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有空去看鍾孟宏的《餘燼》時,已經瞄看不少說起這部電影的討論!
要以史實去改編電影必然是需要被檢視,如果《餘燼》不要那麼鮮明的把過去那段歷史攤在電影裡,應該就不會被拿來用作對照,究竟扭曲了什麼過去?
在鍾孟宏每部電影裡,我心中的第一應該是多年前的《陽光普照》(共有四篇,連結中可以延伸去讀)《餘燼》或許可以擺在第二!或許是因為看太多韓國、歐美的史實改編,不見台灣影視提及過去,或是只挑撿著比較安全的社會事件來作為故事的延伸,看《餘燼》時反而滿喜歡這個故事!
如果拉掉白色恐怖的史實,《餘燼》可能是鍾孟宏除了《陽光普照》和《瀑布》外,最好懂的一個故事(笑)但加進那段歷史後,會有各種不同的觀看角度:加害者應該被原諒嗎?(甚至至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加害者)被迫成為加害者的加害者應該/真的會感到愧歉嗎?被害者會想要復仇嗎?被害者應該要讓過去成為過去嗎?⋯⋯接著又會回到台灣社會對這段歷史的矛盾,每個人內在的或外在對國家社會的各種矛盾。
復仇從來不會大快人心,會大快人心的從來都是影劇、小說裡創造出的偶一為之,畢竟現實生活裡,會有更多的心理層面需要對抗,有些人試著遺忘,有些人裝著裝著就當沒發生過,有些人則是一輩子活在恐懼、懊悔、憤怒、傷感的情緒裡!
如果從復仇的角度看,故事是極度扭曲被害者的後代,還特別憐憫那些間接加害者!如果換個角度看,最後的結局我甚是喜歡:
體制與法律的建立,通常決定在有權力的人手上,即使是如今台灣的民主選舉,人民有權決定制定規則的人,最後那些人能不能建立讓人更安居樂業的社會體制和規則?就不一定了!
時空倒轉回去那個年代,復仇、起義皆是反叛分子(別說復仇起義,只要意見不同連說都不能說!)過了幾十年後以連續殺人的方式去結束在心裡的悲憤,電影演出一連串人們面對這段歷史的態度,或者可以說是對這個國家體制最大的嘲諷!
看完電影第一個閃過腦袋的是:鍾孟宏真是找死,拿掉「白色恐怖」應該就是還滿好看的復仇電影!第二個念頭則是:這真是一部對體制,對某些人信仰的價值極具諷刺的電影啊!
台灣願意拍那段還有很多人不想、不願、不屑面對的歷史的人不多!許多說不清、理不明、被封存在歷史角落的,依然被封存在那裡,也在說故事的時候,會有綁手綁腳的諸多顧慮,不能被碰觸/難以被碰觸的議題,太直視的在過往會被貼上販賣悲情,無法直視的多半都只能蜻蜓點水的提到又閃避!這可能是台灣影視最可惜的一部分!明明有那麼多可寫的,卻因為任何理由無法延伸,最後形成當我們要提及這些史實多數人都是撇過頭去的現狀。
改編台灣的過去,在沒有極大共識的台灣社會裡,很難得到共鳴!或者也是因為這樣,過去也一點一滴的被塵封、被埋葬,直到有人發現「原來台灣有好多事我們都不知道!」,或者也很有可能已被更強大的權力洗去所有人的集體記憶!
我滿喜歡《餘燼》這個故事的,在時間往前的洪流裡,當我們往回看,以為可以遺忘什麼,才發現其實那些刻在心裡的事一樣也沒少過,而那些權力一樣掌控著詮釋歷史的話語權!在故事說出來的那一瞬間,聽故事的人必然地要在故事中,找到自己願意信仰的真實!
唯一的缺點是小莫的年紀與角色不太相符,另一個網上說的缺點是女性都沒名字!
P.S
看鍾孟宏的電影多年後,在《餘燼》才發現攝影、色調,是我真正喜歡鍾孟宏的電影的理由。電影看完有些久了,但還是覺得應該要記錄一下。
《餘燼》/2024
導演:鍾孟宏
編劇:鍾孟宏、朱嘉漢
演員:張震、莫子儀、劉冠廷、許瑋甯
圖片來源:開眼電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