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珠之憾--《遇見文明.文化如何交流?:世界藝術史中的全球化》

Kang-Ywe Lyau
發佈於不藏私品味秘技 個房間
2023/11/2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遇見文明.文化如何交流?:世界藝術史中的全球化》去年3月1日出版,竟然到現在沒有什麽推薦書評。我覺得必須還這本書一個遲來的公道。

這本聯經出版社的中譯本,原版是英國BBC播放的的藝術史紀錄片「遇見文明」製作人所撰寫的電視書。BBC製播的雅俗共賞的藝術、文化系列節目膾炙人口的比比皆是。作者特別提到開風氣之先的Kenneth Clark 的「文明的軌跡」風靡全球,電視書的譯本也曾被外國--包括華語世界當成美術史課程的參考教材多年。而「遇見文明」製作人也挑明:這個系列節目,正是致敬「文明的軌跡」當年的啟蒙,更是辯駁導正其褊狹的歐陸中心藝術史觀。

全書以貝南的銅雕揭開序幕,講述15世紀大航海時代起,歐洲各國對亞、美、非洲、大洋洲探險引發的文明的交流與衝撞在藝術史上的軌跡。熟稔西方藝術史的人固然對其中部份作品與流派司空見慣--比如維梅爾、林布朗、高更、透納、畢卡索等等。但本書也介紹不少傳統教育忽略的全球藝術種類:貝南、日本南蠻屏風、哈德遜河畫派、東印度公司畫派、對美洲與紐西蘭原住民的人物誌肖像等等。本書是兼備「溫故」與「知新」兩項任務的。

從以上的敘述,不難發現製作人/作者不是以百科全書獵奇式的一網打盡藝術流派,而是顯而易見地從被殖民史觀出發,排比15世紀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藝術與社會發展全球化的潮流。製作人/作者本身是英國籍奈及利亞裔的歷史學家,採取這種近卅年來學界甚囂塵上的論述遊刃有餘。但是對一般大眾來說,依然需要這種震盪式的教育衝擊,才能從藝術觀出發,昇華到整個世界觀(Weltanschauung)的刷新。以此來說:我認為本書對此間愛好藝術的鑑賞者十分有參考價值。

就我觀察此間的藝術市場,占絕對優勢的審美觀就是兩大支一小支:兩大支,在當代藝術就是崇奉1970年代以前歐美藝術史主張的「正統」藝術與符合現代主義進步史思潮的經典;在東方藝術,則是以華夏文人藝術與宮廷藝術肯定的不朽結晶;一小支,則是以本土化為圭臬的,對從原住民到在地土生藝術家創作的崇奉。這種取捨,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至少對於藝術鑑賞與品評是有很大的缺憾。講得更市儈一點:歐美學術界與美術館界不但早就在「去歐洲中心化」,業界也大力搜羅全球被忽視的地區的藝術,建構更恢宏多元的審美觀--以及市場--的當下,此間的藝術愛好者是否也該「增長氣骨、開通識見」呢?

《遇見文明.文化如何交流?:世界藝術史中的全球化》的資訊如後:

原文作者:David Olusoga

譯者: 張毅瑄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ISBN:9789570862256


17會員
69內容數
「藝術生活」發掘生活中的藝術,將藝術導入生活,富厚生計,充實生趣的諸般面向。綜合感性與理性深入藝術生態鏈與創作鑒賞收藏。期望能不落入現今藝評與新聞報導的俗套,坦誠面對作品,展覽,市場,以及最重要的,人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