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器取代人類,政府應該發錢讓你生存嗎?

芬蘭試驗的結果:錢發下去了,真的有效嗎?
2017 年 1 月,芬蘭政府啟動了一項全球矚目的實驗:從 2000 名失業者中隨機抽選,提供每人每月 560 歐元(約新台幣 19,000 元),無需工作、無須申請,這筆錢直接進入他們的銀行帳戶。這是世界上首個大規模的「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實驗,目的在於了解,當人們有了一筆穩定的「無條件收入」,是否會變得更有生產力,還是選擇躺平?兩年後,結果公布,令許多人意外:
這群人並未變懶,甚至部分人找到更穩定的工作,心理壓力也顯著下降。
研究人員發現,UBI 受試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普遍優於對照組,他們的壓力減少,對未來的信心提高,部分人甚至選擇創業。
然而,在就業率上,這群人與對照組相比並無明顯差異,也就是說,UBI 並沒有導致工作意願下降,但也沒有明顯提升就業率。
「這是一個有趣的發現,」
芬蘭社會事務研究員 Olli Kangas 在報告發表會上表示,「人們並未因為 UBI 而選擇完全不工作,但它確實改善了他們的生活品質。」
不過,他也強調,這項實驗規模有限,並不能作為全面實施 UBI 的直接依據。
UBI 真的能解決 AI 取代工作的危機?
AI 讓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就業挑戰,而 UBI 被視為潛在的解方之一。
根據麥肯錫 (McKinsey) 2023 年的研究報告,全球約 8 億個工作將在 2030 年前因自動化與 AI 取代,其中不僅包含基層工人,還涵蓋程式設計、金融分析、法律諮詢等高技能工作。
這意味著,過去「被機器取代的都是低技術勞工」的說法已經不再適用,這次,AI 瞄準的是整個職場階級。
美國矽谷一直是 UBI 的主要倡導者之一。
特斯拉(Tesla)與 SpaceX 創辦人 Elon Musk 曾公開表示:「未來,AI 會讓大部分人無法養活自己,我們別無選擇,政府必須提供全民基本收入。」他甚至警告,如果不儘早推動 UBI,未來可能會發生大規模社會動盪。
與此同時,OpenAI 創辦人 Sam Altman 也提出「世界幣」(Worldcoin)計畫,試圖透過加密貨幣與區塊鏈技術,實現某種形式的 UBI。他認為,未來世界的財富應該由 AI 所創造,而非只由少數科技巨頭掌控。
但並非所有科技界人士都同意這個觀點。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持相反立場,他認為政府應該對「取代人類工作的 AI」課稅,而不是直接發錢。
他的理由很簡單:「你要確保這筆錢來自於科技企業,而不是讓政府承擔不可能的財政負擔。」
UBI 真的有錢發嗎?財政負擔是一顆未爆彈
UBI 聽起來很美好,但最大的問題是:錢從哪裡來? 如果每個公民每月領取一筆固定收入,政府勢必得大幅提高稅收,但這樣的做法會不會導致企業外逃、經濟衰退?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UBI 最大的挑戰並非技術性問題,而是政治與財政上的可行性。
舉例來說,假設台灣推動 UBI,讓每位成年人每月領取 15,000 元,這筆錢的總額將達到 新台幣 2.5 兆元,幾乎相當於台灣一年政府總預算的一半!這筆費用該由誰支付?
可能的選項包括:
1.對企業徵收 AI 稅或機器人稅——讓自動化技術所帶來的利益回饋社會。
2.增收財富稅——向資本市場獲利者(如股市與地產投資者)徵收更高的稅率。
3.削減其他社會福利——將 UBI 取代現有的各類社福補助,簡化行政成本。
然而,這些上述選項都充滿政治爭議。
美國曾嘗試對大型科技企業徵收「數據稅」,但遭到強烈反對,因為企業主認為這將抑制創新,甚至導致企業遷往稅率較低的國家。
UBI 是趨勢,還是烏托邦?
如果 AI 真的能提升生產力,讓少數人創造出龐大財富,那麼為什麼不能讓全民共享這筆財富?
這是支持 UBI 的人提出的核心論點。
然而,反對者則認為,UBI 的財政負擔、勞動市場的變化,以及社會對「免費收入」的態度,都是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目前來看,UBI 仍然處於試驗與學術討論階段,尚未有任何國家真正大規模推行。
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 AI 技術的發展,「如何確保未來社會的財富公平分配」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
無論支持或反對,AI 取代工作的趨勢已不可逆轉,UBI 可能不是唯一的解方,但它無疑是未來政策討論中最具爭議性的議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