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分享《讓天賦自由的內在動力-給老師、父母、孩子的實踐方案》Part1:成為「非焦慮的存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在忙碌而充滿挑戰的育兒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焦慮和壓力。孩子的行為就像一面鏡子,映射出我們的內心狀態。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保持冷靜,當一個「非焦慮的存在」,成為孩子成長中的穩定力量呢?

孩子就像鏡子,不只會反射出你的壓力,也可以反映你的平靜。...本身平靜的人,總是散發出沈穩安適的氣質,除了能夠維持自己的掌握感,也能接受周圍世界的混亂。

《讓天賦自由的內在動力-給老師、父母、孩子的實踐方案》
威廉.史蒂羅博士、奈德.強森

在聊聊「非焦慮的存在」之前,先了解什麼是「焦慮的存在」,以及焦慮為育兒帶來的阻礙有哪些。


還記得我在餐廳遇過這樣場景......

兩個小朋友在餐廳中跑來跑去,嬉戲尖叫的聲音越來越大,一開始媽媽在旁邊制止,試圖拉著他們,使小朋友們可以回到座位,但到後來媽媽真的受不了了,即使付諸行動也無法讓兩個孩子停下來。於是~「啊!!!!!!」這驚人的尖叫聲來自於這位情緒張力高漲的母親。但接下來呢?

回應她的是女兒的尖叫聲,以及男孩的笑聲........


你有曾經目睹這樣的場景嗎?
看到這一幕的我想著,這會不會是他們的日常呢?

在《讓天賦自由的內在動力-給老師、父母、孩子的實踐方案》中提到,壓力可比擬為情緒上的病毒,具有傳染性。在一個環境中,只要有一個人焦慮,周圍的人也可能會跟著神經過敏。造成壓力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對事件或周遭環境的掌握感不足,掌握感越低、壓力就越大。

回到餐廳的這一幕,失控的孩子帶給母親莫大的壓力,隨著壓力越大、對於情緒的掌握能力也逐漸降低,母親大叫之後,女兒跟著更加失控,最後一起大吼大叫的互相傷害。


若父母是焦慮或壓力的存在,就可能啟動孩子的壓力反應,喚醒本能並抑制思考

raw-image

人類的大腦為了生存,內建了「壓力反應系統」,當杏仁核面對嚴重的威脅時,就會啟動壓力反應,其中,杏仁核作為原始情緒處理中心,他不會思考,對於恐懼、憤怒、焦慮極為敏感,只要偵測到這些威脅,處於高壓狀態,只會感知並作出反應,使我們回歸到動物本能或習慣模式,好進行戰鬥或逃離現場。喚醒本能會抑制思考,使人能夠快速反應,進而生存。也就是說,當大腦偵測到壓力時,我們通常難以清楚的思考。

而敏感的孩子們會第一時間覺察父母或重要他人的情緒、感受,當孩子還小時,因為無法理解大人世界的運作,會自然而然地將負面的情緒理解為是自己的責任,他們分不清楚其實很多時候,大人的壓力和焦慮與他們無關,而運用不成熟的詮釋功能,腦補一些更嚴重恐怖的情節,使自己也跟著壓力山大。若是我們無法控管自己的壓力,就可能使孩子們深陷無限循環的壓力狀態,對他們的身心、大腦發展帶來難以逆轉的負面影響。

如何成為「非焦慮的存在」

幸好,我們都有機會成為「非焦慮的存在」,但是要怎麼做?

《讓天賦自由的內在動力-給老師、父母、孩子的實踐方案》提供了幾個可能的方法:

  1. 最重要的是,享受與孩子的相處時光
  2. 不要預支未來的煩惱
  3. 認真做好自身的壓力管理
  4. 與恐懼共處
  5. 抱持不加評斷、接納現實的心態
raw-image

若是仔細閱讀書中關於這幾個方法的說明,會發現成為非焦慮的存在,最主要的重點在於「享受當下」,以及「做好壓力管理」,例如當我們在與孩子相處時,感受到心裡的煩悶和壓力,就需要先排除這些障礙,淨空自己的想法並享受當下,這麼做其實也是一種壓力的管理。

但......這些方法對我來說,卻很難做到

以我這種TJ傾向的人來說,這有時候挺難做到的,因為腦海裡總是在思考著,接下來有123456件事情要處理,快速運轉的腦袋會不斷提醒自己有好多事情要做,並且規劃要以什麼步驟進行才能更快完成,使得我無法專心陪伴孩子,甚至會將時間不夠用的壓力和焦躁情緒,不自覺地散發在本應歡快的氛圍之中。

OK~所以以這五個可能的方法來說,我執行起來會是什麼樣子?

是.....在與孩子們相伴的時候,一直提醒自己不要想不要想不要想......?!


還記得有一次,二寶哭到停不下來,當下我想,也差不多是要喝奶的時候,於是我就把小朋友放下來,請他爸哄一哄,然後就去泡奶,一面泡的時候就想,差不多這時候大寶也要喝奶了,不如就連大寶的一起泡吧。

於是我端著兩瓶奶回到房間,把一瓶奶交給大寶,然後抱著二寶餵奶。二寶終於停下哭泣慢慢喝了,但另一邊的大寶很快就喝完了,喊著要收空瓶子。

我先生在一旁問「為什麼要一次泡兩瓶奶呢?」我回他:「我覺得可以順便啊~」他說:「但是如果今天只有你一個人要搞定這兩個小朋友,不是自找麻煩嗎?」


恩~好像真的有那麼一點.....麻煩,還徒增手忙腳亂的慌亂感。而這些慌亂感,也讓自己不自覺地提高聲量,逐漸升高的焦慮指數成為無形的空氣,蔓延而出。

但也許,這些123456件事情,不見得是馬上、當下就要完成的,甚至根本不必做,只是因為太習慣無時無刻地盤算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務,導致看不見真正需要、必須做的是什麼,大包大攬的把自己當成英雄。

就如同鄧惠文醫師曾經在一段與雪力的訪談中提到,當英雄的原型附身時,真的只是自己找罪受,因為周圍的人不一定需要這樣的英雄......。

正在閱讀這段文字的你/妳或許不是父母,但可能也有過在生活中背負重擔的經驗,總是在一面忙碌的同時,還需要想著下一個小時、明天甚至下個月要做什麼,身心忙得懷疑人生,無法真正享受或體驗當下?

用#學習預備BNSC的日常練習,找回真實存在的「當下」

我有時候覺得教養書籍的作者說的都很棒,但實際要操作,卻不一定容易。我索性將自己學習哈佛大學Artful Thinking計畫所研發的「思考歷程Thinking Routines」,融入生活中操作,還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想要成為「非焦慮的存在」,使自己做到「享受當下」、不要預支未來的煩惱、管理自己的壓力,學習與恐懼共處、並接納現實現況,#學習預備BNSC是簡單卻十分好用的思考步驟。

raw-image

#學習預備BNSC的目標

這個思考歷程最開始的設計目的,是在於梳理腦中的想法與心理感受,為自己準備放鬆而專注的學習心態,幫助自己進入專注思考的環境。

然而,當我們將這個思考歷程運用在壓力管理、或是回到當下時刻的情境之中,藉由將不需要的想法移到圓圈外,又或者是將想法、感受,在圓圈的中心及邊緣移動的過程,不僅可以區別事情的先後順序及重要性,將「核心」且「重要」的事情分別出來,也可以釐清自己的心理狀態、情緒或感受。

用#學習預備BNSC重拾掌握感,成為「非焦慮的存在」

依照這本書的脈絡,想要成為「非焦慮的存在」,不管方法為何,最核心的目標都在於「維持自己的掌握感」,當自己擁有掌握感時,就能夠接受周圍世界的混亂,甚至能夠成為移除他人內心壓力的人。而#學習預備BNSC的梳理,不僅能夠使我們看見當下重要與不重要的事情、釐清內心的感受、複雜的情緒狀態,藉由梳理的過程,那些原本看不見的內在狀態、腦內資訊,因此變得可見,「看見」使我們重拾掌握感,使自己放下焦慮,回到當下。

成為「非焦慮的存在」,讓家變成充電站

《讓天賦自由的內在動力-給老師、父母、孩子的實踐方案》再三強調,家應該是個平靜之處,沒有過度的爭執、焦慮、壓力,是孩子所需的充電站,充電之後,孩子可以回到外在世界,應對緊繃的社交環境、課業壓力以及各種挑戰。但家也不僅僅只是孩子的充電站,也可以是我們的,即使我是媽媽,也需要一個安全基地,是自己休息復原。

但當我們過度地將孩子的問題視為自己的問題,將其他人的壓力背負在自己的身上,又或者是隨著孩子的狀態與情緒起伏,無法從他人的世界中切割出來,就有可能使家中的壓力和負重不斷疊加,使焦慮彷彿病毒一般傳染。

你我都有機會成為「非焦慮的存在」,只要一張紙、一支筆,方便的話搭配一些便利貼;又或者是可以透過手機的筆記頁,在中間畫上一個圓,伴隨著深呼吸逐漸進入自己的腦海和內心,就能重拾掌握感並享受當下。

讓我們一起嘗試#學習預備BNSC,重拾掌握感,並在育兒旅程中找到更多平靜與喜悅,讓家成為每一個人的充電站。



各種#學習預備BNSC的操作實例,與你分享:

「我最害怕的是什麼?」用#學習預備BNSC看見自己的恐懼分佈

接納現實,從釐清想像與現實開始!用#學習預備BNSC看見現|撰寫中

用#學習預備BNSC找到每個月的好孩子主題(黃醫師的書)|撰寫中

「由你決定」啟動孩子的內在動力,但什麼事情可以「由你決定」?#學習預備BNSC陪孩子找到「由你決定」的事|撰寫中







avatar-img
0會員
2內容數
執著於探索「人如何成為自己」這些有關Becoming(生成)的陰間知識。藉由更具有結構和步驟的思考歷程(Thinking Routines),使得深刻覺察自我、清晰且遼闊地看見世界成為可能。 穎仔思考中~用步驟化的思考,看見雖然隱而未現,卻豐富的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為什麼是我?如何停止焦慮打開行動人生?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上篇介紹《鬆綁你的焦慮習慣》的部分段落,本篇則將分享後續的重點。
Thumbnail
情緒可以是一種恐懼症;但也是可以一種動力、一種把事情做好的助力。要如何面對自身的情緒、處理跟他人之間的情緒,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作者分享許多研究跟具體內容,希望能讓每個人都去認識情緒為何?並且不再飽受情緒困擾。
Thumbnail
本指導手冊記錄了克服憂慮、提升幸福感的原則和技巧,面對憂慮的真相、分析憂慮的基本技巧、在被擊垮之前改變憂慮的習慣、培養平安快樂心的方法、以及遠離免受批評的憂慮等內容。透過實際方法和原則,讓讀者能夠提升心靈韌性,對抗憂慮,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為什麼是我?如何停止焦慮打開行動人生?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上篇介紹《鬆綁你的焦慮習慣》的部分段落,本篇則將分享後續的重點。
Thumbnail
情緒可以是一種恐懼症;但也是可以一種動力、一種把事情做好的助力。要如何面對自身的情緒、處理跟他人之間的情緒,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作者分享許多研究跟具體內容,希望能讓每個人都去認識情緒為何?並且不再飽受情緒困擾。
Thumbnail
本指導手冊記錄了克服憂慮、提升幸福感的原則和技巧,面對憂慮的真相、分析憂慮的基本技巧、在被擊垮之前改變憂慮的習慣、培養平安快樂心的方法、以及遠離免受批評的憂慮等內容。透過實際方法和原則,讓讀者能夠提升心靈韌性,對抗憂慮,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