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水文人文巡禮(六):林泉成古厝與日日用打鐵店的傳承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目前新莊老街上的老房子大多已凋零頹圮,建築物皆已經翻修,唯一保留完整的日治時期建築為林泉成古厝(商號),成為旅人來到新莊老街巡禮時,必會佇足觀賞的一處。
【林泉成商號】
興建於清道光年間的林泉成商號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住屋格局為三進三院,側牆仍為土埆造,正背面都是磚造,且騎樓的二根圓柱也是磚造。林泉成商號有著福州杉木造的門面,外觀多年來始終都保持林泉成商號現貌。

據屋主林辰輔表示,這幢屋子打從林家先祖來臺興建後就未曾翻新過。然根據專家學者的說法,目前「林泉成」商號的樣貌應該是1920年日本人在臺實施「市區改正」時所改建的街屋樣式,與大稻埕的街屋非常相似。

細看林泉成商號的建築外觀,在一、二樓之間有橫帶裝飾,牌樓面上還題有商號「林泉成」,商號「林泉成」上還有一個象徵十全十美的橫匾「十德堂」。二樓漂亮的立面山牆上,有著當時流行的灰泥裝飾,現在看起來依舊氣勢非凡、風韻十足。

一樓的拱形開口處以拱心石為裝飾,廊柱的柱頭及柱底也都有幾何線條裝飾,這都是當時流行的建築樣式。目前除了建築的外觀保存良好外,內部空間並沒有太多改變,,是研究新莊老街傳統空間型式建築的最佳範本,頗具歷史研究的價值。

林泉成古厝

林泉成古厝

林泉成古厝

林泉成古厝

林泉成古厝的立面山牆上有「十德堂」橫匾及花草、動物造型的精美泥塑

林泉成古厝的立面山牆上有「十德堂」橫匾及花草、動物造型的精美泥塑

「林泉成」商號牌樓以及中央拱心石裝飾

「林泉成」商號牌樓以及中央拱心石裝飾

林泉成古厝

林泉成古厝

林泉成古厝,傳統店屋樣式

林泉成古厝,傳統店屋樣式

raw-image


【新莊武聖廟】
沿著新莊路走到廟街東側,便來到了武聖廟,這裡是廟街鬧區的終點站。武聖廟創建於清乾隆25年(西元1760年),由貢生胡焯猷等人捐建,是台灣北部地區最早成立的關帝廟。

西元1820年,新莊縣丞王承烈及北部富商板橋林家林平侯等仕紳集資進行重修,並由仕紳高玉峰捐贈廟前土地,將廟宇擴建為三進大廟,分為前殿、正殿和後殿。

咸豐三年,武聖廟遭逢「漳泉械鬥」的破壞,直到1868年再次重建,才呈現出今天的模樣。

武聖廟

武聖廟

武聖廟

武聖廟


通過武聖廟後,沿著新莊路繼續往東走,鐵皮與帆布遮掩下,僅露出兩個精美的柱頭,卻呈現出一座洋式建築的輪廓。

raw-image

這座三層樓高的磚造洋樓,擁有精美的山牆和圓形柱頭,中央裝飾有唐草飾帶,左側則有八組馬約利卡磁磚裝飾。可惜洋樓已無人居住使用,逐漸頹壞中。

磚造洋樓

磚造洋樓

磚造洋樓

磚造洋樓

磚造洋樓

磚造洋樓

【日日用打鐵店】新莊路414號

位於新莊路414號的「日日用打鐵店」,外觀看似平凡,但背後卻承載著四代職人不變的堅持與傳承。自西元1909年,王金磚來到這片繁榮的商港與稻浪起伏的米倉平原——新莊,憑藉著一身精湛的打鐵技藝,開啟了王家百年的打鐵歷程。

在大哥王炳南過世後,王叔明繼承了家業,並以「日日用」為名,獨力在新莊路414號經營打鐵店,延續了這段打鐵歲月。如今,這份傳統工藝已由王叔明的長子王崇德接手,繼續將家族的手藝發揚光大。

「日日用打鐵店」始終堅持使用古法製刀,強調「慢工出細活」,對打鐵品質的堅持絲毫不減。儘管現今機器化生產早已取代了大部分人工工藝,王崇德始終深信:「古法製刀雖然是老行業,但經得起千錘百鍊!」這份由手工打磨出的質量與細緻,機器永遠無法取代。


打鐵,這項艱苦的傳統行業,對年輕人來說,或許少有人願意接手。然而,王家第四代的王柏凱,在退伍後毅然決然地跟隨父親的腳步,繼承了這份家業,讓「古法製刀」的技藝得以延續。從王金磚到王柏凱,四代人的堅持與努力,讓這份傳統工藝在新莊的土地上,寫下了一段屬於王家的感人故事。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新莊路464號 清代店屋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新莊路621號 民宅

raw-image
raw-image

最後,我們來到了新莊路627號。漆著藍色面漆的磚造平房,散發著一種溫暖的氣息。
當我們走近拍照時,一位婦人從後方走了過來,親切地向我們打招呼。聊了一下,才知道這是她家,婦人是嫁來新莊的媳婦。

臨走前,我們央求婦人讓我們拍張照,她靦腆地露出笑容,那樸素而美麗的笑顏,彷彿是這片土地迷人故事的縮影。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感謝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2020.10.15/2023.2.25
◎導覽老師:呂慶炎老師(廣播金鐘獎入圍,古道學、民俗學專家)
◎導覽老師:郭平和老師(資深文史導覽員)

◎參考資料
1.國家記憶文化庫/日日用打鐵店
2.新莊市誌/國家文化記憶庫/林泉成古厝

avatar-img
30會員
2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iki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乾隆到嘉慶這60年間,是新莊老街最興盛的時期。新莊老街又稱「廟街」,大約是現在的新莊路一帶。全長約一公里的街廓內,古廟、老屋、舊巷與現代建築雜處,歷經兩百年的歷史,至今仍保有幾許古樸。 沿途的廣福宮、文昌祠、慈佑宮及武聖廟已被列為古蹟;布袋戲、打鐵店、豆乾店、粿店、麥芽糖等幾間老店,也走過幾甲子
新莊,淡水河西岸、大漢溪北側的肥沃平原,從平埔族凱達格蘭族聚落發展為繁華商港,再因河道淤積而轉變,其歷史軌跡豐富多元,本文帶您走訪新莊慈祐宮、第一公有零售市場、郡役所與武德殿等地標,探索新莊從清代到日治時期的發展變遷,以及文化資產的保存現況。
緊鄰環河路的碧江街,是昔日的溪邊古道,穿過老街巷弄,來到環漢路與碧江街口的新莊文昌祠。 新莊文昌帝君原本為供奉在慈佑宮的配祀神,到嘉慶十八年(西元1813年)才獨立建祠供奉。當時淡水廳只有五間文昌祠,分別位於新竹、新莊、板橋、桃園及士林。 新莊文昌祠是第二座設置的,說明了新莊文風鼎盛...
地方上俗稱「大眾廟」的新莊地藏庵,原本是一座亂葬崗,早期移民者,因為無法適應臺灣的沼澤地形,造成不少人死於瘴瘧惡疾,乾隆22年(西元1757年)由地方善心人士出錢、出力搭蓋收容枯骨的小廟。經過六次重修,成了現在富麗堂皇的大廟...
探索新莊三百年的興衰起落,從一條被遺忘的後村圳說起,帶你走訪新莊的歷史古蹟、老街文化與傳統技藝,並揭開騎樓建築的起源與新莊港口貿易的興衰
2021年3月19日中午時分,一座重達250公斤的百年佛鼓從天而降,落在龍山寺對面艋舺公園廣場。這座龍山寺鼓樓裡的佛鼓,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這面鼓的身世與來歷又是如何? 艋舺龍山寺屹立台北城近三百年,正殿左側的鼓樓內,懸有一具百年的彩繪大鼓,於龍山寺鐘鼓樓興建時期就已存在,但因年代久遠且經戰亂..
從乾隆到嘉慶這60年間,是新莊老街最興盛的時期。新莊老街又稱「廟街」,大約是現在的新莊路一帶。全長約一公里的街廓內,古廟、老屋、舊巷與現代建築雜處,歷經兩百年的歷史,至今仍保有幾許古樸。 沿途的廣福宮、文昌祠、慈佑宮及武聖廟已被列為古蹟;布袋戲、打鐵店、豆乾店、粿店、麥芽糖等幾間老店,也走過幾甲子
新莊,淡水河西岸、大漢溪北側的肥沃平原,從平埔族凱達格蘭族聚落發展為繁華商港,再因河道淤積而轉變,其歷史軌跡豐富多元,本文帶您走訪新莊慈祐宮、第一公有零售市場、郡役所與武德殿等地標,探索新莊從清代到日治時期的發展變遷,以及文化資產的保存現況。
緊鄰環河路的碧江街,是昔日的溪邊古道,穿過老街巷弄,來到環漢路與碧江街口的新莊文昌祠。 新莊文昌帝君原本為供奉在慈佑宮的配祀神,到嘉慶十八年(西元1813年)才獨立建祠供奉。當時淡水廳只有五間文昌祠,分別位於新竹、新莊、板橋、桃園及士林。 新莊文昌祠是第二座設置的,說明了新莊文風鼎盛...
地方上俗稱「大眾廟」的新莊地藏庵,原本是一座亂葬崗,早期移民者,因為無法適應臺灣的沼澤地形,造成不少人死於瘴瘧惡疾,乾隆22年(西元1757年)由地方善心人士出錢、出力搭蓋收容枯骨的小廟。經過六次重修,成了現在富麗堂皇的大廟...
探索新莊三百年的興衰起落,從一條被遺忘的後村圳說起,帶你走訪新莊的歷史古蹟、老街文化與傳統技藝,並揭開騎樓建築的起源與新莊港口貿易的興衰
2021年3月19日中午時分,一座重達250公斤的百年佛鼓從天而降,落在龍山寺對面艋舺公園廣場。這座龍山寺鼓樓裡的佛鼓,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這面鼓的身世與來歷又是如何? 艋舺龍山寺屹立台北城近三百年,正殿左側的鼓樓內,懸有一具百年的彩繪大鼓,於龍山寺鐘鼓樓興建時期就已存在,但因年代久遠且經戰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李騰芳古宅始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同治三年1864年落成,格局是以四合院為基礎,向前延伸出兩道護龍構成外庭的三合院是一個兩堂四護龍的建築規模。
Thumbnail
講到苗栗的老街,南庄老街一定榜上有名,但你知道大家叫的「南庄老街」其實是統稱嗎?實際上南庄老街的街區是由十三間老街、南庄老街、南江老街混合起來的,下面就帶大家一起到南庄走走逛逛囉~
Thumbnail
在富岡中正路上短暫停留,目光觸及華麗無比的豪華洋樓,以及充滿時間感的紅磚瓦房,感受到小鎮曾經的興盛熱鬧,與繁華落盡後的沉靜,無法改變的過去,只能尾隨時光,繼續前進。
Thumbnail
這遊覽車上沒是事就拍街道兩旁的建築,像這棟一樓用簡單的磚堆壘建成,二樓有大大的屋簷伸出,防止日曬的熱氣,大面積生鏽的鍍鋅鐵片,跟早期台灣用的鐵片一樣,所以很有親切感。 左邊的建築就新多了,右邊的就比較樸實,剛好可以做對照,其實兩個都不錯,因為建築年代的不同,所以風貌就不一樣。 這個防務屋頂特別的
Thumbnail
穿越狹窄的臺南中西區巷弄,探索舊宅的歷史和風情,每座老宅都蘊藏著無數故事,對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理解與熱愛。
Thumbnail
這是在三峽民族路的一棟民宅上畫的。畫中是三峽清水街上的建築,旁邊有一座紅色的拱橋,再過去就是通往李梅樹美術館的那座橋。這裡風景其實相當不錯,還有一些古時候巷弄的感覺。只是不知道現在這個咖啡廳是否還營業,可能已經不在了吧。看谷歌地圖上現在變成住家的樣子,很可惜。不過留下這個美景也是挺棒的。 三峽是位
Thumbnail
新竹縣「湖口好客文創園區」裡的主建築為兩座圓樓和兩幢拱形紅磚街屋,裡頭有著許多客家文化的佈置。園區裡不定期的舉辦市集活動,提供街頭藝人與藝文創作者一個展演的空間與舞台。戶外廣場擺設各式各樣裝置藝術可供遊客拍照,還有舊時踏水車、手壓式汲水泵浦等設備能讓親子共同體驗。
Thumbnail
曾經存在過的房子-後勁林家古厝完整版 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故事 建築保存著曾經住在這裡的點點滴滴 一磚一瓦都書寫著屬於每個人心田裡的故事 建築語彙也書寫著傳統倫理的觀念 在日治時期建造的房子仍以傳統閩式建築 可見當時建造的屋主 對於傳統、倫理也是非常重視 本段影片不僅紀錄保存的
Thumbnail
2022年接到一個拍攝計畫, 不是要做修復整修紀錄,而是要做拆除前的保存紀錄! 實在很難得看見,老宅要拆除還願意花錢做拍攝甚至是3D保存。 可見屋主對老宅的情感及用心! 後勁林家古厝是傳統閩式合院格局的建築 是屬於泉州風格的建築 拍了這場紀錄才了解到原來閩式建築還有分泉州
Thumbnail
遲遲沒有開文,因為想查查梧棲老街的建築歷史,結果一查,查到百年廟宇傳承,查到第一個日式古蹟民宿在梧棲,活化古蹟經驗更新昔日海港風光,原來大年初二的塞車,自由順心走入一個跨時代的古蹟建築之旅。
Thumbnail
李騰芳古宅始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同治三年1864年落成,格局是以四合院為基礎,向前延伸出兩道護龍構成外庭的三合院是一個兩堂四護龍的建築規模。
Thumbnail
講到苗栗的老街,南庄老街一定榜上有名,但你知道大家叫的「南庄老街」其實是統稱嗎?實際上南庄老街的街區是由十三間老街、南庄老街、南江老街混合起來的,下面就帶大家一起到南庄走走逛逛囉~
Thumbnail
在富岡中正路上短暫停留,目光觸及華麗無比的豪華洋樓,以及充滿時間感的紅磚瓦房,感受到小鎮曾經的興盛熱鬧,與繁華落盡後的沉靜,無法改變的過去,只能尾隨時光,繼續前進。
Thumbnail
這遊覽車上沒是事就拍街道兩旁的建築,像這棟一樓用簡單的磚堆壘建成,二樓有大大的屋簷伸出,防止日曬的熱氣,大面積生鏽的鍍鋅鐵片,跟早期台灣用的鐵片一樣,所以很有親切感。 左邊的建築就新多了,右邊的就比較樸實,剛好可以做對照,其實兩個都不錯,因為建築年代的不同,所以風貌就不一樣。 這個防務屋頂特別的
Thumbnail
穿越狹窄的臺南中西區巷弄,探索舊宅的歷史和風情,每座老宅都蘊藏著無數故事,對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理解與熱愛。
Thumbnail
這是在三峽民族路的一棟民宅上畫的。畫中是三峽清水街上的建築,旁邊有一座紅色的拱橋,再過去就是通往李梅樹美術館的那座橋。這裡風景其實相當不錯,還有一些古時候巷弄的感覺。只是不知道現在這個咖啡廳是否還營業,可能已經不在了吧。看谷歌地圖上現在變成住家的樣子,很可惜。不過留下這個美景也是挺棒的。 三峽是位
Thumbnail
新竹縣「湖口好客文創園區」裡的主建築為兩座圓樓和兩幢拱形紅磚街屋,裡頭有著許多客家文化的佈置。園區裡不定期的舉辦市集活動,提供街頭藝人與藝文創作者一個展演的空間與舞台。戶外廣場擺設各式各樣裝置藝術可供遊客拍照,還有舊時踏水車、手壓式汲水泵浦等設備能讓親子共同體驗。
Thumbnail
曾經存在過的房子-後勁林家古厝完整版 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故事 建築保存著曾經住在這裡的點點滴滴 一磚一瓦都書寫著屬於每個人心田裡的故事 建築語彙也書寫著傳統倫理的觀念 在日治時期建造的房子仍以傳統閩式建築 可見當時建造的屋主 對於傳統、倫理也是非常重視 本段影片不僅紀錄保存的
Thumbnail
2022年接到一個拍攝計畫, 不是要做修復整修紀錄,而是要做拆除前的保存紀錄! 實在很難得看見,老宅要拆除還願意花錢做拍攝甚至是3D保存。 可見屋主對老宅的情感及用心! 後勁林家古厝是傳統閩式合院格局的建築 是屬於泉州風格的建築 拍了這場紀錄才了解到原來閩式建築還有分泉州
Thumbnail
遲遲沒有開文,因為想查查梧棲老街的建築歷史,結果一查,查到百年廟宇傳承,查到第一個日式古蹟民宿在梧棲,活化古蹟經驗更新昔日海港風光,原來大年初二的塞車,自由順心走入一個跨時代的古蹟建築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