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被家裏的鳥公主咬過不計其數了,有時候傷口範圍小但卻很深,超過一週好不了只能去診所上藥,吃抗生素,因而累積不少經驗談。
最近一次又惹鳥公主生氣遭殃了,趕緊從冰箱拿出聖約翰草純露,冰敷在傷口10分鐘後,再重新上藥包扎,感覺不僅有鎮痛的效果,傷口到了隔天也不會腫脹。
認識聖約翰草
聖約翰草(學名 Hypericum perforatum)原產於歐洲,又名貫葉連翹、金絲桃草,是一種金絲桃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聖約翰草極愛日照,容易栽種,是隨處可見的路邊野草。
聖約翰草的名稱來源,傳說是因為它在接近施洗者聖約翰的誕生日(6 月 24 日)左右開花。 也由於這植物含有紅色汁液,當時的人認為是聖約翰殉道時流出的血液,相信聖約翰草有醫療作用和驅走邪魔。
平日看到的聖約翰草浸泡油,大多是用乾燥的聖約翰草枝葉,所以浸泡不出紅色,但是,在國外都是趁新鮮時浸泡植物油,不僅可以緩解情緒,還可安撫神經,有點類似鎮靜劑或是我們亞洲人喜歡用的跌打損傷油。
使用聖約翰草最容易且具治療效果的方法之一就是泡一杯舒緩的茶。每杯熱水使用 1-2 茶匙乾燥聖約翰草,就可以沖泡一杯鎮靜茶,充分利用這種草藥來改善情緒和放鬆的特性。浸泡 5-10 分鐘,便會得到一杯溫暖、具有治療功效的藥劑,可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享用。
聖約翰草浸泡油
在歐洲,許多家庭會將新鮮的聖約翰草搗碎後直接盛裝於透明瓶中,再加入橄欖油或其他類型的植物油浸泡、密封並照射太陽數週後製成深紅色的聖約翰草浸泡油。據說,在聖約翰節當日收割的藥草含有最飽滿的陽光能量,能夠帶來更上乘的療癒效果。若是曬乾的聖約翰草是無法浸泡出深紅色的油。
聖約翰草浸泡油最為人稱道的是蘊含能夠提振情緒的成分金絲桃素(Hypericin),在歐美國家經常用於輔助改善輕度至中度的憂鬱症,因此又有「植物系的百憂解」之名。除了能為低落情緒帶來陽光,聖約翰草浸泡油也適合用於改善肌肉痠痛、筋骨勞損的狀況。當皮膚出現瘀傷腫脹、因敏感或蚊蟲叮咬泛紅起疹時也能派上用場,可說是歐洲居家萬用款。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若是正在服用抗憂鬱藥物時,不可合併使用聖約翰浸泡油或相關製品。
認識聖約翰節
在葡萄牙北部的波爾圖,每年的聖約翰節(6月24日)算是最大型、瘋狂的慶典活動,不僅在波爾圖,連同鄰近的北部城市,例如布拉加 (Braga),甚或遠至澳門也有相關的慶祝活動。
雖然歷史學家對聖約翰節中約翰的真正身份並沒有標準的答案,但坊間普遍認為,約翰是指《聖經》中的施洗者約翰 (João Baptista),他是耶穌基督的表兄,根據一般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說法,在耶穌開始傳福音之前,他向猶太人勸勉悔改,在約旦河為人施洗禮,並為耶穌基督施洗。後來,他因為公開抨擊當時的猶太王希律·安提帕斯 (Herodes Antipas) 而被捕入獄,大概30歲左右便遭受斬首處決。在耶穌降世前,聖約翰是唯一啓示預言的先知。
從天主教角度出發的解釋為6月24日是約翰的生日,根據《聖經》的描述,如同耶穌,聖約翰的誕生也是一個神跡。聖約翰在耶路撒冷附近出生,他的父親是一名叫撒迦利亞 (Zacarias) 的祭司,母親名為伊莎貝爾 (Isabel),由於伊莎貝爾不能生育,但撒迦利亞對她不離不棄,並為她誠心禱告;有一天,神的天使加百利 (Gabriel) 向父親撒迦利亞顯現,敘述神垂聽他的禱告,並預言他的妻子要生一個兒子,而這兒子將成為神所重用的人。其後在神跡的見證下,果然應許了神的能力,伊莎貝爾懷孕了,日子一滿便生下一子,撒迦利亞將他命名為約翰。
從另一個非宗教角度的解釋則是6月24日其實具有更悠久的歷史和科學根據。根據西方曆法,6月24日是一年內地球日照時間最長的日子,也就是夏至,因此,在天主教流行之前,在非宗教角度上來看,這是一個慶祝自然界活動的日子,因此,聖約翰節也可說是一個象徵著孕育、繁衍和豐收的節日。
聖約翰節的傳統:用韭菜或小鎚子敲別人的頭。
在聖約翰節當天,傳統上人們會用韭菜來敲別人的頭,作為打招呼和傳遞祝福之意。由於韭菜這種植物本身有種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特殊氣味,所以也有人利用小鎚子來代替。關於鎚子,這個傳統其實歷史不算很長,可以追溯至60年代初的時候,一名波爾圖的實業家曼努埃爾·博本圖拉 (Manuel Boaventura) ,原本只是想做些玩具賣給那些參與五月焚緞祭的準大學畢業生來賺錢的,結果,後在生產後的一個月,反而在聖約翰節上意外地變成受歡迎。
在歐洲的仲夏節(相當於我們的夏至)與聖約翰節的日期相近,因此在仲夏節前夕,人們便會摘採聖約翰草來趨吉避凶,預防遭人嫉恨、家戶火災,或避免女巫與惡靈侵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