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德斯的《里斯本的故事》不僅是一部描繪旅途與城市風情的電影,更是一場關於「影像」與「真實」之間曖昧關係的深刻思辨。片中導演透過主角菲利普(Rüdiger Vogler 飾)的攝影之旅,拋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影像永遠是過去式,那它是否仍是真實的存在?」
電影以菲利普尋找失蹤的導演好友為主軸,但實則是一場對影像本質的探索。影像,作為時間的切片,捕捉了現實的一瞬,然而當它被觀看時,那個「瞬間」早已逝去。觀眾所見,永遠是「已經發生」的片段,這讓影像成為一種「過去的真實」。這份「過去性」賦予影像一種無可迴避的距離感——它存在於我們的視線中,卻永遠無法與當下的現實同步。
然而,《里斯本的故事》不僅止於時間的辯證,影片也探討了創作者在影像中扮演的角色。攝影師選擇的角度、剪輯的手法,讓「真實」無可避免地染上了主觀色彩。這使得影像的真實性變得脆弱,甚至可被質疑。影片中菲利普不斷地用鏡頭記錄里斯本街頭,然而觀眾看到的,究竟是里斯本的「真實」,還是他眼中經過篩選的現實?
有趣的是,影片並未給出明確的答案,而是讓觀眾在影像與現實之間來回游移。正如菲利普在旅途中逐步迷失、懷疑,最終又重新審視自己對影像的信仰,觀眾也被迫思考:我們所信賴的影像,究竟是「真實的證據」,還是「精心構築的幻覺」?
《里斯本的故事》以詩意的影像語言和輕盈的節奏,引領我們探討影像在時間流逝中的存在意義。它提醒我們,影像雖是過去的片段,卻同時是我們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徑。即便它不再「現實」,它所承載的情感、記憶與意義,或許才是「影像真實」的核心。
在影像與現實之間,你會選擇相信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