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寄生在古菌的迷你細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自然界真的無奇不有,之前我們曾介紹過有「固氮體」的藻類「貝氏布拉藻」,顛覆了大家認為植物只有跟固氮菌共生才能獲取氮源的想法。


最近日本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迷你細菌Minisyncoccus archaeiphilus。說這隻菌迷你,是因為它的長度為0.73 μm,寬度為0.46 μm,而一般的細菌長度大約介於1-2 μm;如大腸桿菌的長是2-6 μm 、寬是1-1.5 μm。如果算體積的話,它的體積只有標準1μm大小細菌的約15%,的確是很小。


這隻菌特別的地方還不只是小而已。研究團隊一開始找到它時就發現,這隻菌一定要跟一隻甲烷古菌Methanospirillum hungatei一起培養才長得起來。研究團隊研究它的基因體發現,這隻迷你細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太小了,竟然缺少了很多必備的代謝途徑!


少了什麼呢?根據論文,這個細菌缺少了檸檬酸循環(TCA cycle)、糖解途徑(glycolysis)、糖類新生途徑(gluconeogenesis)、磷酸戊糖途徑(PPP,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這些主要能量代謝途徑。


光是少了上面那四個,就已經很難活了;但是它的「缺損清單」還沒列完呢!研究團隊發現,如氨基酸合成、核苷酸合成、輔因子(cofactors)合成、維生素(vitamins)合成以及脂肪酸(fatty acids)合成這些基礎生物合成途徑也都出現缺失。


雖然它保留了一些脂肪酸合成途徑的相關基因,以及一些基礎代謝功能相關的基因,不過缺了上面那麼多途徑,讓研究團隊懷疑它與甲烷古菌之間的關係恐怕不是共生,而是寄生。


另外,他們也發現這些細菌高度表現一些與寄生相關的基因,如具有肽聚糖結合結構域的胞外酶、IV型菌毛相關基因(可能用於附著)、分泌系統相關基因,以及各種轉運蛋白基因等。因此,他們決定進行進一步的測試,看看這隻菌是不是寄生菌。


首先,他們觀察這隻菌的生長依賴性。過去已經知道它無法單獨生長,只有與甲烷古菌(Methanospirillum hungatei)共培養才能生長。這次他們又測試了8種不同的甲烷古菌,但是只有 M. hungatei 能作為宿主。


接著,他們透過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觀察,在細菌附著處發現宿主細胞壁變形;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到,這隻細菌專門附著在宿主特定結構(plug structure)上。研究團隊在附著位置觀察到細胞外物質,可能與寄生過程有關。


通常被寄生對宿主一定會造成傷害,因此研究團隊也去觀察宿主活性。他們使用螢光原位雜交(FISH)去觀察宿主細胞的16S rRNA的數量(通常與代謝活性成正比)。因為活躍的細胞會有更多的核糖體,因此會有更多的rRNA,然後螢光的信號就會更強。


結果發現,被迷你細菌附著的甲烷古菌細胞,比未被附著的細胞有明顯較低的螢光信號,意味著被附著的宿主細胞有較低的核糖體活性,即代謝活性受到抑制。仔細觀察計數後發現,被超過5個迷你細菌附著的甲烷古菌細胞,其螢光信號顯著較低,意味著並不只是單純的被附著,更有可能是被寄生。


另外,研究團隊也發現,與迷你細菌共培養的甲烷古菌,不僅生長速度變慢、連甲烷產生速率也降低。雖然最終細胞密度相似,但綜合上述種種證據可以推斷,迷你細菌與甲烷古菌之間是一種寄生關係,而不是互利共生或其他類型的共生關係。迷你細菌依賴甲烷古菌生存,同時對宿主造成負面影響。


研究團隊觀察發現,這隻迷你細菌通常附著在宿主細胞的端部結構上,會形成單個或鏈狀細胞;在它的生命階段中,還具有「自由游泳」階段讓自己到處尋找新宿主。不過,研究團隊指出,雖然從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可知,迷你細菌所屬的門Candidatus Patescibacteria(CPR)是細菌域中最大(占細菌域15%以上)、最多樣化的系統發育群之一,而且它們在環境中無處不在(ubiquitous),但是這個門的細菌並不好培養。這次養出來也讓研究團隊感到很開心,獲得了新技能(XD)。


這麼特別的細菌,是哪裡來的呢?研究團隊當初是從日本札幌市的一個處理對苯二甲酸和對苯二甲酸二甲酯製造廢水的厭氧生物反應器中取出的污泥,分離出了甲烷古菌以及迷你細菌。


天下之大,大概真的可以套用一下某個拍賣網站的台詞: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


參考文獻:


Kuroda, K., Nakajima, M., Nakai, R., Hirakata, Y., Kagemasa, S., Kubota, K., Noguchi, T. Q. P., Yamamoto, K., Satoh, H., Nobu, M. K., & Narihiro, T. (2024). Microscopic and metatranscriptomic analyses revealed unique cross-domain parasitism between phylum Candidatus Patescibacteria/candidate phyla radiation and methanogenic archaea in anaerobic ecosystems. mBio, 15(3), e03102-23. https://doi.org/10.1128/mbio.03102-23


Nakajima, M., Nakai, R., Hirakata, Y., Kubota, K., Satoh, H., Nobu, M. K., Narihiro, T., & Kuroda, K. (2025). Minisyncoccus archaeiphilus gen. nov., sp. nov., a mesophilic, obligate parasitic bacterium and proposal of Minisyncoccaceae fam. nov., Minisyncoccales ord. nov., Minisyncoccia class. nov. and Minisyncoccota phyl. nov. formerly referred to as Candidatus Patescibacteria or candidate phyla radi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75(1), 006668. https://doi.org/10.1099/ijsem.0.006668


avatar-img
160會員
434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很多「壯陽秘方」都是以形補形的無稽之談,不過今天我們要介紹一個有「巨大陽性」染色體的植物:白花蠅子草。 這草的Y染色體有多大呢?大概是一般植物的10-50倍大! 這麼大的Y染色體,該不會有什麼神奇功效吧?且待我道來...
如果上網查「玻璃仿玉」,你會發現有一大堆抱怨的文章,提到買玉鐲、玉佩買到假貨超不開心的經驗,以及如何鑑定玉器是否是玻璃製的等等。所以,過去我總覺得那是「作假貨」的。 不過,「玻璃仿玉」可是歷史悠久,可以回溯到戰國時期呢! 難道那時候的人就愛作假騙人嗎???
生物的染色體倍數,若不是單倍就是雙倍;即使出現天然的多倍體也是2的倍數。 天然產生的三倍體極少,主要是因為三倍體在減數分裂時會發生困難,造成不育; 但是,最近科學家發現有一個品系的向日葵,會產生天然的三倍體! 怎麼回事呢?
「一氧化二氫」是所有生物必需的養分。雖然太多也有害處,但是大部分的時候,生物比較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不夠。 但是植物沒有辦法靠運動來改變自己生活環境;所以,植物只能關氣孔或主動的把根朝著有水的地方生長。 最近有科學家研究玉米找水的能力跟哪些基因有關,結果還蠻有趣的!
因為可溶於水、容易定量,加上只剩下一個步驟就可以轉化為乙烯,研究乙烯(ethylene)如何影響植物生長發育的人,很常用ACC來取代乙烯。 但是,在2020年的一個研究發現:ACC也有自己的活性! 糟糕啦,以後該怎麼研究乙烯呢?
煮蛋也要研究嗎?當然!因為蛋白蛋黃熟的溫度不一樣,所以一鍋煮絕對煮不出完美的水煮蛋!
很多「壯陽秘方」都是以形補形的無稽之談,不過今天我們要介紹一個有「巨大陽性」染色體的植物:白花蠅子草。 這草的Y染色體有多大呢?大概是一般植物的10-50倍大! 這麼大的Y染色體,該不會有什麼神奇功效吧?且待我道來...
如果上網查「玻璃仿玉」,你會發現有一大堆抱怨的文章,提到買玉鐲、玉佩買到假貨超不開心的經驗,以及如何鑑定玉器是否是玻璃製的等等。所以,過去我總覺得那是「作假貨」的。 不過,「玻璃仿玉」可是歷史悠久,可以回溯到戰國時期呢! 難道那時候的人就愛作假騙人嗎???
生物的染色體倍數,若不是單倍就是雙倍;即使出現天然的多倍體也是2的倍數。 天然產生的三倍體極少,主要是因為三倍體在減數分裂時會發生困難,造成不育; 但是,最近科學家發現有一個品系的向日葵,會產生天然的三倍體! 怎麼回事呢?
「一氧化二氫」是所有生物必需的養分。雖然太多也有害處,但是大部分的時候,生物比較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不夠。 但是植物沒有辦法靠運動來改變自己生活環境;所以,植物只能關氣孔或主動的把根朝著有水的地方生長。 最近有科學家研究玉米找水的能力跟哪些基因有關,結果還蠻有趣的!
因為可溶於水、容易定量,加上只剩下一個步驟就可以轉化為乙烯,研究乙烯(ethylene)如何影響植物生長發育的人,很常用ACC來取代乙烯。 但是,在2020年的一個研究發現:ACC也有自己的活性! 糟糕啦,以後該怎麼研究乙烯呢?
煮蛋也要研究嗎?當然!因為蛋白蛋黃熟的溫度不一樣,所以一鍋煮絕對煮不出完美的水煮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作者 : B.Brett.Finlay;Marie-Claire Arrieta 譯者 : 游懿萱 內容 :第一部,與其說我們是人,不如說我們是微生物 第一章 : 兒童:微生物的磁鐵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我們體驗了科學進步的優點,減少從小到大發生感染的風險。這些進步包括抗生素、抗病毒素
Thumbnail
如果要我說「愛情是什麼」,我的答案就是「為了種族的生存」
Thumbnail
先前曾發表文章跟大家分享「微針」與「藻針」的差異,兩者聽起來都是"針",但其實差異很大。這次我想更深入的跟大家說明「藻針」這部分,有很多細節很值得分享。
Thumbnail
多細胞生物的細胞之間可以透過細胞連接(intercellular connections)或原生質絲(plasmodesmata)來互相聯絡、互通有無,單細胞的藍綠菌(cyanobacteria)會嗎?最近的研究發現,給了肯定的答案!
Thumbnail
過去能固氮的植物,必須要招募「客卿」(如根瘤菌),但是最近發現有植物體內竟然有固氮的胞器~!  
Thumbnail
當你外出踏青時,你是否曾看過有些植物的葉片上出現奇怪的東西呢? 植物出現奇怪的塊狀物有時是由病毒、細菌、真菌等的感染造成,有時線蟲或節肢動物如昆蟲也能讓植物身上跑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物體。其中,昆蟲讓植物產生的塊狀物最吸引大家的目光,因為它們的形狀與種類五花八門,有的可堪稱美麗,而這些塊狀物稱作蟲癭
Thumbnail
原毛蚊 (Mesoplecia sp.) 年代:中侏羅紀早期 (Middle Jurassic , 164 mya~159 mya) 產地:中國內蒙道虎溝 (Daohugou, Inner Mongolia, China)
Thumbnail
中生原毛蚊 (Mesoplecia sp.) 年代:晚侏羅紀至早白堊紀 (Late Jurassic  ~ Early Cretaceous  150 mya~125 mya)  產產地:中國遼寧北票市黃半吉溝 (Huangbanjigou, Beipiao of weste
Thumbnail
beetle 年代:晚侏羅紀至早白堊紀 (Late Jurassic  ~ Early Cretaceous  150 mya~125 mya) 產地:中國遼寧北票市黃半吉溝 (Huangbanjigou, Beipiao of western Liaoning, China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作者 : B.Brett.Finlay;Marie-Claire Arrieta 譯者 : 游懿萱 內容 :第一部,與其說我們是人,不如說我們是微生物 第一章 : 兒童:微生物的磁鐵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我們體驗了科學進步的優點,減少從小到大發生感染的風險。這些進步包括抗生素、抗病毒素
Thumbnail
如果要我說「愛情是什麼」,我的答案就是「為了種族的生存」
Thumbnail
先前曾發表文章跟大家分享「微針」與「藻針」的差異,兩者聽起來都是"針",但其實差異很大。這次我想更深入的跟大家說明「藻針」這部分,有很多細節很值得分享。
Thumbnail
多細胞生物的細胞之間可以透過細胞連接(intercellular connections)或原生質絲(plasmodesmata)來互相聯絡、互通有無,單細胞的藍綠菌(cyanobacteria)會嗎?最近的研究發現,給了肯定的答案!
Thumbnail
過去能固氮的植物,必須要招募「客卿」(如根瘤菌),但是最近發現有植物體內竟然有固氮的胞器~!  
Thumbnail
當你外出踏青時,你是否曾看過有些植物的葉片上出現奇怪的東西呢? 植物出現奇怪的塊狀物有時是由病毒、細菌、真菌等的感染造成,有時線蟲或節肢動物如昆蟲也能讓植物身上跑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物體。其中,昆蟲讓植物產生的塊狀物最吸引大家的目光,因為它們的形狀與種類五花八門,有的可堪稱美麗,而這些塊狀物稱作蟲癭
Thumbnail
原毛蚊 (Mesoplecia sp.) 年代:中侏羅紀早期 (Middle Jurassic , 164 mya~159 mya) 產地:中國內蒙道虎溝 (Daohugou, Inner Mongolia, China)
Thumbnail
中生原毛蚊 (Mesoplecia sp.) 年代:晚侏羅紀至早白堊紀 (Late Jurassic  ~ Early Cretaceous  150 mya~125 mya)  產產地:中國遼寧北票市黃半吉溝 (Huangbanjigou, Beipiao of weste
Thumbnail
beetle 年代:晚侏羅紀至早白堊紀 (Late Jurassic  ~ Early Cretaceous  150 mya~125 mya) 產地:中國遼寧北票市黃半吉溝 (Huangbanjigou, Beipiao of western Liaoning,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