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五在台中市全球影城觀賞一部深刻動人的電影:《隔壁的房間》(英語:The Room Next Door,西語:La habitación de al lado)。這部西班牙劇情片於 2024 年 9 月首映,改編自美國華裔作家西格麗德·努涅斯(Sigrid Nunez)的小說《你在經歷些什麼》(What Are You Going Through),並由知名西班牙導演佩卓·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執導——這也是他首度挑戰英語長片。本片曾入選第 81 屆威尼斯影展主要競賽單元,最終獲得金獅獎的殊榮。
故事圍繞兩位多年未見的摯友——前戰地記者瑪莎與暢銷作家英格麗。瑪莎罹患末期癌症,決定在病情惡化前選擇安樂死,並請求英格麗陪伴她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面對死亡,英格麗起初充滿恐懼與抗拒,但在陪伴瑪莎的過程中,她逐漸理解並尊重好友的決定。這趟旅程不僅是瑪莎對生命的告別,也是英格麗的一場心靈洗禮,讓她重新思索生命、死亡與選擇的意義。
在全球影城的大銀幕上欣賞本片後,我內心深受觸動,意猶未盡,於是回家再次在小熒幕上重溫,並因此產生許多思考,想在此與大家分享討論。
生命自主與死亡選擇
電影以溫柔而深刻的方式探討死亡議題,並聚焦於個人對死亡的自主選擇。瑪莎決定以尊嚴的方式結束生命,這無疑觸及了人類長久以來對生命意義與尊嚴的思索。如今,「生死自主」已成為越來越多人關注的議題,例如舉辦生前告別式,或如作家瓊瑤,選擇特定的方式為生命畫下句點。類似瑪莎這樣,選擇安樂死的案例,在華人社會較為罕見;印象中僅有前台視體育記者傳達仁曾赴瑞士安樂死,並成功實現他的願望。
深厚友誼與最終陪伴
影片描繪了兩位知識女性之間深厚的友誼,以及陪伴在生命最後階段的珍貴意義。瑪莎與英格麗不僅是摯友,甚至曾與同一位男性有過情感關係,而這樣的過往並未動搖她們的情誼。當瑪莎決定離開人世,英格麗從震驚、不解,到最終選擇尊重與陪伴到底,這樣的過程既是對瑪莎的支持,也促使英格麗自身的成長。
在當代社會中,找尋陪伴自己「求生」的朋友或許不難,但要找到一個願意理解並接受你的生死觀、陪你走向死亡的人,則相當挑戰價值觀與情感的極限。因此,關於「死亡方式的自由選擇」,未來勢必將成為更受關注的議題。
存在價值與生命意義
透過瑪莎與英格麗的故事,電影不僅探討死亡,也引導觀眾思考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意義並非僅取決於長度,而更在於質量與尊嚴。選擇何時、如何離開這個世界,某種程度上也是對生命意義的詮釋。然而,這樣的選擇仍然挑戰著許多文化與宗教信仰,因此在當代社會中,仍難有絕對的答案。
精湛演技與情感張力
本片由兩位英美影壇資深演員主演——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 飾演英格麗,她細膩地詮釋出角色從抗拒到理解,從恐懼到接受的心境轉變,表現極具層次。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 飾演瑪莎,她將瑪莎面對死亡時的堅強、從容,以及對生命與友誼的珍惜,演繹得淋漓盡致。
兩位影后的精湛演出,為影片注入深刻的情感張力,使觀眾得以深刻體會角色內心的矛盾與掙扎。
《隔壁的房間》是一部溫柔而深刻的作品,透過兩位女性的故事,探討死亡、友誼與生命的重大命題。本片不僅關注死亡本身,更引導觀眾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它鼓勵人們以更開放與尊重的態度面對死亡,也提醒我們珍惜當下、珍惜身邊重要的人。
劇情截圖
劇情截圖
劇情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