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費限定
盲目地忍受痛苦,委出求全,不等於六度中的忍辱。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788 字、4
則留言,僅發佈於吳九箴的覺修講堂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吳九箴的沙龍
675會員
246內容數
人人都可以離苦,可以自在喜樂,但前提是,你要成為一位覺修者,就能度一切苦厄...
畢竟,人各有因緣,不是每個人都有累劫功德,可以出家修行。
因此,成為一位覺修者,在不離紅塵,在照顧緣親的同時,你也能進入清淨無染,平靜無憂的境界。
這個講堂的文章,都是我個人親證的覺修體悟,希望對於有緣人的覺醒和修持,有所助益...
吳九箴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3
我在之前文章說到,佈施給受業報的窮人,不會違反因果律,更不會干涉他們的因果...
果然,近日就有讀者問,即然因果不存在,那麼,地藏菩薩說的地獄也是假的嗎?

2025/04/23
我在之前文章說到,佈施給受業報的窮人,不會違反因果律,更不會干涉他們的因果...
果然,近日就有讀者問,即然因果不存在,那麼,地藏菩薩說的地獄也是假的嗎?

2025/04/16
長久以來,一直有讀者來信問:
如果佛法說的因果業報是真的,那麼,今生的窮人,之所以會貧困受苦,應該是他們前世或累劫的業因,才會導致今生的受惡業報吧!
但為何佛經中還鼓勵大家,要多多行善佈施呢?
如果我們佈施給這些受惡業報的窮人,不是違反了因果業報定律嗎?
不會干涉這些,受惡業報窮人們的因

2025/04/16
長久以來,一直有讀者來信問:
如果佛法說的因果業報是真的,那麼,今生的窮人,之所以會貧困受苦,應該是他們前世或累劫的業因,才會導致今生的受惡業報吧!
但為何佛經中還鼓勵大家,要多多行善佈施呢?
如果我們佈施給這些受惡業報的窮人,不是違反了因果業報定律嗎?
不會干涉這些,受惡業報窮人們的因

2025/04/09
我有個朋友是學理工的,本來很鐵齒,不相信有因果和靈魂,也不相信有來世。
他認為,人死如燈滅,一切都不存在,什麼都沒有了。
然而,他生了一場大病後,似乎改變了鐵齒的心態,開始接觸佛法,開始研究因果業報是怎麼一回事。
有一天,我去醫院探望他,他看著桌上的一顆蘋果,沈思了一會兒,問我:

2025/04/09
我有個朋友是學理工的,本來很鐵齒,不相信有因果和靈魂,也不相信有來世。
他認為,人死如燈滅,一切都不存在,什麼都沒有了。
然而,他生了一場大病後,似乎改變了鐵齒的心態,開始接觸佛法,開始研究因果業報是怎麼一回事。
有一天,我去醫院探望他,他看著桌上的一顆蘋果,沈思了一會兒,問我:

你可能也想看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作者通過旅行和誦讀《金剛經》領悟出的人生智慧和體悟,透過比喻和真實的故事,分享了對於不執著、慈悲包容的見解和體會。書籍中融入了佛教智慧,提供了一個柔軟且超越善惡,拋開執著的生活哲學。

作者通過旅行和誦讀《金剛經》領悟出的人生智慧和體悟,透過比喻和真實的故事,分享了對於不執著、慈悲包容的見解和體會。書籍中融入了佛教智慧,提供了一個柔軟且超越善惡,拋開執著的生活哲學。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安住 「慈忍」。「心」,安住在「慈心」,慈心就是利他心;安住在「忍辱」,常常修慈和忍辱而且可以安住,不是現在還好,緣境一來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常常感慨修行很難修,脾氣很差、煩惱很重,沒有辦法保持輕安多久時間,一定現顛倒、發怒、起很多的妄想,發作的時候利他心就歸零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安住 「慈忍」。「心」,安住在「慈心」,慈心就是利他心;安住在「忍辱」,常常修慈和忍辱而且可以安住,不是現在還好,緣境一來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常常感慨修行很難修,脾氣很差、煩惱很重,沒有辦法保持輕安多久時間,一定現顛倒、發怒、起很多的妄想,發作的時候利他心就歸零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