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炳哲的《透明社會》就像丟到池子裡的石頭,向這個標榜公開透明的社會提出質問。受制在可以被計算、引導,甚至監視的控制裡,社會因而透明,因此在這樣的運作裡,排除了否定性,並加深了群體大眾化,造成了透明社會成為「肯定社會」的局面。
韓炳哲,《透明社會》,大塊出版。
我們確實該自問這個貌似正向的情況,是否反而讓社會變得扁平,書中則更強烈的,用「相同者的地獄」來形容這種虛假、銳減的否定與質疑下,逐漸單一聲音的社會。
韓炳哲說強制透明其實是種「透明的暴力」,他引述洪堡的話來佐證原本既有文化中的不透明性,「沒有人對於一個字的思索與其他人一模一樣,不論是多細微的差異,就像漣漪擴延整個語言。因此,理解始終就是不理解,思想與感受一致同時也是分歧」。
人與人的溝通,若只剩下機械式的選擇,其實喪失了許多溝通的機會,也迴避了複雜性,如今我們用「讚」、「❤」等來取代了許多連結的方式,這是我們的選擇還是限制呢,照韓炳哲所說,這也造成了「意義匱乏」的原因。
「透明社會不僅沒有真理,也沒有表象。真理和表象都是無法看透的。
全然透明不過是空。為了驅走這種空,就需要資訊大量流通。」
導致現今我們所接受大量如同自由空間的社群網絡世界,其實就像是一種數位監獄,我們在此聚集,而被迫透明,就像同意cookie、所在位置等等,來換取我們要的資訊。
「人類本身對自己從來就不是透明的。」
不論是自己或者與他人間,都不可能完全透明公開,交際往來是需要保留適當的空間,即使是與最親蜜的人,我們仍想保有自我。
所以書中一開始引用彼得・漢德克的「我是仰賴別人不知道的我而活著的。
」,我覺得是挺好的註解,得以深思我們與這個趨向於透明社會的距離。
—
2025.01.18 閱
2025.01.19 記 threads
2025.02.16 改 vocus
—
《透明社會》
作者:韓炳哲
出版社:大塊出版
出版年:2019
ISBN:9789865406363
頁數:100
閱讀平台:(實體紙本書),市圖借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