有一些值得關注的機會:
英特爾的 裁員和業務重組 代表著該公司正在 努力應對市場競爭和財務壓力。儘管短期內這些措施可能改善 營運成本結構,但投資者仍需關注 英特爾在 AI、高效能運算(HPC)與晶圓代工領域的競爭力。
若英特爾能夠成功執行 製造技術升級、AI 晶片發展,並提升 Intel Foundry Services(IFS)市場份額,那麼未來幾年內仍有可能重返 半導體市場的主導地位。
然而,如果英特爾無法有效 提升產品競爭力、削減成本並維持市場份額,那麼 股價可能繼續面臨壓力,並在 未來 5 到 10 年內逐步失去產業領導地位。
對於投資者而言,英特爾的股票 目前仍具有價值投資潛力,但應密切關注 2025 年營收增長、資本支出管理、AI 產品市場接受度,以及 晶圓代工業務的發展進程。如果這些領域未能如期發展,則英特爾可能 難以維持長期競爭力,甚至可能進一步被競爭對手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