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小說的初期,我其實沒有詳細的大綱,全憑直覺創作。
但在完成《水色檸檬之戀》後,我發現了問題:
我的故事結構,似乎隱隱帶著某種雷同?
在男女主角的情感推進上,總覺得缺少一種明快的節奏?
寫小說的這條路,我摸索了許久,也曾在心底渴望~
有沒有一本書,能夠幫助我審視自己的故事結構?
能夠傳遞資深編劇與小說家的經驗與智慧?
直到我讀完 《走入森林--故事結構的五幕之旅》,才深深地吁了一口氣……
這不就是我呼喚多年,終於得遇的『說書人百寶箱』嗎?!
寫小說其實沒有那麼難,因為每個人對「故事」都有內建的直覺雷達。
我們從小就知道:
三幕劇結構:前、中、後。
考試論文架構:起、承、轉、合。
這些,都是最基本的敘事框架。
但真正的故事,不只是結構完整就足夠。
它需要人物、情感推進、挑戰與成長,才能動人。
在西方戲劇史上,早期劇作多採用「三幕劇」,
但隨著故事變得複雜,三幕劇的第二幕往往過於冗長、節奏拖沓,
於是「五幕劇」誕生了。
莎士比亞的早期作品遵循三幕劇,
但到了《羅密歐與茱麗葉》《哈姆雷特》時期,
他已經改採更具層次的 五幕劇結構~
讓故事的節奏更加緊湊,情感推進更有張力。
這也讓 John Yorke 在《走入森林》中,將五幕劇拆解得更透徹!
Yorke 認為,所有故事都遵從某種「結構模式」,
即使創作者試圖「打破傳統敘事」,最終仍會不自覺地回歸某種架構,
因為,觀眾需要這些模式來理解故事,產生共鳴。
他將五幕劇比喻為 『進入森林的旅程』,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個架構:
主角面臨問題或挑戰,被迫進入未知的世界,
象徵著與過去生活的分離。
主角在新環境中歷經試煉,挑戰自我、結識盟友或敵人。
這是故事的探索與成長階段。
主角經歷關鍵事件,獲得全新的觀點與覺悟。
改變了他的抉擇與行動方向。
來到故事的最低谷,主角陷入最大的危機,
這個瞬間,他也獲得真正的成長與力量。
主角帶著新的理解回到原本世界,完成旅程,
但他已經不再是原來的自己……
故事真正結束,主角迎來成長的終點。
這個結構不僅適用於電影、小說,也與心理學、社會學息息相關,
因為 「故事」本質上,就是人類理解世界的方式!
古典戲劇中,「正邪對決」是故事最高潮的關鍵時刻。
然而在《走入森林》Yorke 指出,現代戲劇與電影對於『最重要的情節』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它不再聚焦於對抗敵人,而是深入探索角色的『黑暗時刻』。
這代表著我們這個時代,在判定一個故事是否有價值時,關注的焦點已經改變。過去人們渴望看到英雄戰勝惡勢力、克服外在環境的挑戰;如今,我們更想看到主角如何戰勝內在的恐懼與脆弱。
當代的故事中,英雄不再只是屠妖斬魔的戰士,而是敢於直視自己陰暗面的人。我們期待的故事,不只是單純的勝敗,而是主角如何面對自己的缺陷?如何與內心的軟弱抗衡?最終達成真正的成長!
某種程度上,這顛覆了西洋戲劇長久以來推崇的「英雄的旅程」,但同時又與其一脈相承——英雄仍然需要克服挑戰,只是這場戰鬥不只發生在外界,更多是在內心的深處展開。
這個變化,也與千禧年後的 New Age(新時代)思想 不謀而合。
當人類的意識層次提升,對故事的需求也隨之改變:我們渴望更深層次的探索,而不只是單純的勝利與失敗。
這樣的趨勢,可喜可賀!
無論是編劇還是小說作者,都應該將這一趨勢放在心上!
『說故事』這門技藝,與人類歷史同樣悠久,必須隨著時代演變,與當代讀者和觀眾的需求對話。當精神層面的大門被打開,故事的深度與內容也需要同步進化,才能避免落入俗套,流於表面,甚至不自知地與讀者脫節,而遭受讀者冷落。
現代的故事,需要更多的內在轉折、更多的人性展現,因為這些才是真正讓人產生共鳴的情節。
這是屬於每一個人的『英雄旅程』!
雖然我大學主修戲劇,但相較於理論派,我更偏向「創作派」。
長期創作,讓我自然累積對作品的觀察與掌控,
尤其在 POPO 連載時,讀者的即時回饋更讓我體會到敘事節奏的重要性!
有些讀者和編輯曾告訴我:「你的斷章節奏抓得剛剛好!」
當時我只是微笑道謝,但內心清楚,
這其實就是 Yorke 在書中分析的『小章節也要符合故事結構』的概念!
不論是 上世紀《教父》、《末日狂花》,
或是近代《穿著Prada的惡魔》、《黑暗騎士》,
每個經典作品的小章節內部,都有完整的「起承轉合」。
這就是好故事的關鍵!
對於希望進一步提升「故事結構掌控力」的創作者,
或是想讓作品具備更強 IP 改編價值的朋友,
《走入森林》是一本絕對值得一讀的說書人指南!
它不只是一本講電影劇本的書,
而是從 心理學、哲學、敘事學的角度,
解構「故事」的本質與影響力。
如果你也在寫故事,也曾懷疑自己的敘事節奏,
那麼,這本書或許會是你的 『故事結構指南針』!
帶你進入創作的森林,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之路。
推薦給所有說書人,讓我們一起說好故事!
正值臺北國際書展!如果你在攤位上看到<走入森林>,不妨拿起來翻閱👍
覺得滋養,就帶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