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分享《讓天賦自由的內在動力-給老師、父母、孩子的實踐方案》Part1:成為「非焦慮的存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在忙碌而充滿挑戰的育兒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焦慮和壓力。孩子的行為就像一面鏡子,映射出我們的內心狀態。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保持冷靜,當一個「非焦慮的存在」,成為孩子成長中的穩定力量呢?

孩子就像鏡子,不只會反射出你的壓力,也可以反映你的平靜。...本身平靜的人,總是散發出沈穩安適的氣質,除了能夠維持自己的掌握感,也能接受周圍世界的混亂。

《讓天賦自由的內在動力-給老師、父母、孩子的實踐方案》
威廉.史蒂羅博士、奈德.強森

在聊聊「非焦慮的存在」之前,先了解什麼是「焦慮的存在」,以及焦慮為育兒帶來的阻礙有哪些。


還記得我在餐廳遇過這樣場景......

兩個小朋友在餐廳中跑來跑去,嬉戲尖叫的聲音越來越大,一開始媽媽在旁邊制止,試圖拉著他們,使小朋友們可以回到座位,但到後來媽媽真的受不了了,即使付諸行動也無法讓兩個孩子停下來。於是~「啊!!!!!!」這驚人的尖叫聲來自於這位情緒張力高漲的母親。但接下來呢?

回應她的是女兒的尖叫聲,以及男孩的笑聲........


你有曾經目睹這樣的場景嗎?
看到這一幕的我想著,這會不會是他們的日常呢?

在《讓天賦自由的內在動力-給老師、父母、孩子的實踐方案》中提到,壓力可比擬為情緒上的病毒,具有傳染性。在一個環境中,只要有一個人焦慮,周圍的人也可能會跟著神經過敏。造成壓力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對事件或周遭環境的掌握感不足,掌握感越低、壓力就越大。

回到餐廳的這一幕,失控的孩子帶給母親莫大的壓力,隨著壓力越大、對於情緒的掌握能力也逐漸降低,母親大叫之後,女兒跟著更加失控,最後一起大吼大叫的互相傷害。


若父母是焦慮或壓力的存在,就可能啟動孩子的壓力反應,喚醒本能並抑制思考

raw-image

人類的大腦為了生存,內建了「壓力反應系統」,當杏仁核面對嚴重的威脅時,就會啟動壓力反應,其中,杏仁核作為原始情緒處理中心,他不會思考,對於恐懼、憤怒、焦慮極為敏感,只要偵測到這些威脅,處於高壓狀態,只會感知並作出反應,使我們回歸到動物本能或習慣模式,好進行戰鬥或逃離現場。喚醒本能會抑制思考,使人能夠快速反應,進而生存。也就是說,當大腦偵測到壓力時,我們通常難以清楚的思考。

而敏感的孩子們會第一時間覺察父母或重要他人的情緒、感受,當孩子還小時,因為無法理解大人世界的運作,會自然而然地將負面的情緒理解為是自己的責任,他們分不清楚其實很多時候,大人的壓力和焦慮與他們無關,而運用不成熟的詮釋功能,腦補一些更嚴重恐怖的情節,使自己也跟著壓力山大。若是我們無法控管自己的壓力,就可能使孩子們深陷無限循環的壓力狀態,對他們的身心、大腦發展帶來難以逆轉的負面影響。

如何成為「非焦慮的存在」

幸好,我們都有機會成為「非焦慮的存在」,但是要怎麼做?

《讓天賦自由的內在動力-給老師、父母、孩子的實踐方案》提供了幾個可能的方法:

  1. 最重要的是,享受與孩子的相處時光
  2. 不要預支未來的煩惱
  3. 認真做好自身的壓力管理
  4. 與恐懼共處
  5. 抱持不加評斷、接納現實的心態
raw-image

若是仔細閱讀書中關於這幾個方法的說明,會發現成為非焦慮的存在,最主要的重點在於「享受當下」,以及「做好壓力管理」,例如當我們在與孩子相處時,感受到心裡的煩悶和壓力,就需要先排除這些障礙,淨空自己的想法並享受當下,這麼做其實也是一種壓力的管理。

但......這些方法對我來說,卻很難做到

以我這種TJ傾向的人來說,這有時候挺難做到的,因為腦海裡總是在思考著,接下來有123456件事情要處理,快速運轉的腦袋會不斷提醒自己有好多事情要做,並且規劃要以什麼步驟進行才能更快完成,使得我無法專心陪伴孩子,甚至會將時間不夠用的壓力和焦躁情緒,不自覺地散發在本應歡快的氛圍之中。

OK~所以以這五個可能的方法來說,我執行起來會是什麼樣子?

是.....在與孩子們相伴的時候,一直提醒自己不要想不要想不要想......?!


還記得有一次,二寶哭到停不下來,當下我想,也差不多是要喝奶的時候,於是我就把小朋友放下來,請他爸哄一哄,然後就去泡奶,一面泡的時候就想,差不多這時候大寶也要喝奶了,不如就連大寶的一起泡吧。

於是我端著兩瓶奶回到房間,把一瓶奶交給大寶,然後抱著二寶餵奶。二寶終於停下哭泣慢慢喝了,但另一邊的大寶很快就喝完了,喊著要收空瓶子。

我先生在一旁問「為什麼要一次泡兩瓶奶呢?」我回他:「我覺得可以順便啊~」他說:「但是如果今天只有你一個人要搞定這兩個小朋友,不是自找麻煩嗎?」


恩~好像真的有那麼一點.....麻煩,還徒增手忙腳亂的慌亂感。而這些慌亂感,也讓自己不自覺地提高聲量,逐漸升高的焦慮指數成為無形的空氣,蔓延而出。

但也許,這些123456件事情,不見得是馬上、當下就要完成的,甚至根本不必做,只是因為太習慣無時無刻地盤算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務,導致看不見真正需要、必須做的是什麼,大包大攬的把自己當成英雄。

就如同鄧惠文醫師曾經在一段與雪力的訪談中提到,當英雄的原型附身時,真的只是自己找罪受,因為周圍的人不一定需要這樣的英雄......。

正在閱讀這段文字的你/妳或許不是父母,但可能也有過在生活中背負重擔的經驗,總是在一面忙碌的同時,還需要想著下一個小時、明天甚至下個月要做什麼,身心忙得懷疑人生,無法真正享受或體驗當下?

用#學習預備BNSC的日常練習,找回真實存在的「當下」

我有時候覺得教養書籍的作者說的都很棒,但實際要操作,卻不一定容易。我索性將自己學習哈佛大學Artful Thinking計畫所研發的「思考歷程Thinking Routines」,融入生活中操作,還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想要成為「非焦慮的存在」,使自己做到「享受當下」、不要預支未來的煩惱、管理自己的壓力,學習與恐懼共處、並接納現實現況,#學習預備BNSC是簡單卻十分好用的思考步驟。

raw-image

#學習預備BNSC的目標

這個思考歷程最開始的設計目的,是在於梳理腦中的想法與心理感受,為自己準備放鬆而專注的學習心態,幫助自己進入專注思考的環境。

然而,當我們將這個思考歷程運用在壓力管理、或是回到當下時刻的情境之中,藉由將不需要的想法移到圓圈外,又或者是將想法、感受,在圓圈的中心及邊緣移動的過程,不僅可以區別事情的先後順序及重要性,將「核心」且「重要」的事情分別出來,也可以釐清自己的心理狀態、情緒或感受。

用#學習預備BNSC重拾掌握感,成為「非焦慮的存在」

依照這本書的脈絡,想要成為「非焦慮的存在」,不管方法為何,最核心的目標都在於「維持自己的掌握感」,當自己擁有掌握感時,就能夠接受周圍世界的混亂,甚至能夠成為移除他人內心壓力的人。而#學習預備BNSC的梳理,不僅能夠使我們看見當下重要與不重要的事情、釐清內心的感受、複雜的情緒狀態,藉由梳理的過程,那些原本看不見的內在狀態、腦內資訊,因此變得可見,「看見」使我們重拾掌握感,使自己放下焦慮,回到當下。

成為「非焦慮的存在」,讓家變成充電站

《讓天賦自由的內在動力-給老師、父母、孩子的實踐方案》再三強調,家應該是個平靜之處,沒有過度的爭執、焦慮、壓力,是孩子所需的充電站,充電之後,孩子可以回到外在世界,應對緊繃的社交環境、課業壓力以及各種挑戰。但家也不僅僅只是孩子的充電站,也可以是我們的,即使我是媽媽,也需要一個安全基地,是自己休息復原。

但當我們過度地將孩子的問題視為自己的問題,將其他人的壓力背負在自己的身上,又或者是隨著孩子的狀態與情緒起伏,無法從他人的世界中切割出來,就有可能使家中的壓力和負重不斷疊加,使焦慮彷彿病毒一般傳染。

你我都有機會成為「非焦慮的存在」,只要一張紙、一支筆,方便的話搭配一些便利貼;又或者是可以透過手機的筆記頁,在中間畫上一個圓,伴隨著深呼吸逐漸進入自己的腦海和內心,就能重拾掌握感並享受當下。

讓我們一起嘗試#學習預備BNSC,重拾掌握感,並在育兒旅程中找到更多平靜與喜悅,讓家成為每一個人的充電站。



各種#學習預備BNSC的操作實例,與你分享:

「我最害怕的是什麼?」用#學習預備BNSC看見自己的恐懼分佈

接納現實,從釐清想像與現實開始!用#學習預備BNSC看見現|撰寫中

用#學習預備BNSC找到每個月的好孩子主題(黃醫師的書)|撰寫中

「由你決定」啟動孩子的內在動力,但什麼事情可以「由你決定」?#學習預備BNSC陪孩子找到「由你決定」的事|撰寫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穎仔思考中
0會員
2內容數
執著於探索「人如何成為自己」這些有關Becoming(生成)的陰間知識。藉由更具有結構和步驟的思考歷程(Thinking Routines),使得深刻覺察自我、清晰且遼闊地看見世界成為可能。 穎仔思考中~用步驟化的思考,看見雖然隱而未現,卻豐富的世界。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別讓擔心、恐懼和焦慮,耗盡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Thumbnail
別讓擔心、恐懼和焦慮,耗盡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Thumbnail
為什麼是我?如何停止焦慮打開行動人生?
Thumbnail
為什麼是我?如何停止焦慮打開行動人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