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司法正義的轉捩點──從《無彩青春》談程序正義與人性的堅持

書籍封面
「即使最後的判決是正確的,如果過程不公,這樣的正義也不值得信賴。」
法治社會中,「程序正義」必須透過公平、公開、透明的流程來實現。這不僅是理論上的法律要求,更是保障人民權利與社會信任的關鍵。在台灣司法的歷史上,「蘇建和案」是檢視程序正義最深刻的一面鏡子。《無彩青春》便以這起冤案為主軸,清楚還原當年體制的失靈、權力的濫用與民間對真相的堅持。
- 一場司法冤案,如何看見制度的裂痕?
蘇建和案發生於1991年,一起夫婦身亡的兇殺案,震驚社會。警方在壓力下迅速偵辦,最終將蘇建和、劉秉郎、莊林勳三名少年定為嫌犯。然而,整起案件從一開始就充滿瑕疵:警方非法入侵住宅,不當搜索、刑求逼供;法官未經交叉詰問即採信犯罪自白;證據薄弱、且內容自相矛盾。這樣的辦案過程,不僅違反法律規範,更背離了程序正義的核心精神。當國家可以用如此粗暴的手段奪走一個人的自由、青春甚至生命,我們不禁要問:我們所相信的正義,到底是誰的正義?
- 《無彩青春》:一場跨越時代的控訴與記憶
作者張娟芬在書中用冷靜且細膩的文字,一字一句還原那些最被忽視的細節。
書中引用了一段楊澤的話:
「憂鬱是消沉後的熱誠,關於我的靈魂,請相信,那始終不變的部分……」
這句話不僅當事人的心情寫照,同時也是在司法過程中那些堅持真相、不畏艱難的人的讚歌!他們可能是律師、是記者、是家屬、是志工,甚至只是讀者,但大家共同撐起了「司法正義仍有希望」的信念。蘇建和、劉秉郎、莊林勳最終在2012年由最高法院判決無罪,當庭釋放,但長達21年的青春歲月卻怎麼也喚不回。這場勝利,來得太晚、代價太高。這一切靠得全是家屬、律師、學者、人權團體和公民一直以來不懈的努力與堅持。
- 正義,從未只是法院的事
《無彩青春》是一本值得深讀、深思的作品。它提醒我們,司法不再是冰冷的法律條文,而是關乎真實人生與社會價值的實踐。當國家運作錯誤、當權力失去監督,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下一個冤案的主角。在過程中,我看見不放棄的律師、深挖真相的記者、他們讓我知道,正義雖然會遲到,但一定會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