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因法語》036 心一境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raw-image

良因曰:

三摩地」的基本定義,就是「心一境性」,

也就是將心專一、相續的安住在所緣境上。

例如念佛時,心是「能緣」,而佛號便是「所緣境」。

因此,「三摩地」即心一境性,是通於內、外道的。

而佛法的三摩地和外道的差別在那裡呢?就在般若的觀慧。

raw-image

外道雖有種種的聰明才智,

唯獨就是沒有「無我」的觀慧,

因此外道的定,永遠就只是暫時的以石壓草。

要學習佛法的三摩地,此事不可不知。

所以真正要證得念佛三昧等種種佛法的三昧,

必須配合般若的學習與實修的。

因此,若只是歡喜修禪定,樂於安住在心不分別,

卻忽略教法的學習,那將只是緣木求魚,

不可能得到真正的三昧,

充其量只是通於外道的禪定而已。

raw-image

如尊者云

「真正的平靜──煩惱的平息,來自於智慧的穩定平靜」。

剛開始我們的戒、定、慧或許是分別的修學,

但是當般若智慧真正開啟時,它們就是在一條線上了,

所以般若的學習是第一要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普賢行、觀音慈、地藏願的沙龍
13會員
174內容數
夯寶寶學佛,是我的學習心得。身心轉換提升幸福資糧,來自於佛法的滋潤,法滋潤源自於身口意實踐佛法,夯寶寶邀你一起來體證碰得到的佛法,祝你開心
2023/07/19
2017.8.9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予作《正訛集》,謂「反」者「還」也,在家父母不受出家子拜,而還其禮,非反拜其子也。 一僧忿然曰:「《法華經》言,大通智勝如來①既成佛已,其父輪王向之頂禮,是反拜其子,佛有明訓,因刻之經末。」 予合掌云:「汝號甚麼如來?」僧謝不敢。 又問:「汝既未是如來,
Thumbnail
2023/07/19
2017.8.9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予作《正訛集》,謂「反」者「還」也,在家父母不受出家子拜,而還其禮,非反拜其子也。 一僧忿然曰:「《法華經》言,大通智勝如來①既成佛已,其父輪王向之頂禮,是反拜其子,佛有明訓,因刻之經末。」 予合掌云:「汝號甚麼如來?」僧謝不敢。 又問:「汝既未是如來,
Thumbnail
2023/07/18
2017.8.8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妙喜①云:「若是幹屎橛如是說得落時,如『鋸解秤錘』、『麻三斤』、『狗子佛性』等,皆可如是說得。既不可如是說,須是悟始得。你若實得悟,師家故言不是,亦招因果不小。」 學者當切記妙喜此語,息卻口頭三昧而求實悟。 【注釋】 ① 妙喜:宋朝徑山・宗杲禪師。字曇晦
Thumbnail
2023/07/18
2017.8.8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妙喜①云:「若是幹屎橛如是說得落時,如『鋸解秤錘』、『麻三斤』、『狗子佛性』等,皆可如是說得。既不可如是說,須是悟始得。你若實得悟,師家故言不是,亦招因果不小。」 學者當切記妙喜此語,息卻口頭三昧而求實悟。 【注釋】 ① 妙喜:宋朝徑山・宗杲禪師。字曇晦
Thumbnail
2023/07/16
2017.8.7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太原孚上座①,於揚州孝先寺講《涅槃經》,廣談法身妙理,有禪者失笑。 孚講罷,請禪者茶,白云:「某甲狹劣,依文解義,適蒙見笑,且望教誨。」 禪者云:「不道座主所說不是,然只說得法身量邊事,實未識法身在。」 孚曰:「既如是,當為我說。」 曰:「座主還信否?」
Thumbnail
2023/07/16
2017.8.7 良因法師 劄記 蓮池大師: 太原孚上座①,於揚州孝先寺講《涅槃經》,廣談法身妙理,有禪者失笑。 孚講罷,請禪者茶,白云:「某甲狹劣,依文解義,適蒙見笑,且望教誨。」 禪者云:「不道座主所說不是,然只說得法身量邊事,實未識法身在。」 孚曰:「既如是,當為我說。」 曰:「座主還信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從佛經中得到智慧,從大道中得到開解,從佛學路上尋覓解脫法門,從三寶中獲得身心輕安。
Thumbnail
從佛經中得到智慧,從大道中得到開解,從佛學路上尋覓解脫法門,從三寶中獲得身心輕安。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發心學佛,就應該思惟為什麼要歸依三寶? 因為希求了生脫死。 透過上文我們了解,三寶是世間的光明, 所以我們發心歸依三寶,決定不疑! 怎樣才能使我們專心緣此呢? 我們對於希求了生脫死的心,要至誠懇切。 也就是透過智慧的觀察,使希求的心能夠強烈的生起。 所謂智慧的觀察: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發心學佛,就應該思惟為什麼要歸依三寶? 因為希求了生脫死。 透過上文我們了解,三寶是世間的光明, 所以我們發心歸依三寶,決定不疑! 怎樣才能使我們專心緣此呢? 我們對於希求了生脫死的心,要至誠懇切。 也就是透過智慧的觀察,使希求的心能夠強烈的生起。 所謂智慧的觀察: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三摩地」的基本定義,就是「心一境性」, 也就是將心專一、相續的安住在所緣境上。 例如念佛時,心是「能緣」,而佛號便是「所緣境」。 因此,「三摩地」即心一境性,是通於內、外道的。 而佛法的三摩地和外道的差別在那裡呢?就在般若的觀慧。 外道雖有種種的聰明才智, 唯獨就是沒有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三摩地」的基本定義,就是「心一境性」, 也就是將心專一、相續的安住在所緣境上。 例如念佛時,心是「能緣」,而佛號便是「所緣境」。 因此,「三摩地」即心一境性,是通於內、外道的。 而佛法的三摩地和外道的差別在那裡呢?就在般若的觀慧。 外道雖有種種的聰明才智, 唯獨就是沒有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良因曰 : 所謂的修行,便是恢復到心的本來面目,而不是要強加指引,希望心成為我們所期盼的「寂靜」狀態。 在此穩定的狀態中,修行大乘佛法,如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 便有依止處,而念念增長功德。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良因曰 : 所謂的修行,便是恢復到心的本來面目,而不是要強加指引,希望心成為我們所期盼的「寂靜」狀態。 在此穩定的狀態中,修行大乘佛法,如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 便有依止處,而念念增長功德。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智慧的平靜就好像將石頭放下後,就不去移開它,而讓它在原處。小草不可能再長回來時,這才是真正的平靜——煩惱的平息,來自於智慧的穩定平靜。 良因曰 :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智慧的平靜就好像將石頭放下後,就不去移開它,而讓它在原處。小草不可能再長回來時,這才是真正的平靜——煩惱的平息,來自於智慧的穩定平靜。 良因曰 :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現在,請你用心聽,不要允許你的心追隨其它事物而迷失。想像這種感覺──當你獨自地坐在山上或森林的某個地方,坐在這裡,當下,有什麼呢?只有身和心這兩樣東西,如此而已。 現在這個坐在這裡的外殼裡所含藏的一切叫做「身」。而在每一刻中覺知和思考的則是「心」。 良因曰 :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現在,請你用心聽,不要允許你的心追隨其它事物而迷失。想像這種感覺──當你獨自地坐在山上或森林的某個地方,坐在這裡,當下,有什麼呢?只有身和心這兩樣東西,如此而已。 現在這個坐在這裡的外殼裡所含藏的一切叫做「身」。而在每一刻中覺知和思考的則是「心」。 良因曰 :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沒有修行經驗的人, 往往容易被外在的經驗所迷惑, 或者是看似神奇的感應, 或者是看似玄妙的言談.... 真正嘗到法味的人,知道什麼是有價值的, 什麼是泡影,就不會被這些路邊的花草所迷惑了。 真正去實踐佛法,體驗它, 因此見到「心」.... 將心從束縛中解脫吧!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沒有修行經驗的人, 往往容易被外在的經驗所迷惑, 或者是看似神奇的感應, 或者是看似玄妙的言談.... 真正嘗到法味的人,知道什麼是有價值的, 什麼是泡影,就不會被這些路邊的花草所迷惑了。 真正去實踐佛法,體驗它, 因此見到「心」.... 將心從束縛中解脫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