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編譯】UBI 給你「自動收入」~是趨勢還是空想?

【外電編譯】UBI 給你「自動收入」~是趨勢還是空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當機器取代人類,政府應該發錢讓你生存嗎?

raw-image


芬蘭試驗的結果:錢發下去了,真的有效嗎?

2017 年 1 月,芬蘭政府啟動了一項全球矚目的實驗:從 2000 名失業者中隨機抽選,提供每人每月 560 歐元(約新台幣 19,000 元),無需工作、無須申請,這筆錢直接進入他們的銀行帳戶。這是世界上首個大規模的「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實驗,目的在於了解,當人們有了一筆穩定的「無條件收入」,是否會變得更有生產力,還是選擇躺平?


兩年後,結果公布,令許多人意外:

這群人並未變懶,甚至部分人找到更穩定的工作,心理壓力也顯著下降。


研究人員發現,UBI 受試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普遍優於對照組,他們的壓力減少,對未來的信心提高,部分人甚至選擇創業。

然而,在就業率上,這群人與對照組相比並無明顯差異,也就是說,UBI 並沒有導致工作意願下降,但也沒有明顯提升就業率。


「這是一個有趣的發現,」

芬蘭社會事務研究員 Olli Kangas 在報告發表會上表示,「人們並未因為 UBI 而選擇完全不工作,但它確實改善了他們的生活品質。」

不過,他也強調,這項實驗規模有限,並不能作為全面實施 UBI 的直接依據。


UBI 真的能解決 AI 取代工作的危機?

AI 讓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就業挑戰,而 UBI 被視為潛在的解方之一。

根據麥肯錫 (McKinsey) 2023 年的研究報告,全球約 8 億個工作將在 2030 年前因自動化與 AI 取代,其中不僅包含基層工人,還涵蓋程式設計、金融分析、法律諮詢等高技能工作。

這意味著,過去「被機器取代的都是低技術勞工」的說法已經不再適用,這次,AI 瞄準的是整個職場階級。


美國矽谷一直是 UBI 的主要倡導者之一。


特斯拉(Tesla)與 SpaceX 創辦人 Elon Musk 曾公開表示:「未來,AI 會讓大部分人無法養活自己,我們別無選擇,政府必須提供全民基本收入。」他甚至警告,如果不儘早推動 UBI,未來可能會發生大規模社會動盪。


與此同時,OpenAI 創辦人 Sam Altman 也提出「世界幣」(Worldcoin)計畫,試圖透過加密貨幣與區塊鏈技術,實現某種形式的 UBI。他認為,未來世界的財富應該由 AI 所創造,而非只由少數科技巨頭掌控。


但並非所有科技界人士都同意這個觀點。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持相反立場,他認為政府應該對「取代人類工作的 AI」課稅,而不是直接發錢。

他的理由很簡單:「你要確保這筆錢來自於科技企業,而不是讓政府承擔不可能的財政負擔。」


UBI 真的有錢發嗎?財政負擔是一顆未爆彈


UBI 聽起來很美好,但最大的問題是:錢從哪裡來? 如果每個公民每月領取一筆固定收入,政府勢必得大幅提高稅收,但這樣的做法會不會導致企業外逃、經濟衰退?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UBI 最大的挑戰並非技術性問題,而是政治與財政上的可行性。


舉例來說,假設台灣推動 UBI,讓每位成年人每月領取 15,000 元,這筆錢的總額將達到 新台幣 2.5 兆元,幾乎相當於台灣一年政府總預算的一半!這筆費用該由誰支付?

可能的選項包括:

1.對企業徵收 AI 稅或機器人稅——讓自動化技術所帶來的利益回饋社會。


2.增收財富稅——向資本市場獲利者(如股市與地產投資者)徵收更高的稅率。


3.削減其他社會福利——將 UBI 取代現有的各類社福補助,簡化行政成本。


然而,這些上述選項都充滿政治爭議。

美國曾嘗試對大型科技企業徵收「數據稅」,但遭到強烈反對,因為企業主認為這將抑制創新,甚至導致企業遷往稅率較低的國家。


UBI 是趨勢,還是烏托邦?


如果 AI 真的能提升生產力,讓少數人創造出龐大財富,那麼為什麼不能讓全民共享這筆財富?

這是支持 UBI 的人提出的核心論點。


然而,反對者則認為,UBI 的財政負擔、勞動市場的變化,以及社會對「免費收入」的態度,都是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目前來看,UBI 仍然處於試驗與學術討論階段,尚未有任何國家真正大規模推行。

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 AI 技術的發展,「如何確保未來社會的財富公平分配」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


無論支持或反對,AI 取代工作的趨勢已不可逆轉,UBI 可能不是唯一的解方,但它無疑是未來政策討論中最具爭議性的議題之一。

下一個十年,這場關於「自動收入」的爭論,將決定數億人的未來。

avatar-img
世安哥的人資『跨界思維』
181會員
253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I 很強_但你的洞見更重要! AI 可以處理海量數據、找出模式,但目前它仍無法真正「理解」問題、更無法創造未來。 為什麼『洞見』才是人類最無可取代的能力?如何培養自己的『洞見力』,讓 AI 成為你的工具,而不是取代你的對手?這篇短文,將告訴你關鍵答案!
HR為何總是焦慮不安?其實你並不孤單! 因為無論是突如其來的關鍵人才流失、主管不合理的要求,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HR的壓力無所不在。但焦慮不是無解的,你需要的是轉換心態,建立心理韌性! 本篇深入解析六種HR常見焦慮陷阱,透過情境對話、思維轉變與實戰應對策略,幫助你從焦慮中解脫。
HR的生存智慧_如何應對職場惡意? 身為HR,你是否常被員工誤解,被主管甩鍋,甚至被高層試探? 惡意無所不在,但真正的高手,不是消滅惡意,而是學會與之共存,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 這篇文章深入解析新手HR、中階HR、高階HR如何應對不同層級的惡意,讓你少受情緒消耗,提升專業影響力!
愛情,應該是兩個人彼此滋養、共同成長的關係。但現實中,很多人卻發現自己在一段感情裡越來越累,情緒總是低落,甚至對生活失去熱情。這可能不是因為你不適合戀愛,而是你遇上了愛情中的“能量吸血鬼”。
特助選得對,CEO 省十年功! CEO 總是忙得焦頭爛額,會議、決策、專案、行政瑣事應接不暇?特助不是「萬能」,而是要「對位」!到底該選戰略智囊、企業執行官、事務總管,還是行政助理?選錯了,累的還是自己。這篇文章讓你一次搞懂四種特助的關鍵區別。
#揭露心理學的愛情鐵律:為何一開始就「太好」的關係,反而容易變淡? 你是否曾經在感情中全心投入,卻發現對方越來越冷淡?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提出的「阿倫森效應」告訴我們:逐步增加的好感,比一開始就對對方超級好,更容易讓人著迷!
AI 很強_但你的洞見更重要! AI 可以處理海量數據、找出模式,但目前它仍無法真正「理解」問題、更無法創造未來。 為什麼『洞見』才是人類最無可取代的能力?如何培養自己的『洞見力』,讓 AI 成為你的工具,而不是取代你的對手?這篇短文,將告訴你關鍵答案!
HR為何總是焦慮不安?其實你並不孤單! 因為無論是突如其來的關鍵人才流失、主管不合理的要求,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HR的壓力無所不在。但焦慮不是無解的,你需要的是轉換心態,建立心理韌性! 本篇深入解析六種HR常見焦慮陷阱,透過情境對話、思維轉變與實戰應對策略,幫助你從焦慮中解脫。
HR的生存智慧_如何應對職場惡意? 身為HR,你是否常被員工誤解,被主管甩鍋,甚至被高層試探? 惡意無所不在,但真正的高手,不是消滅惡意,而是學會與之共存,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 這篇文章深入解析新手HR、中階HR、高階HR如何應對不同層級的惡意,讓你少受情緒消耗,提升專業影響力!
愛情,應該是兩個人彼此滋養、共同成長的關係。但現實中,很多人卻發現自己在一段感情裡越來越累,情緒總是低落,甚至對生活失去熱情。這可能不是因為你不適合戀愛,而是你遇上了愛情中的“能量吸血鬼”。
特助選得對,CEO 省十年功! CEO 總是忙得焦頭爛額,會議、決策、專案、行政瑣事應接不暇?特助不是「萬能」,而是要「對位」!到底該選戰略智囊、企業執行官、事務總管,還是行政助理?選錯了,累的還是自己。這篇文章讓你一次搞懂四種特助的關鍵區別。
#揭露心理學的愛情鐵律:為何一開始就「太好」的關係,反而容易變淡? 你是否曾經在感情中全心投入,卻發現對方越來越冷淡?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提出的「阿倫森效應」告訴我們:逐步增加的好感,比一開始就對對方超級好,更容易讓人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