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在受到攻擊時會釋放揮發性化合物(VOCs),然後其他的植物接收到以後,就會提高警戒,這個現象有許多研究團隊都發現了。當然,要不要說植物這樣做是在「警告」鄰居,或者可以解釋成植物釋放這些VOCs只是一種壓力反應,讀懂這個信號的植物存活率比較高,所以他們並不是互助,那就看個人了。這個就像我們聽到附近有爆炸聲,躲遠一點的存活率會比跑去朝聖的要高,所以通常大家都會躲遠一點,道理應該是差不多的。
最近有一個關於茶樹的研究蠻有趣的。他們發現,當兩株茶樹相鄰生長時,比單株茶樹具有更強的耐寒性。於是他們決定來看一下,到底是怎麼回事。
結果他們發現,茶樹在受到寒害時,會釋放VOCs,然後這些VOC被附近的茶樹收到了以後,附近的茶樹也會做好防寒準備。
然後,收到信號的茶樹,也會釋放一些VOC,而這些VOC們若是被原先送出信號的茶樹收到時,這些茶樹又會釋放VOC。
所以,他們的結論是:茶樹會交換情報,你一句我一句的!
不過,釋放出來的VOC們,有沒有哪一個(些)比較重要呢?
研究團隊將首先發出信息的茶樹的VOC與收到信息的茶樹發出的VOC們做比較,發現後者的VOC們顯然有些分子的含量變高了。這個分子是「角鯊烯」(squalene)。
圖片作者:ChatGPT
這就有趣了。角鯊烯是植物合成植物固醇的原料之一,雖然過去也有人發現植物在被蟲咬的時候,放出的VOCs裡面有它,不過還沒有人發現它是主要的信息分子。
所以,研究團隊做了一些實驗,想要證明角鯊烯的確與植物抗寒有關。
首先,他們用角鯊烯處理植物,然後分析植物的基因表現是否有不同。
使用的角鯊烯的濃度大約是與收到信息的茶樹釋放出來的濃度相等,對照組則是角鯊烯的溶劑(DMSO)。處理12小時候,進行了分析了茶樹的全轉錄體,發現有885個基因的表現有差異。
這麼多基因,要看哪些呢?有鑑於過去在模式植物阿拉伯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ICE-CBF/DREB1在低溫反應中扮演核心角色,而在茶樹的6個CsCBFs (CsCBF1-6)中,先前研究已證實CsICE1、CsCBF1和CsCBF3參與寒害反應,CsCBF5可能作為正調控因子參與寒害反應,因此研究團隊決定特別關注了ICE-CBF/DREB1路徑相關基因。
結果發現,CsICE1和CsCBF1/2/3表現量無顯著差異,CsCBF4/6表現量略有下降,只有CsCBF5表現顯著上升。研究團隊透過定量PCR(qPCR)進行了進一步驗證,確認了角鯊烯處理確實會特異性地誘導CsCBF5的表現。
為了要確認CBF5在抗寒的角色,研究團隊使用反義寡核苷酸(AsODNs)來抑制CsCBF5表現。結果發現,當CsCBF5表現下降時,茶樹的抗寒性就下降了;而且就算提供外加角鯊烯,茶樹的抗寒性也沒有提升。
他們還使用了蕓苔素內酯生物合成抑制劑(Brz,brassinazole)來進行測試。結果發現,正常植物處理角鯊烯後,耐寒性明顯提升;但Brz處理的植物即使添加角鯊烯,耐寒性也沒有改善。另外,CsCBF5的表現在Brz處理組中顯著降低。這意味著,角鯊烯本身並不能直接活化CsCBF5,而是透過蕓苔素內酯來發揮作用。
這些實驗,都進一步證實了角鯊烯透過誘導CsCBF5表現來提高植物耐寒性。另外,研究團隊還抑制了合成角鯊烯的酵素SQS(squalene synthase),然後把這個植物做寒害處理,讓它作為信號來源,放出信號給另一棵植物(對照組用正常植物作為信號來源)。
結果他們發現,接收來自沒有SQS植物信號的組別比對照組表現出更嚴重的寒害損傷。這也意味著,不能釋放角鯊烯的植物,在受到寒害時,無法正確的釋放出能讓周圍的植物瞭解「我受到寒害」的信號,造成周圍的植物無法提前準備。
所以,研究團隊認為,他們發現角鯊烯是茶樹用來交換信息的分子。當茶樹受到寒害時,會釋放出含有角鯊烯的VOC信號,然後其他的茶樹收到了,就會做好準備。
不過,其他的茶樹收到這個信號時,也會釋放出含有角鯊烯的VOC信號;這時候若是原來發出信號的茶樹收到了,還可以進一步提昇自己的抗寒性。
感覺上的確有點像是「你一句、我一句」的,不過有沒有可能是,茶樹就是把角鯊烯作為一種寒害的壓力信號,所以不管是誰發出的,只要是含有角鯊烯的VOC們,就是「寒流來了,準備好!」的意思呢?
個人覺得,如果能證明一開始受到寒害所釋放的VOC的組成,與接收到信號後所釋放的VOC的組成是不同的,這樣可能可以支持「聊天」的說法;當然,如果在證明這兩種VOC的組成不同後,還能證明植物收到這兩種不同的VOCs會釋放出不同的VOCs,那就更棒囉。
當然,這篇論文發現角鯊烯也是信號分子之一,這也蠻有意思的。不知道其他的植物會不會也使用角鯊烯呢?
參考文獻:
Jieyang Jin et al. ,Squalene acts as a feedback signaling molecule in facilitating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 plants.Sci. Adv.11,eads4888(2025).DOI:10.1126/sciadv.ads4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