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破碎與重生:》 2025奧斯卡倒數時刻脫穎而出?】——從流亡建築師到現代藝術的巨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 2025年奧斯卡預測與討論:誰將成為最大贏家?

▋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

是一部宏大且深具歷史重量的電影,它不僅講述了一位建築師的個人奮鬥史,也展現了戰後美國社會的多重矛盾與衝突。

導演布拉迪·科貝特(Brady Corbet)以大膽的敘事手法和視覺風格,打造了一部關於創造與毀滅、同化與排斥、理想與現實的史詩級作品。


▋ 一位建築師的流亡與重生

故事的核心人物拉斯洛·托特(László Tóth),由艾德里安·布洛迪(Adrien Brody)飾演,他是一名猶太裔匈牙利建築師,在經歷了二戰的浩劫後,以難民的身份來到美國。

他的旅程充滿困難與變數:從最初的孤立無援,到在表兄阿提拉(Alessandro Nivola)經營的家具店短暫工作,再到最終被美國社會接受並取得成功。

這個角色的塑造,不只是對一位藝術家的個人掙扎的描繪,更是一種象徵——他代表了所有試圖在異鄉重建自我的流亡者。

拉斯洛的設計風格受現代主義影響,影片中他的第一件設計作品,一張以金屬管支撐的懸臂椅,讓人聯想到包浩斯學派的經典設計。

然而,他的現代風格卻與美國當時盛行的殖民復興式家具格格不入,也讓他的表兄和表嫂奧黛麗(Emma Laird)對他充滿懷疑。

這種文化上的衝突貫穿影片始終,反映出戰後美國對歐洲移民的矛盾態度——既渴望他們的才華,也對他們的「異質性」感到不安。


▋ 身份認同與社會排斥

影片對拉斯洛與奧黛麗的關係描繪,生動地揭示了當時社會對猶太移民的隱性歧視。

在一場短暫而尖銳的對話中,奧黛麗提議帶他去看醫生「修復」他的鼻子,這句話表面上是出於好意,實則暗示著對其猶太特徵的不滿與排斥。

這種微妙的歧視並未以直白的種族主義語言表達,卻深植於人物的肢體語言與眼神交流之中。

導演在這些細節上的掌控,使得電影在探討身份與文化衝突時,顯得更加深刻且發人深省。

當拉斯洛離開家具店,進入建築界後,他與工業巨擘哈里森·李·范布倫(Guy Pearce)建立了一段亦敵亦友的關係。

哈里森雇用拉斯洛設計一座龐大的社區建築,這場合作為電影帶來了新的戲劇張力——藝術家該如何在商業資本的影響下堅守自我?

這段故事不僅是一場關於建築美學的辯論,更是對藝術與金錢、自由與妥協之間關係的深刻探討。


▋ 視覺風格與象徵主義

電影的視覺設計與其主題緊密相扣。

開場時,導演以一個倒置的自由女神像畫面,強烈表達了拉斯洛初抵美國時的顛覆感與迷失。

這不僅象徵著移民對美國夢的錯置期待,也預示著他未來將面對的種種挑戰。

影片在構圖上運用了許多對稱與幾何線條,呼應了拉斯洛的建築理念,而陰影與光影的對比則進一步強化了他內心的矛盾與掙扎。

導演的敘事手法帶有濃厚的史詩感,影片長達三小時二十分鐘,甚至還包含了一場中場休息(intermission)。

這種安排讓人聯想到1950年代的「公路電影」(roadshow film),突顯了本片的規模與野心。

此外,電影的攝影風格既嚴謹又大膽,運用了長鏡頭、廣角構圖與極端低角度拍攝,讓觀眾彷彿置身於拉斯洛的建築世界之中。


▋ 現代性的希望與危機

《粗獷派建築師》是一部關於現代性的電影,它探討了二戰後西方社會對未來的想像與焦慮。

拉斯洛的建築風格代表著一種烏托邦式的願景——他希望透過設計來改善人類的居住環境,創造一個更理性、更高效的世界。

然而,現實卻並不總是與理想契合,他的建築理念在市場機制與社會保守勢力的夾縫中掙扎求存。

影片透過拉斯洛的旅程,探討了藝術家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以及個體如何在巨大的歷史洪流中尋找自身的位置。

從歐洲大屠殺的陰影,到美國移民文化的矛盾,再到現代建築與資本主義的衝突,電影層層遞進地揭示了「現代性」這一概念的多重面向。


▋ 一塊沉重的混凝土

權力與控制的極端展現

哈里森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富豪,他以藝術贊助人的身份自居,表面上賞識拉斯洛的才華,實則將其視為自己權力範圍內的「所有物」。

當拉斯洛被迫與哈里森發生非自願的關係時,這不僅是一場個人的屈辱與創傷,也象徵了更大的社會結構——資本如何壓迫創意工作者,使其屈從於權勢,以換取資源與機會。

這場性暴力戲碼與電影的「粗獷派」(Brutalist)美學相呼應——這種建築風格講究冷酷、堅固的結構。

但在這段情節裡,拉斯洛的「堅固」卻被徹底摧毀,暴露了創作者在現實世界中的脆弱。

這也讓人聯想到許多藝術家、創意工作者為了獲得資助、展現作品,而不得不與體制、資本甚至個人權勢者妥協的歷史現實。

女性如何在壓迫體系中打破沉默

電影的另一個關鍵時刻,是拉斯洛的妻子爾賽貝特勇敢地站出來,對抗哈里森以及整個壓迫性的環境。

在那個時代,女性往往被邊緣化,而爾賽貝特卻並未選擇沉默或順從,反而為丈夫發聲,揭露這段隱藏的暴力,並捍衛拉斯洛作為人的尊嚴。

她的行動不僅是一種愛的展現,也是一種對權力機制的反抗。

她的發聲讓拉斯洛不再是沉默的受害者,而是重新獲得了一種被看見的可能性。

而這一情節也讓電影在探討權力與壓迫的同時,提供了一絲人性光輝——即便在最殘酷的環境裡,仍然有人願意挺身而出,為真相與尊嚴奮鬥。

總結:從創傷到反抗,藝術的代價與價值

《粗獷派建築師》不僅是一部關於建築的電影,更是一場對藝術與生存的辯論。

拉斯洛的遭遇體現了藝術家在現實世界中的掙扎,而爾賽貝特的發聲則象徵了對壓迫體制的挑戰。這

部電影透過這段痛苦的故事,提出了一個沉重的問題:

藝術的代價究竟應該是多少?

而真正的自由與尊嚴,是否有可能在資本與權力交錯的世界裡獲得?

如同其標題所指,《粗獷派建築師》並非一個輕盈的故事,而是一塊沉重的混凝土——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讓觀眾沉浸在一場關於歷史、身份與創造力的深刻對話中。

科貝特以其宏大的敘事與細膩的角色塑造,創造了一部極具震撼力的電影,它既是對戰後建築美學的思辨,也是對個體如何在歷史洪流中生存的探索。

「沒有誰比自以為自由的人更陷於無望的奴役」~歌德

這部電影不僅值得觀看,更值得細細品味與思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丹咪愛看戲】的沙龍
16會員
126內容數
2025/04/29
在日本熊本經營拉麵店的青年Masato,從小在父親嚴厲與母親早逝的陰影下長大。當父親突然過世,他無意間發現母親留下的日記,帶著對母親過去的思念與疑問,踏上前往新加坡的尋根之旅。在那裡,他透過學習母親家鄉的料理——肉骨茶,逐步拼湊失落的家族記憶,並努力修補因文化隔閡與戰爭傷痕而破碎的親情。
Thumbnail
2025/04/29
在日本熊本經營拉麵店的青年Masato,從小在父親嚴厲與母親早逝的陰影下長大。當父親突然過世,他無意間發現母親留下的日記,帶著對母親過去的思念與疑問,踏上前往新加坡的尋根之旅。在那裡,他透過學習母親家鄉的料理——肉骨茶,逐步拼湊失落的家族記憶,並努力修補因文化隔閡與戰爭傷痕而破碎的親情。
Thumbnail
2025/04/28
▋ 在這個時代,距離成了疏離的代名詞。 我們活在數位社群的距離裡,活在文化差異的距離裡,活在誤解、偏見與競爭的距離裡。 但2014年的電影《米其林情緣》(The Hundred-Foot Journey)卻用一個簡單又美麗的比喻告訴我們:跨越100英尺的距離,也許,就是找到人生真味的起點。
Thumbnail
2025/04/28
▋ 在這個時代,距離成了疏離的代名詞。 我們活在數位社群的距離裡,活在文化差異的距離裡,活在誤解、偏見與競爭的距離裡。 但2014年的電影《米其林情緣》(The Hundred-Foot Journey)卻用一個簡單又美麗的比喻告訴我們:跨越100英尺的距離,也許,就是找到人生真味的起點。
Thumbnail
2025/04/28
在全球瘋狂購物的黑色星期五前夕,一場突如其來的連環爆炸,點燃了物流中心每一寸緊繃的神經。 《LAST MILE:全面引爆》不僅是一部緊湊刺激的犯罪懸疑片,更是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照出我們身處的現代社會——一個將效率、利益、制度推到極致,卻犧牲了人性和尊嚴的世界。
Thumbnail
2025/04/28
在全球瘋狂購物的黑色星期五前夕,一場突如其來的連環爆炸,點燃了物流中心每一寸緊繃的神經。 《LAST MILE:全面引爆》不僅是一部緊湊刺激的犯罪懸疑片,更是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照出我們身處的現代社會——一個將效率、利益、制度推到極致,卻犧牲了人性和尊嚴的世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再次從這些藝文作品中看見了自由的可貴,失去自由進而失去姓名與性命,連眾人的共同記憶都要迫於陪葬。當安東尼奧帶著僅存氣息被拖到廣場,士兵們讓鎮民燒掉與他相關連的小書,這一舉止絕不是僅為了嚇阻,而是要將安東尼奧這個人從歷史上抹去。極權體制意味著全面掌控,連死亡都要從古至今死的透徹
Thumbnail
我再次從這些藝文作品中看見了自由的可貴,失去自由進而失去姓名與性命,連眾人的共同記憶都要迫於陪葬。當安東尼奧帶著僅存氣息被拖到廣場,士兵們讓鎮民燒掉與他相關連的小書,這一舉止絕不是僅為了嚇阻,而是要將安東尼奧這個人從歷史上抹去。極權體制意味著全面掌控,連死亡都要從古至今死的透徹
Thumbnail
人生苦短,現代人在過度讚頌生產力的功績社會裡,找不到抗爭的對象,也無法與他者建立有效的對話,這樣的邊緣,也因為脫離了原本的規訓社會,使自身變得更加的孤獨。在「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宇宙,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當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那什麼又是現實呢?創作的自由留給混沌和焦慮更多的空間,而群體則被
Thumbnail
人生苦短,現代人在過度讚頌生產力的功績社會裡,找不到抗爭的對象,也無法與他者建立有效的對話,這樣的邊緣,也因為脫離了原本的規訓社會,使自身變得更加的孤獨。在「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宇宙,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當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那什麼又是現實呢?創作的自由留給混沌和焦慮更多的空間,而群體則被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本文有院線電影《帝國浩劫:美國內戰(Civil War)》的部分情節劇情透露。
Thumbnail
※本文有院線電影《帝國浩劫:美國內戰(Civil War)》的部分情節劇情透露。
Thumbnail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Thumbnail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Thumbnail
「就算世界再怎麼崩壞!也有能做的事和不能做的事。」____ 選自【水泥烏托邦:末日浩劫】道均 「水泥烏託邦:末日浩劫」是一部描述在災難中探討人性的韓國電影。故事中,災難後的社會陷入混亂,居民必須面對自私和互助之間的選擇。電影引發觀眾對於道德、風險和信念的思考。
Thumbnail
「就算世界再怎麼崩壞!也有能做的事和不能做的事。」____ 選自【水泥烏托邦:末日浩劫】道均 「水泥烏託邦:末日浩劫」是一部描述在災難中探討人性的韓國電影。故事中,災難後的社會陷入混亂,居民必須面對自私和互助之間的選擇。電影引發觀眾對於道德、風險和信念的思考。
Thumbnail
處在資訊大爆炸時代,增廣的視野似乎並沒有讓我們變得富足,更多的反而是比較而來的患得患失,及百家爭鳴下對於人生看似無盡的迷惘。《世界上最爛的人》所描寫的,正是每一個身為徬徨世代的我們,並且就如同最後一個篇章——〈凡事都將迎來終點〉,在感受到無奈、惋惜的同時,它也將帶給觀眾撫慰的力量。
Thumbnail
處在資訊大爆炸時代,增廣的視野似乎並沒有讓我們變得富足,更多的反而是比較而來的患得患失,及百家爭鳴下對於人生看似無盡的迷惘。《世界上最爛的人》所描寫的,正是每一個身為徬徨世代的我們,並且就如同最後一個篇章——〈凡事都將迎來終點〉,在感受到無奈、惋惜的同時,它也將帶給觀眾撫慰的力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