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寫日記之後,我注意到一件事。
手機的日記APP可以儲存照片,我翻看了一下自己的日記內容和照片。總會有一兩句話是提到今日的伙食。簡單歸納了一下,好好吃飯的時候,通常是自己狀態比較好的時候。吃得潦草代表今日沒心情去張羅。吃是民生,是我們平淡重複的日子中可以玩出一些花樣的地方。有時候看着室友可以每天吃一樣的東西,我都有點羨慕,但又有一點可惜。羨慕是不需要煩惱,可惜是不需要煩惱。羨慕的是他們不用煩惱「今天要吃什麼」,少了一層選擇的負擔。但可惜的是,這也讓「吃飯」少了一種能帶來小確幸的可能性。
有很多人認爲小確幸是壞的,不好的。因爲只是一種短暫的享受,沒有爲長遠而打算。但是我覺得幹嘛對自己那麼苛刻?是要硬吃苦嗎?
有段時間經歷「分心式吃飯」,就連吃飯的時候也要盯着手機。滑着沒有意義的影片,玩着沒有意義的遊戲。同個時間想要做很多事情,就會焦慮,焦慮就會沒辦法放鬆吃飯。對我來說應該是慢慢吃、慢慢聊,像是火鍋這種可以邊煮邊吃的形式最喜歡。
於是,我開始讓吃飯多一點儀式感。通常晚餐會搭配一杯自己做的或當天適合的飲品,比如啤酒、仙草凍、可可,或者高級茶葉泡的紅茶。這不一定要吃大餐,只是想讓吃飯這件事回歸「值得享受」的狀態。當我們好好對待食物時,回饋的也會是滿足感,而不只是「順便解決掉」的一餐。
今日也好好吃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