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你也曾經這樣想過?
「我沒有選擇,只能這樣。」(所以我不需要嘗試改變。)
「這沒什麼用。」(所以幹嘛浪費力氣?)
「沒有任何事情會改變。」(所以乾脆接受現狀就好。)
「我總是運氣不好。」(所以成功根本不是我的事。)
「就算努力了,結果還是會一樣。」(所以為什麼要白費力氣?)
這些想法,像是一種無形的枷鎖,把我們困在原地,讓我們放棄努力、放棄選擇,甚至放棄相信自己還有可能改變。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無助感」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我們會習慣性地認為「事情不會變好」?
這其實是一種「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心理機制,一種讓人深陷困境卻不願嘗試逃脫的隱形陷阱。當這個思維模式內化之後,我們就像掉入了一條黑暗的河流,即使看到岸邊的繩索,也懷疑自己拉不起來。
讓我們來拆解,看看這種思維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並且為什麼它會讓我們越來越無力。
還記得小時候,當你信心滿滿地做了一件事,結果被父母、老師、長輩潑冷水時嗎?
🔹 你考試很努力,但分數還是不理想,老師皺著眉說:「你這麼笨,再讀也沒用。」
🔹 你提出了一個新點子,結果被同事或上司打槍:「這方法行不通,別浪費時間。」
🔹 你鼓起勇氣表白,卻被對方拒絕,朋友安慰你:「你就不是這種人,還是別想太多了。」
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嘗試,卻一次又一次地被否定、被拒絕、被打擊,內心會開始質疑:「是不是我真的不行?」
這種想法一旦產生,就像一條縫隙,開始不斷擴大,每當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我們就會對自己再失望一點,直到有一天,我們選擇放棄,並且說服自己:「沒關係,這不是我的問題,反正怎麼努力都沒用。」
📌 內在掙扎與懷疑:
這種「習得性無助」的心態,會讓我們逐漸放棄嘗試、降低期待,甚至不再願意相信努力會帶來改變。
當「習得性無助」變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最終會導致我們開始相信——
「這一切,根本不是我能決定的。」
這就是所謂的宿命論(Fatalism),一種認為「命運早已注定,我無法改變自己人生」的想法。這種思維模式,會讓我們覺得自己不過是被世界擺弄的小棋子,無論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最終的結果。
📌 內在掙扎與懷疑:
當這樣的思維一旦扎根,我們就會開始消極接受一切,無論是職場、感情、人際關係,甚至是生活中的大小選擇,都會變得無所謂,因為我們已經不相信「選擇有意義」。
如果你曾經歷過重大的失敗,那麼你的大腦很可能會在未來遇到類似情境時,直接給出一個結論:「這件事,不會有好結果。」
比方說:
🔹 你曾經創業失敗,於是你認定:「創業不適合我。」
🔹 你曾經努力工作,結果升遷機會還是給了別人,於是你覺得:「努力根本沒用。」🔹 你曾經很認真對待感情,最後卻受傷,於是你覺得:「愛情不值得投入。」
這些過去的經驗,會讓我們不自覺地用「曾經的結果」來推測未來的可能性,並開始用一種「預測未來」的視角來看待人生。
📌 內在掙扎與懷疑:
但現實是,過去的失敗,不代表未來的結果。每一次新的嘗試,都是一次新的機會,只有願意踏出一步,才能打破自己設定的限制。
當我們深陷習得性無助與宿命論的思維模式時,會開始出現一種微妙的心理狀態——我們開始「自願」放棄選擇權,因為這樣比較輕鬆。
📌 內在掙扎與懷疑:
結果,我們變得越來越被動、越來越消極,最終真的活成了一個沒有行動力的人。這就是「習得性無助」最可怕的地方——它不只是讓我們感覺無力,而是讓我們真的活成了一個無助的人。
你不是生來無助的,只是過去的經驗讓你開始懷疑自己的力量。當你覺得自己沒有選擇時,那可能只是因為你還沒發現新的路徑。與其等待世界改變,不如試著改變一個小小的習慣,因為一點點不同,也能帶來新的可能。
你不需要馬上變得強大,但請相信,只要開始行動,你就已經在改變了。世界或許不能馬上給你答案,但你的選擇,將決定你的故事如何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