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到底是為什麼──「當兩個人很親近的時候,就會忘記彼此是陌生人。」
兩對戀人「石無&輝路」、「幽影&長賢」分分合合,一對在分開後開始省思自己的不足、強迫自己改變,也在承擔選擇的過程更認識彼此與何謂婚姻;另一對則在歷經分合仍保持微妙的距離,感情中的兩人與旁觀者,都為此從著急,轉為送上祝福。
看似遙遠,或總被過來人果斷以經驗定義的離婚,或任何感情散場,在影集裡有多角度(甚至有些破碎的)討論。感情談來抽象,若以具體的走近對方為例,似乎可讓問題變得可視:「太近看不清全貌,太遠卻連五官或身形都不清楚」。
戀人與家人不同,除了可以切割的關係,以及到婚姻階段而生的協議書,都是讓兩對戀人感到疑惑,甚至於結局都難以定論的。
對影集中兩位女性要角的心路歷程有較深刻的理解:輝路的成長之一在於承認「原來和總是第一個想到的人在一起,不一定是正解」,並在逼迫自己抽離的過程茁壯。幽影的轉變之一在看清「不是住在一起就是家人,不是相愛就要相守」,情感的收放權力或許可以提起勇氣握緊。
兩對戀人在面對分離後各自思考何謂愛和喜歡?何謂婚姻?喜歡人要不要理由?自己是喜歡安心感,還是害怕分離後的孤單?種種思考,都在與過去的某部分自己和解。比起釐清這份喜歡算什麼──先喜歡自己,才能享受被愛。這是影集中角色們傳達的:先承認、感受到自已的價值,其餘都是後話。
兩句對白讓我印象深刻,也是讓我從主題「離婚」,看見背後可能承載更龐大議題「選擇」的醍醐之句:「你也拒絕面對現實啊,比起對方,你的感受更重要,當作不知道就不會有問題。」/「因為優先考慮自己的感受。」
前者是在選擇之前的畏懼,後者像是指責做選擇的邏輯,然而這些看似將自己擺在第一順位,如幾乎已被熟知的「你愛的是你自己」的罪名,深究下去可能牽扯對自身的不信任、於選擇環境不安而影響判斷,還有更深層的,其實是太在意對方的感受,而臆測對所愛之人或對二人最好的選擇,卻忘了在只有壞選項的抉擇間,終究會有人受傷。雙方的誤會也在「為對方著想」中加深,或將此誤解為愛意。
有關「情意」的拉扯與判讀受經驗影響,我只能嘗試聚焦在看似可以更理性討論的「選擇」分析。
對於害怕選擇的轉念──「我不是相信你,而是不去懷疑你。」
「我不是相信你,而是不去懷疑你。」是幽影對嘗試改變的長賢說出的定論。相信的反義詞是懷疑,有時看似不得以接受某種局面,或許換句話說、以對立角度思考,可以更進一步釐清自己的心聲。
影集中就結婚有大概三種想法:
(1)因為各方面契合而在一起;
(2)因為喜歡,就想在一起;
(3)先愛自己,才能愛人、得到別人的愛。
若各試以一種要素形成反義:
(1)因為知道有不適合的地方而不要在一起;
(2)不能因為喜歡就想在一起;
(3)不能愛自己的人,就無法愛人或被愛。
這樣的感情觀是否能說服你?
影集,或所有影視作品,乃至每個人不同的片段人生故事,或許都曾嘗試用簡單話語訴諸想表達的觀念,乍聽煞有其事,但心中有時浮現的那股,難以被說服的掙扎,也是不可否認的存在。他人的經驗只得借鑒,就連自己過往的經驗都有可能造成對未來局勢的誤判,或許我們能嘗試做得更好的,只是在面對的選擇之前,更專注的用不同思維分析利弊。
其實在寫這些文字時,也覺得勸人完全理性多少太過苛刻,選擇背後有多少「只要不嘗試就不會失敗」、「只是因為沒有自信」、「只是覺得錯過很可惜」……個人心態與個性使然,或受社會給予的期盼與無形壓力,造成無法究責他人、看似純然出於自己的決定。我也只能就對影視作品台詞,或對生活中聽聞長輩或各種講師分享見解的體悟中,試著點出可以反向思考、試著更靠近自己真心的方法,僅此而已。
對於未來發展的恐懼──人生終究不是童書,我們只能決定是否回味
要角之一輝路的夢想是出版童書,在他反覆修改故事結局、多次回想自己為何選擇離婚的過程,可以看見兩者的連結巧思,人生不是能重複翻閱結局的童話,我們無法知道自己能否承受選擇走向背後的結局。但,我們能決定是否再次打開書本喚回記憶,有機會重新整頓心情,抱持不一樣的目的回顧故事的發展,甚至將目光放在與以往關注不同之處。
石無和長賢的差異可以在兩人玩密室逃脫時瞥見,是安於現狀(放棄掙扎、享受窘況),還是奮力掙脫(拒絕現實、尋找契機);輝路和幽影的不同則在於兩人在面對分離又重逢的舊情人當前,對感情的理解(仍是或轉變)為希望雙方調整至步調一致,或是決定邁開步伐,將努力跟上的職責交還(換給)對方,都可見角色在碰觸離婚議題、再次審視家庭生活軌跡後的成長與改變。
「人生沒有什麼好後悔的。」輕口說出卻難以放下的過去。要做出完美的選擇,或許並不是在做選擇前該有的疑慮,而是做出選擇後,將其理解、努力讓它變成對自己來說完美的決定。過去、現在、未來,在不斷往前的日子,隨內心改變因而也充滿變因,無法扭轉已經下注的過往,但我們還握有重新理解選擇與努力翻盤的可能,看似正向,但說穿,不也僅僅而已嗎?
@talking_h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