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齡創作著的困擾有一項--就是感動、想要發表的衝動……很快就平息,然後就懶得動筆。
今天本想寫的感觸一是關於生命,其次就是拼了命把戲劇理論書提煉成書摘。
但工作回家就有點倦,想作罷。剛才見格友國王K的留言回饋,感覺很值得!
就是為了分享『故事結構』的趨勢,才會這麼拼命~不多說幾句,馬上煙消雲散,好像有點可惜唷🫣
閱讀是我持續『自我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
也許大部分讀者、文友認識我,都是因為我筆下浪漫詼諧的故事。但是那是我的作品風格,不是我的日常。
對我的生命來說,『說故事』是延續最久的魔法,我會不由自主去欣賞影視作品,遇到喜歡的小說也會反覆閱讀,尤其是那種可以撥動心弦,讓我不住微笑或哭泣的故事,我都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閱讀,甚至拆解!
但就是有那種你已經拿著手術刀要把它層層解剖、到一半卻忘記自己的初心、抱著書又沉醉到文字的幻境中,無法自拔。
這時候我就會有點興奮:嘿!真的是寫得很好的作品吼!
然後再次拿起手術刀……
無限輪迴。
我大約國中時,就已經開始仿寫莎士比亞;大學讀戲劇系,讀書沒有很認真,但也做得了演員。
剛離去的大S曾出現在我們公演的觀眾席裡,但她平常要跑通告,看公演的時候就跟小S一起補眠,讓我們班某男主角很傷心(因為S姐妹是他的偶像,偶像完全沒看他卯足全勁的表演,惆悵許久)。回憶起往事歷歷在目,所以這幾天,我的心情也挺低落的。
我有一個認知:
做演員會不會紅?要祖師爺賞飯!
但編劇能不能寫,靠自己苦練。
所以當時我的副修就是編劇,上編劇課超用心,打下了架構小說的根基。
後來,有些朋友已經知道,我沒有留在業界,而是去當會飛的小綠綠。
寫故事,在我心中,可以很放鬆,但同時也很嚴肅。
放鬆的是,我覺得什麼素材都可以寫,百無禁忌。
嚴肅的是:主旨、架構、邏輯、劇情推進、情感堆砌,缺一不可。
是根深柢固的職業病。
所以在網路上,我可以分享心得,但絕不寫評。
受過文學與戲劇專業訓練的人,認真寫評,會要人命。
但是創作,是為了釋放創意、為了抒發。
寫評?留給業界專業的評論家吧。我只負責玩。
即使如此,每次經過書店裡的戲劇專區,我還是會拿起沒看過的新書,看看有什麼新作,或是新說法。
所有的技藝,都是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
很少有一夕之間翻盤,還被觀眾買單的作品。有時候會出現,那是行家寫給行家觀眾的顛覆,在門道之內,才能得到樂趣。
普羅大眾,無論是觀眾或是讀者,我們在作品裡看到現實的倒影,在倒影中學習、療癒我們自己的人生。
但也會有這樣的時候。
每十年、二十年,世代的價值觀改變,切入藝術和文學的角度,賦予的詮釋,改變了。
像〈走入森林〉作者Yorke一直強調要跳脫坎伯『英雄之旅』的模式,強調〔黑暗時刻〕。觀察好萊塢近二十年內的電影,的確存在這個趨勢,而被『歸納總結』出戲劇理論、一種架構故事的走向。
但要說是一個『新的理論』?
沒有,它不是新的。
在我眼裡,是劇情『被強調』的重點改變,觀眾收到的故事基調改變了。
就像當年『步步驚心』推出,有一些觀眾很激動:喔,我們創造了『穿越劇』!
………………
那『哈利波特』呢?『遊園驚夢』呢?『鏡花緣』呢?最古老的說書集結『天方夜譚』呢?
不要說時空穿越、魂穿、群穿,還可以對穿好嗎?
觀眾可以無知,但是專業的創作者不行。
而且創作越專業,越要對『風向』敏感,不讓出資的金主賠錢,是基本的職業素養。
所以專業的編劇和工作團隊,容我向你們致敬!
故事要合乎架構要有趣要時髦要豐富要賺錢要扛得住整個產業!!!!!
比起來,我只是有空寫小說,真的太開心、太舒壓了。
反正,在創作上只要有一丁點『經營』的想法,一定要跟上時代!主動學習!
不論是三幕劇五幕劇,還是小說起手式單行本、或大部頭,熟悉形式,精進技法,得關起門來練功。
時而學習之,不亦悅乎?
就算有點虐,還真的蠻令創作者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