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怎麼臉上又紅了一大塊 (內心一沉),一定是我又讓他吃到什麼會過敏的東西了...
怎麼又流鼻涕了,會不會是昨天衣服沒穿好又吹到風,寶寶晚上又要睡不好了...
每次有類似的情況又發生的時候,我內心的感受就是 - 「自責」、「心疼」、「恐懼」、「無力」,尤其是在當媽的前幾年,這些感覺完全無法避免。久而久之,在腦袋裡時常就會浮現「怎麼會又這樣」、「我又沒做好了」,等等的一些負面對話。
有一天我發現,我其實不是一個那麼容易有負面情緒的人,怎麼成為媽媽後,就改變了?我開始很努力的思考,想找出可能的答案,漸漸的我想我有了一些想法和方向,而那些啟發也讓我開始有意識的一點一滴做出改變。
首先我想說的是,願意反思和成長的妳,已經是非常非常值得嘉許的了。
1️⃣ 不要讓責任感扭曲為懲罰自己的工具
凡事總是思考周全、細心嚴謹的自己,在過去可能就是以這樣的模式在處理事情以及周圍的人際關係,也可以說是這樣的思維和行為模式造就了現在的自己,認爲這是近乎理想的方式來處理任何事情,因為在過去總是從這樣的模式中獲得正向的回饋與結果。但到了面對照養孩子這件重大的責任上頭,責任被放大、感受被放大,當出現非預期的結果時,就會讓自己感到「自責」、「愧疚」,進而更努力的希望下次能避免相同的情況發生,但我們可能忘了,有的時候的一個結果,背後也許是數個原因導致,換言之,我們無法控制所有的因素發生與否,只能改變自己的心態,賦予自己轉念的能力,看看自己的努力,就夠了。
我們可能忘了,有的時候的一個結果,背後也許是數個原因導致。我們無法控制所有事,但能賦予自己轉念的能力。
2️⃣ 慢慢從負面到培養溫柔的話語,轉換內在自我對話
負面對話(如:「我又沒做好」)會讓壓力加倍,試著轉換成更溫暖的語言,例如「這次雖然有點難,但我已經在努力了。」「我已經付出了很多心力,孩子感受得到。」
可以想像,如果你的孩子對自己說「我怎麼又做不好」,你會怎麼安慰他?請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吧,這,就是愛自己的開始。
如果你的孩子對自己說「我怎麼又做不好」,你會怎麼安慰他?請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吧。
3️⃣ 接受「媽媽不需要完美」,而是「足夠好」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Winnicott)提出「足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概念,意思是——媽媽不需要完美,孩子需要的是「夠好」的愛與陪伴。
孩子學習的不是「媽媽從不犯錯」,而是「媽媽也會有困難,但願意學習和調整」。讓孩子成為你的「學習夥伴」,當你有情緒時,也可以跟孩子分享,例如:「媽媽剛剛有點生氣,但媽媽在學習怎麼讓自己冷靜。」這樣不僅能幫助自己,也能讓孩子學會面對情緒的方式。
這個我真的常常做,因為忍不住又感到憤怒時,我就會跟我的孩子說:「因為媽媽現在不開心,很生氣,所以媽媽需要時間冷靜一下,請等我。」
孩子學習的不是「媽媽從不犯錯」,而是「媽媽也會有困難,但願意學習和調整」。
4️⃣ 建立小小的「成就感時刻」
每天記錄至少一件你做得好的事情,例如:
這些看似小事的事情,其實才是對孩子影響最深遠的。
5️⃣ 讓自己保留「媽媽以外的身份」
你的價值不只是「媽媽」,你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可以找一點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例如閱讀、學習、寫作、運動,甚至只是短暫的放鬆時刻。如果你和我一樣,常常認爲要把小孩擺第一,或是沒有足夠的後援能協助,這個部分我們要持續地努力,所以,告訴自己「繼續加油,要夠愛自己」:)
這不僅讓你恢復能量,也讓孩子看到媽媽如何愛自己、尊重自己的需求。
讓孩子看到媽媽如何愛自己、尊重自己
6️⃣ 找到支持系統,不要獨自承受
可以和其他媽媽聊聊,發現大家其實都有類似的心情。(有一天我發現,我有一個禮拜左右沒有好好和第三人聊聊我的生活和內心感受,結果發現遇到熟人時,對話的開關像被打開卻難以關閉,有好多好多話,說不停。)
可以試著說出自己心裡的感受,問問自己:「我真正想讓在意的人知道的是什麼呢?」(一句肯定的話、一句支持和關心,或者只是一次不帶任何評價的傾聽?)
也可以尋求專業的支持,例如親職教養講座、心理師諮詢等,讓自己有更多方法應對壓力。
最後想和大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