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門之「深」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淨土門之「深」心 (象山慶’25.1.25)

  深心乃佛法中常見之詞,卻有各種不同的詮釋及於其他品項之搭配,在淨土門,《觀經》如是宣說了三心: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而善導師《觀經四帖疏》對此三心(尤其「深心」)有獨特的的疏註與發揮。本文乃初步探討此深心之所以「深」的多種理解。

 (一)

深心:此詞於佛典中之語義,頗異解,

1.於佛果之勤求成就--《維摩經》佛國品:「深心菩薩淨土,菩薩成佛,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深心即道場,增長功德。」《觀無量壽經》淨影疏:「求心殷重,曰深心。」天台疏:「深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曰深心。」

2.於一切善行功德,深信,愛樂,修集。《維摩經.注》:「樹心眾德深固,難拔,深心。」《六十華嚴》卷24十種深心:「淨心,猛利心,厭心,離欲心,不退心,堅心,明盛心,無足心,勝心,大心。」

3.於佛法有真實之確信, 掃除各種猶疑不定。

4.凡夫於五欲之深固迷執。《法華經》方便品:「知諸眾生,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方便力,而為說法。」

前三法(於佛法之深信與樂求),後一機(於五欲之深愛與貪求)。《無量壽經》卷上:

於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潤調伏,無忿恨心。離蓋清淨,無厭怠心。等心、勝心、深心、定心,愛法、樂法、喜法之心。滅諸煩惱,離惡趣心。

此處的「深心」,各家注疏或云「精進」,深求大乘,其心不撓,其心殷重無退屈,念念相續行於勤;或云「智慧」,悟入甚深法性之心:或云「禪定」,海印三昧、楞嚴大定;或云「菩提心」,住一切諸善法,歡喜做善功德,自利利他……。

 

(二)

    善導大師《觀經疏》三心說的「深心」,解為「機法」二種深信:

深信之心也。一者決定深信,自己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生死,常隨生死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深信若乘彼佛願力,即得往生。

《往生禮讚》:

「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

也就是於機(煩惱具足生死流轉的凡夫)於法(弘願救度稱名往生的彌陀)的真實信心,這點出了主體的「信」,又就「人、行」二者而立信;卻未就字義上說「深」,若作為形容詞,與「至誠心」相配,則完整表述為「深信心」。至與深為極致、徹底,誠與信為真實、認同;至誠無妄(欺),深信不疑(悖),在中國儒學,特重此「誠」的涵養,《中庸》: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 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至誠如神。……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爲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唯天下至誠,爲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三)

   「信」之品項,《論語》中,有兩種意思:

 1.信實不欺--《論語》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言忠信,行篤敬。」「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曾子曰:「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以「忠信」並提,是一體兩端,如《朱子語類.論語三》云:「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信者,忠之驗;忠只是盡己,因見於事而信」;「忠信只是一事,而相為內外始終本末:有於己為忠,見於物為信」;「發於心而自盡,則為忠;驗於理而不違,則為信。忠是信之本,信是忠之發」。也就是盡己之心無保留,且以實而言無欺妄,這是一種基本的自我涵養,而發之於言行(誠於中而形於外),待人處事皆能誠意正心而無虛偽,故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孟子》曰:「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信」為誠實不欺、恪守信用,是為君子之品、為政之要及交往之道,是一種自我要求與人際互動的基礎,適用於一切倫理德目。

  2.信任可靠--《論語》云:「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但為了避免落於迷信盲從,必須以「義」為準,《論語》云:「主忠信,徙義」;「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若不以義為衡量、為依歸,而拘執于「信」不知變通,則如尾生之信,成了反面教材,如《論語》云「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孟子》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或是以古為典範、以學為制衡:「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免於天馬行空或枉受傷害。

    如上所述,「信」的字義兼有信實與信任,也就是誠與信,因此在中國「誠、信」二字可合用或互訓,春秋《管子》:「中情信誠,則名譽美矣」,「賢者,誠信以仁之」,「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許慎《說文解字》:「誠,信也。」「信,誠也。」                 

(四) 

誠信之心有淺、深之層次

初信、正信(無貪等三善根相應)、深信、證信。

1.解信,自明見理,心無疑慮;如鑿井已漸至泥,雖未見水,心知在近。

2.深信、仰信, 依事依人之信。如聞長之言,出常情之表,但以人未曾欺誑即便諦受依行。

自發自力信,依佛之大悲心他力信。

    印順法師信是「心淨為性」,即內心純潔,不存主觀與私見,才能對佛法僧三寶虛心容受,從「信順」、「 信忍」、「信求」到「證信」。信順,對三寶無私領解,釋尊說:「我此甚深法,無信何解?」依此而求深刻的理解,得明確正見,即信忍(可)。由於見得真,信得切,發起這目標追求,即信求。若證實了所信不虛,自信不疑,即證信(淨),淨心正智合一:信如鏡明淨,智如鏡照物。佛弟子對佛法努力,一貫本於純潔無疵淨信。這樣信心,能使內心歸於清淨,喻「如水清珠,自淨淨他」。

(五)

   是故,善導師於至「誠」心與深(信)心的解釋,「至者真,誠者實」,是一致之行;「深心,即是真實信心」,是由衷之信;行與信皆以「真實」為體,故謂之至誠不虛、深信不疑;又說三心總攝於「深心」,淨土門以「信」為主,貫注於一切(安)心(起)行(作)業。《觀經義疏》:

誠心者,起行不虛,實心求去;深心者,信樂殷至,欲生彼國;迴向發願心者,直爾趣求,說之為願,挾善趣求,說為迴向。

《淨土論註》:

一、淳心,信心深厚也。二、一心,信心純一也。三、相續心,信心相續不雜餘念也。

善導師《往生禮讚偈》:

至誠心者,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讚歎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此三業必須真實;深心者,即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之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迴向發願心者,所作一切善根,悉皆迴願往生。

 

此中有淺深二義:

    1.忍許:信可、勝解(於境印可,審決而確定)—初,可也

  2.愛樂:信求、樂欲(於法得樂,欲求而無厭)—深,未若

對淨土法有勝解確認,而起念佛的意樂,相續不斷。《成唯識論》卷6:「云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深刻的安住於理而不動搖,並生起法的希求、欲望。日僧.了慧《無量壽經鈔》:

  於忍許上起愛樂,具足信因(信受)與信果(願生),信心滿足,是名信樂,亦云深   心。聖道門人於淨土教有忍許而無礙樂,故不欣求往生,無信果也。 

  (六)

    深心:疑易起(根本煩惱)信難生,須強調其「深」,能去疑,且三心以「信」主;「信道緣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佛法大海,信能入」;五根五力信第一,善法十一「信」首[1],五十二階信基,信若不深(真),易被動搖、退轉(須就人、就行立信);信能入,故名為「深」,若不入佛法,不得正智,就難以度脫生死,得正涅槃。反之,若因疑起謗(五濁增多疑謗),其罪業就更嚴重、其苦難就更無邊了。

    因此,信必須深,能破根本煩惱之疑,入般若妙智之海;此「深」既非意識之比量,則在於第七識的順服、清淨、忍許,乃能貫徹於第六、八識而轉變業力煩惱,於生死而不退不失不改。唯佛有此功德力,直接植入念佛人心中,成為確定的認知與感受,如金剛信,不破壞、不動搖,信心決定,故謂之「深」;於己之罪(機)的自知自覺有多深,相對於法的肯定依靠就有多深,反之亦然,於法的體會有多深,相形於機之觀照也更深;兩者是互相比對、滲透而加強其深度。這既是理性的,也是經驗的,是真實(勝解)而非虛構(想像)。

    尤其是在念佛中雙向體會,而更迫切、仰靠的念佛,也就是在相續念佛(行)中才成為內外、心行、生佛合一的真實「決定深信」。以「二種立信」來建立對於法深信信心。「就人立信」,信靠佛語;「就行立信」,念佛入信。從這二法入信,仰仗佛力,稱必生。當我們自然念佛,就從「信機」走入「信法」,也與阿彌陀佛本願相應。  


    此二機(根性)二法(方便)中,又以「專念往生」最勝、最易,如倓虛大師《大乘起信論.講義》

因緣,兼四種成就,佛最勝方便。「示專念方便」,謂「對治」成就,能令眾生得除妄想惡習之益。「生於佛前」,謂「世間」成就,能令眾生除苦、得歡喜之益。「必定不退信心」,謂「各各人」成就,能令眾生得生善之益。既此專念、見佛、不退三種之利益、必得「第一義」成就之入理益。這說此法兼四悉檀之利益。

憨山大師《大乘起信論.直解》:「劣根怯弱眾生,恐後報緣差成退,令往生淨土,成不退!」此《論》修行信心分就「四信(真如.佛.法.僧)、五行(施.戒.忍.進.止觀)」,防退失之他力門。善根微少眾生,相當於十信「初信」之機,不能以「自力觀心」修行,教令「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則信心不退。《大乘起信論》

眾生初學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  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當知:如來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終無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

《觀經疏》:

此等因果及諸道理,不生疑/謗;若生疑/謗,即不成福行,世間果報尚不可得,何況得生淨土?……信雖間斷,於一切大乘,不得疑/謗。若起疑/謗,縱使千佛遶身,無由可救。……謗法無信,八難及非人,斯等不受。斯朽林頑石,不可生潤之期。此等眾生,必無受化之義。

前文論只說「驕慢.懈怠」之類煩惱,難以信受「念佛往生」之法,這許因眾生於無明黮闇六道「流浪」太久,於佛法善知識疏遠陌生,一難以信受;是故,諸佛以各種方便開示,令彼釋「疑」棄「邪」,心開意解,起信.發願.念佛,順受「現當」二益。善導大師進強調:五濁末法之,多十惡、五逆之人,於佛法妄生「疑、謗」,不只個人於佛說不信不行,更對他人修行起瞋破壞,這極大極重「疑、(邪)見」執,此種人本已「無可救」,亦「不得生淨土」;卻幸「阿彌陀佛」大悲本願,對此下品下生之輩,仍一貫不棄不捨,平等救度;是故,釋尊於經中殷勤宣說彌陀之功德極樂之殊勝,更十方諸佛「舒舌相,覆三千」反覆勸請;能令此類極惡眾生,臨終苦逼,但稱十念,亦得滅罪接引往生。

(九)

    念佛往生彌陀淨土,本「難信」之法,娑婆眾生又「煩惱」深重、「疑謗」成性,可說機/法.能/所,皆不易信;因此,「釋疑起信、斷疑生信」轉向,非凡夫自力所能及,全憑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佛力)加持、攝受,彌陀「光明號」之遍照於念佛人身口意之中,漸次調熟其善根彌陀感應道交,成辦「難信能信」往生之業。思益梵天所問經》:「若眾生,能見佛身,皆如來威神之力。……若佛不加威神,眾生無能見佛身,亦無能問。」因此,佛讚濁世之念佛人「人中分陀利華」。淨土「難信」之法,「疑」大忌;信願念佛,要能老實安分、如愚如魯,少用自力,全依佛力。如何起信、深信、決定信?不外乎善導大師「機、法」二信:

    機--如實認知「人身難得」「生死事大」,而娑婆苦境,無力自救。依此自覺而尋求出離之道,可多看(念佛感應)事例,可藉由眾生的共業性與同理心而觀摩、思齊其得救之經歷。

   法—1.就人立信:「佛是滿足大悲人故,實語故」,佛之所說決定可信。2.就行立信:佛所預設的「念佛為往生正定業」之願,已圓滿實現,依而行之,必生彼國。依此多念佛,祈請佛力不可思議之加持。

一心專念(起行/作業),則無暇顧及其他(無間、無雜),不須另談「廢、立」(此乃判教與安心)

    /機:自我處境的如實察覺

深—「信」乃情意智統合的接受、依靠,非一般意識之片面感想

    \法:佛力救度的如理抉擇

 

結論是:阿彌陀佛大願業力回向,感發眾生本具的佛性而起的信心,才是真實而深密的信心;這或即是善導師《觀經疏》以「機法」二種「真實信心」來詮釋「深心」之義。



[1]於一切善法,忍可樂欲而不疑。信的內容有三:1.實有(於諸法實事之理中,甚深信忍)、2.有德(於三寶真淨之德中,甚深信樂)、3.有能(於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甚深信力);三者皆說「甚深」。緣起之智甚深極甚深,信亦如是。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釋尊成道,臘八喝粥(象山慶25.1.4) 「彌陀誕(11/17)」之後20天,是「釋尊成道」日(12/8),對念佛人的意義是「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阿彌陀佛於十劫之前修行成佛並建立淨土,這是阿彌陀佛與極樂淨土之「誕生」的本義。然而,長劫輪轉於六道的眾生,如何得聞、信受這不可思議的法事,從而奉
阿彌陀佛「不棄」惡人(慶’23.6.23) 娑婆眾生或皆是不同形式之重刑(刑期十年以上者)犯,一輩子的身口意三業,無惡不造(五逆十惡),傷己又傷人,只是有些並未觸犯世間刑法,或雖犯而未被發現提告。然而,我輩對自己的作惡成習,似乎無所察覺,或刻意忽略,乃至設法遮掩(覆藏)。但是,看到警察而緊張,黑夜
念佛人與數字(象山慶24.11.17)           念佛人不要在[數字]上自我計較,甚至與人競較,每天念佛幾千(萬)聲,這輩子勸信了幾個人……,數字是虛妄的,計數也是方便,若(錯)用心在算術上,引生不必要的煩惱,就本末顛倒了。上盡一形,重在持之以恆的相續心,下至十念,則是全力以赴的迫切心,
慶.讚.彌陀誕~飲水思源(象山慶24.11.6)   21世紀淨土門:二尊—二祖—二師    1.彌陀誕辰(陰曆11月17日)之由來    2.「慶讚彌陀誕」之意義    3.三位化身:約時被機的不同示現 (純正→圓融)    4.彌陀誕與(淨嵩法師)追思佛三    5.淨土獨立成宗
異物憑附之事--《佛教生死學》第88章-從佛法看心靈現象 異物憑附之事,在修道坐禪、練氣功者較多,佛稱「魔事」,道謂「入魔」。坐禪練功之易被異物憑附,與巫師及病弱者被憑附差不多:放鬆入靜之後,自我意識轉薄,心空虛,各種信息易打入,被憑附或感應。入欲界定與初禪未到地定,其心態與鬼神及欲界諸天同層,或
念佛人的浴佛節(象山慶24.4.29) 傳統的浴佛節,是象徵性的(效法諸天與龍王)以淨水灌沐「悉達多太子像」,感恩祂大悲方便,「八相示現」而降生娑婆,為眾生示範、開演如何藉假(五蘊身心)修真(清淨法身);時至今日,雖值末法五濁,仍有佛法可聞、三寶可依,在慶幸歡喜之餘,藉此世人共許的節日,以浴佛誦經
釋尊成道,臘八喝粥(象山慶25.1.4) 「彌陀誕(11/17)」之後20天,是「釋尊成道」日(12/8),對念佛人的意義是「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阿彌陀佛於十劫之前修行成佛並建立淨土,這是阿彌陀佛與極樂淨土之「誕生」的本義。然而,長劫輪轉於六道的眾生,如何得聞、信受這不可思議的法事,從而奉
阿彌陀佛「不棄」惡人(慶’23.6.23) 娑婆眾生或皆是不同形式之重刑(刑期十年以上者)犯,一輩子的身口意三業,無惡不造(五逆十惡),傷己又傷人,只是有些並未觸犯世間刑法,或雖犯而未被發現提告。然而,我輩對自己的作惡成習,似乎無所察覺,或刻意忽略,乃至設法遮掩(覆藏)。但是,看到警察而緊張,黑夜
念佛人與數字(象山慶24.11.17)           念佛人不要在[數字]上自我計較,甚至與人競較,每天念佛幾千(萬)聲,這輩子勸信了幾個人……,數字是虛妄的,計數也是方便,若(錯)用心在算術上,引生不必要的煩惱,就本末顛倒了。上盡一形,重在持之以恆的相續心,下至十念,則是全力以赴的迫切心,
慶.讚.彌陀誕~飲水思源(象山慶24.11.6)   21世紀淨土門:二尊—二祖—二師    1.彌陀誕辰(陰曆11月17日)之由來    2.「慶讚彌陀誕」之意義    3.三位化身:約時被機的不同示現 (純正→圓融)    4.彌陀誕與(淨嵩法師)追思佛三    5.淨土獨立成宗
異物憑附之事--《佛教生死學》第88章-從佛法看心靈現象 異物憑附之事,在修道坐禪、練氣功者較多,佛稱「魔事」,道謂「入魔」。坐禪練功之易被異物憑附,與巫師及病弱者被憑附差不多:放鬆入靜之後,自我意識轉薄,心空虛,各種信息易打入,被憑附或感應。入欲界定與初禪未到地定,其心態與鬼神及欲界諸天同層,或
念佛人的浴佛節(象山慶24.4.29) 傳統的浴佛節,是象徵性的(效法諸天與龍王)以淨水灌沐「悉達多太子像」,感恩祂大悲方便,「八相示現」而降生娑婆,為眾生示範、開演如何藉假(五蘊身心)修真(清淨法身);時至今日,雖值末法五濁,仍有佛法可聞、三寶可依,在慶幸歡喜之餘,藉此世人共許的節日,以浴佛誦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Thumbnail
天親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
Thumbnail
淨土法門乃一乘了義、三根普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之不可思議法門,印光大師所謂「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而其中之《無量壽經》乃淨土法門之總綱,淨土群經之首。現在大家是各種都在忙,《淨修捷要》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
Thumbnail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同地水火風」就是四大皆空。佛心清淨,一塵不染,跟虛空一樣,沒有分別。佛的心,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妄念。凡是有念頭,那個心就不是真心就是妄心。佛心清淨像大地一樣荷負萬物,像水一樣滋長萬物,像火一樣成熟萬物,像風一樣吹拂萬物,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沒有賢、劣、親、疏的分別執著。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Thumbnail
天親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
Thumbnail
淨土法門乃一乘了義、三根普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之不可思議法門,印光大師所謂「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而其中之《無量壽經》乃淨土法門之總綱,淨土群經之首。現在大家是各種都在忙,《淨修捷要》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
Thumbnail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同地水火風」就是四大皆空。佛心清淨,一塵不染,跟虛空一樣,沒有分別。佛的心,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妄念。凡是有念頭,那個心就不是真心就是妄心。佛心清淨像大地一樣荷負萬物,像水一樣滋長萬物,像火一樣成熟萬物,像風一樣吹拂萬物,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沒有賢、劣、親、疏的分別執著。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