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毒品,是新聞嗎?

校園霸凌、毒品,是新聞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台南又發生了令人悲傷的事件,校園霸凌、毒品、隔代教養...... 都是當前受到注意的關鍵字,教育當局也對學校和教職員做了很多要求和規定,但是對於霸凌等亂象的趨勢,好像無能為力。

其實校園的問題,一直都在於權責不相應。

校園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例如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社區、教育局等,在教育市場化的潮流中,學生和家長成為顧客、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當局不斷擴大保護他們的權力,學生有受教權、有學習權,還可以犯錯,但沒有責任!

相對的,校長和教職員,有責無權。學生學習不佳,要檢討教師的責任,校園任何事件,由校長扛責。

以霸凌來說,現在孩子從小學低年級就有小霸王,打遍同學、甚至打罵老師,但只能正向管教,家長有些會嚴加打罵,可是又觸法,此外家長不論是無能、無力、沒時間、不想管、無所謂...... 總之,除了好言相勸,誰都無法處理。

這樣的情況,已經屢見不鮮,同學和家長只有自己轉學,或者忍耐。

期待小霸王被大霸王修理,其實這種報應不大會發生,他們的法則是欺善怕惡,遇到大霸王,他們就會收斂了,有那麼多軟柿子可以欺負,何必犯險。

這些小霸王,慢慢長大當然是愈來愈大尾,老師、學務處哪有辦法管教。甚至警察也管不了。

那霸凌要怪誰? 出了事,說學校不管,老師也不管,其實是有責無權,無法可管,但一定要保障學生(作惡)的權利,不能追究他們的責任。

從小孩子到學校,就是一個沒人能主持公道的地方,沒遇到小霸王是運氣好,如果遇到? 這種環境根本是小霸王的溫床沃土,這些孩子加上家庭環境的薰陶,看透學校和老師的無力,怎會不知道何時何地可以耍威風?


在此情況下,有心的校外勢力如果想介入校園,還不容易嗎? 幫你出頭,當你靠山,給你錢財,略施小惠,學校和老師哪能比得上?

就像蒼蠅王的故事,當你剝奪了管理權,並不會因而形成扁平的平等組織,而是有其他勢力會趁機崛起。

沒有救的台灣教育。


avatar-img
教育邊緣人阿頓的沙龍
13會員
188內容數
台大自然組轉讀課程與教學,觀察這個圈子,頓悟許多冠冕堂皇的說詞背後,其實是掌權者不想讓大家知道的簡單真相。對教師的情緒勒索,就是用最少的經費,讓民眾為下一代的未來,造一個遙遠的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台南市提早於2月5日開學,三月底即將辦理新生報到,一月份才緊急宣布分發入學要點的重大變革,又無理論和實務上的利基,不知預估有多少學生受惠? 是否有必要如此匆促、一意孤行? 日後若滾動式修正,豈不是經常修改辦法,徒增基層困擾。但願學生和家長都能受惠於政策,而非與時代趨勢背道而馳。
賴漢生老師自述他2024年,年金改革第六年,月領退休俸六萬二千元。 他是民國66年20歲畢業,96年50歲,服務滿30年退休。 在阿頓所認識的教師教授之中,大家都知道應該不會領到那麼多。年資40年以上有可能,年資30-40年的退休老師,大多不到五萬元。 沒有人懷疑他的數據有問題嗎?
跟別人不一樣一直是很累的事。很多優秀的人,在社會中學習忍耐、逃避、或者戴上假面,改變自已。 畢竟誰不是一直勉強自己做不想做的事... 這其實是實驗教育的核心:給孩子多元的選擇,不必硬要痛苦地將自己塞進公版的模型,成為學校量產的社畜。 但教育階段結束後,在社會中走跳,才是人生真正的挑戰。
自從四天前11/7看到財訊這篇報導,業內朋友們都嘖嘖稱奇。 幾個月前回應提問時,教育部還是聲稱雙語教學有必要,如此堅持己見的中央主管機關,如今竟然鬆口改口,調整政策方向,而且只有財訊發布,其他媒體都沒跟進,這是真的嗎? 這有可能嗎? 最大的改變是,不需要用英語教其他領域了!!
昨天朋友提到中學生的孩子不喜歡閩南語課,朋友也覺得實用最重要。 語言涉及生活方式的選擇。弱勢語言文化的振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該語言具有勞動上的優勢,否則必須是文化環境的整體提升、以及資源的倍數提供,若只依靠學校上一節本土語課,完全是浪費時間,會的本來就會,不會的還是不會。
近日柯文哲的爸爸柯承發老師病重,引發關注。祝願柯老師平安健康。 在柯文哲的維基百科,有這樣的紀錄: 父親柯承發,中學畢業考取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因父臥病至家境陷入困境,且兄已在臺大醫學系就讀,故以公費就讀新竹師範專科學校。 因為好奇師範專科學校的學制,開啟了阿頓這一篇考究。
台南市提早於2月5日開學,三月底即將辦理新生報到,一月份才緊急宣布分發入學要點的重大變革,又無理論和實務上的利基,不知預估有多少學生受惠? 是否有必要如此匆促、一意孤行? 日後若滾動式修正,豈不是經常修改辦法,徒增基層困擾。但願學生和家長都能受惠於政策,而非與時代趨勢背道而馳。
賴漢生老師自述他2024年,年金改革第六年,月領退休俸六萬二千元。 他是民國66年20歲畢業,96年50歲,服務滿30年退休。 在阿頓所認識的教師教授之中,大家都知道應該不會領到那麼多。年資40年以上有可能,年資30-40年的退休老師,大多不到五萬元。 沒有人懷疑他的數據有問題嗎?
跟別人不一樣一直是很累的事。很多優秀的人,在社會中學習忍耐、逃避、或者戴上假面,改變自已。 畢竟誰不是一直勉強自己做不想做的事... 這其實是實驗教育的核心:給孩子多元的選擇,不必硬要痛苦地將自己塞進公版的模型,成為學校量產的社畜。 但教育階段結束後,在社會中走跳,才是人生真正的挑戰。
自從四天前11/7看到財訊這篇報導,業內朋友們都嘖嘖稱奇。 幾個月前回應提問時,教育部還是聲稱雙語教學有必要,如此堅持己見的中央主管機關,如今竟然鬆口改口,調整政策方向,而且只有財訊發布,其他媒體都沒跟進,這是真的嗎? 這有可能嗎? 最大的改變是,不需要用英語教其他領域了!!
昨天朋友提到中學生的孩子不喜歡閩南語課,朋友也覺得實用最重要。 語言涉及生活方式的選擇。弱勢語言文化的振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該語言具有勞動上的優勢,否則必須是文化環境的整體提升、以及資源的倍數提供,若只依靠學校上一節本土語課,完全是浪費時間,會的本來就會,不會的還是不會。
近日柯文哲的爸爸柯承發老師病重,引發關注。祝願柯老師平安健康。 在柯文哲的維基百科,有這樣的紀錄: 父親柯承發,中學畢業考取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因父臥病至家境陷入困境,且兄已在臺大醫學系就讀,故以公費就讀新竹師範專科學校。 因為好奇師範專科學校的學制,開啟了阿頓這一篇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