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在書籍分享《讓天賦自由的內在動力-給老師、父母、孩子的實踐方案》Part1:成為「非焦慮的存在」這篇文章中,分享書中提及成為「非焦慮的存在」的其中一個方法,是「與恐懼共處」。
如何與恐懼共處?作者說,我們首先可以詢問自己「我最害怕的是什麼?」,並且在腦中想像最糟糕的情況是什麼,這樣就能讓自己感到平靜。
「最壞的不過如此了!」
當我們處在緊張焦慮的狀態,「已經探到谷底、不會再更壞」的念頭浮現時,就彷彿有了往前邁進、往上攀爬的力量,因為這時我們放下了那些無法掌握、無法控制的情況;放下心中對於完美、或達到目標的執念,重新定位自己,就能看見往前的方向、往上的動力。
面對孩子也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憂慮孩子們的未來,想著如果不堅持自己的標準,孩子可能因此走上歪路;擔心稍有疏忽,孩子就會遭遇意外;甚至在看見孩子們遇到困難時,為他們的痛苦而擔憂。
我們真的能夠應對這百百種的擔憂嗎?有哪些擔憂是本就無法掌握,只是庸人自擾、且無助於孩子的成長呢?
透過#學習預備BNSC,看見自己的恐懼分佈,接著放下那些無謂的擔憂,使它們離開我們的圈圈,只保留那些真正需要擔心,且可以有策略應對的重要事情吧!
(將盡快補充我的思考紀錄動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