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這個場景:
辦公室裡,燈光昏黃,時鐘指向晚上八點,其他同仁早已拎著包包匆匆刷卡離開,只剩下你和科長。
科長坐在辦公桌前,眉頭緊鎖,盯著電腦螢幕,手指不耐煩地敲打著桌面。
這時,你端著一杯剛泡好的熱茶,輕輕放在他桌上,語氣誠懇地說:「科長,這份報告您的分析真的很精準,簡直是切中要害!如果再加上一些跨年度的比較數據,肯定能讓這份報告更有說服力。」
科長抬起頭,嘴角微微上揚,眼神中的疲憊似乎消散了一些。
他接過茶,輕輕啜了一口,語氣緩和下來:「嗯,你說得不錯,這部分就交給你來補充吧,記得參考一下去年同期的執行率,還有主計處發布的最新指導原則。」
你心裡暗喜,臉上卻不動聲色,繼續說道:「沒問題,科長,我明天一早就處理好,保證符合格式,也會附上相關的統計圖表,讓報告更完整。」
科長點點頭,語氣中帶著一絲讚許:「很好,你做事一向細心,這份報告就交給你了。對了,下週的跨部會聯絡會議,你也一起來吧,剛好可以幫忙記錄重點。」
你臉上依舊保持專業:「謝謝科長,我一定會準備周全,確保會議記錄詳實,後續的追蹤事項也會及時彙整。」
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這就是公部門裡「拍馬屁」的經典畫面——看似不經意的讚美,卻能在關鍵時刻為你贏得信任與好感。
為什麼拍馬屁可恥卻有用?
我一直以來的風格比較直接,不喜歡打官腔、說表面話,總覺得那樣做會讓我從骨子裡感到噁心。
但多年的職場經歷告訴我,拍馬屁雖然可恥,卻是一種極為實用的技能。
無論是美容師、市場賣菜、餐廳服務,還是工廠打工、公務員,我都經歷過。這些經歷讓我明白:職場是一個需要理性解決問題的地方,過多的情感投入只會讓自己痛苦,甚至無法繼續工作。
拍馬屁雖然被很多人鄙視,但它確實有效。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體系很少教授這種技能,儘管它在儒家思想中早已被孔子運用得淋漓盡致。
即便是在公務員的培訓課程中,講師們也往往只傳授理想化的理論,很少涉及實際操作。
為什麼拍馬屁在公務員體系中特別有用?
官僚體系層級分明,權力集中在高層手中,尤其是人事權。基層公務員為了獲得升遷機會,往往會通過拍馬屁來表達忠誠,提升自己在領導心中的地位。
長官也是人,職位越高,能談心的對象越少。在低潮時,長官也需要情感上的撫慰。如果身邊有個馬屁精,不管長官說什麼,他都會附和:「您的提議很棒,如果再加點……就更好了。」時間一長,這位馬屁精自然會在長官心中留下好印象。
有些公務員通過拍馬屁來避免被針對或打壓,表現出對上級的忠誠,以此保護自己的職業生涯。
中華文化強調人情關係和尊重權威,這使得基層員工在工作中更加注重與上級的關係。拍馬屁被視為一種禮貌和尊重的表現。
公務員體系中的晉升機會有限,競爭激烈。拍馬屁被視為一種策略,尤其是在升遷標準不透明或依賴領導主觀評價時。
拍馬屁的時機
拍馬屁的時機很重要,就像小時候向爸爸要零用錢,一定要挑他心情好的時候。比如,週末爸爸喝酒時,如果旁邊有朋友,基於面子,他一定會多給一些。如果朋友心情好,旁邊還有漂亮小姐姐夾菜,他們甚至會多給500塊,讓你去買最愛的零食,順便暗示你別當電燈泡。
在職場上,拍馬屁的時機同樣需要把握。
比如,在會議順利結束後、某個項目取得進展時,或是領導在媒體上獲得好評時,都是拍馬屁的好時機。
拍馬屁的利與弊
拍馬屁雖然可恥,但它確實對個人職業生涯有正面影響。
畢竟,人都是喜歡聽好話的動物,古代的皇帝如此,現代的領導也是如此。
當然,也有一些領導不喜歡被拍馬屁,可能是因為他們曾經被馬屁精害過,或者你拍的馬屁沒拍到他們的癢處。
拍馬屁是一種潛規則,雖然它可能讓人感到不適,但如果你希望在這個體系中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學會這項技能。畢竟,職場不是講道德的地方,而是講利益的地方。
你可以不屑拍馬屁,但你不能否認它的威力,與其站在道德高地上指指點點,不如學會如何在現實中游刃有餘。
我們總嘲笑拍馬屁的人,覺得他們沒尊嚴、沒底線,甚至覺得他們活該。但在公部門,那些最會拍馬屁的人,後來都去哪了?
有些人一路平步青雲,成功進入決策圈,繼續討好更高層的長官;有些人拍錯了人,站錯了隊,被調去冷門單位,甚至成為鬥爭下的犧牲品;還有些人,拍了一輩子的馬屁,最後才發現——他們終究只是別人棋盤上的一顆棋子。
「你曾經把自己賣給了體制,卻發現它從不曾真正接納你。」
拍馬屁是生存的技術,卻也是一條沒有靈魂的道路。
你見過那些拍馬屁成功的公務員嗎?他們後來,真的過得更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