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型vs迴避型依戀|為何彼此吸引,卻總是愛得痛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為什麼我們總被「最不適合的人」吸引?

在感情世界裡,焦慮型依戀與迴避型依戀彷彿有著一種宿命般的吸引力。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依戀模式,卻經常走到一起,最初彼此吸引,最終卻常常陷入痛苦的糾纏。

為什麼焦慮型會愛上迴避型?為什麼迴避型也會被焦慮型吸引?

而這樣的關係,真的有機會走向幸福嗎?

本文將用臨床案例拆解這兩種人格從「致命吸引」到「相互折磨」的全過程,文末附上打破宿命的自救指南


---


焦慮型與迴避型的相互吸引,來自內在的缺愛

焦慮型與迴避型的情感模式,本質上都是來自童年缺乏安全感的經驗。


核心需求互補的假象

- 焦慮型的#安全感需求

焦慮型依戀的核心需求是「穩定」,他們往往成長於不穩定的環境——可能是父母其中一方缺失,或是主要照顧者的情緒極不穩定,有種若即若離的感覺

這種「曾經擁有,卻又好像隨時失去」的情感模式,使焦慮型的人在親密關係中容易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渴望透過不斷付出和犧牲來維繫愛情。


- 迴避型的#情感壓抑

迴避型依戀底層邏輯也是缺愛。可是不一樣的是他們從小在一個缺乏情感回應的環境中成長,可能父母對情緒需求不聞不問,甚至打壓。因此他們學會壓抑自己的情緒,不輕易展露真實感受,給人一種「無所謂」的態度。

但事實上,在這種冷漠的保護殼下,內心深處同樣渴望被愛。


焦慮型對愛情的熱情與飽滿,正好填補了迴避型內心的空缺

而迴避型冷靜、獨立的外殼,則讓焦慮型產生安全感。

這兩種依戀模式其實都是沒有體驗過養育者無條件的愛,都希望生命中有一個人能夠出現,然後來拯救自己

這樣的性質互補,使他們初期相處時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


焦慮型與迴避型的關係模式:從吸引到折磨

1. 蜜月期:完美互補的假象

• 焦慮型被迴避型的情緒穩定所吸引,認為對方能帶來安全感

• 迴避型則被焦慮型的熱情所感染,感受到自己從未擁有過的愛與關注


2. 衝突期:需求不對等的拉扯

• 焦慮型渴望更多的關心與親密,而迴避型則開始感到壓力,選擇退縮

• 焦慮型開始不安,試圖用更多的關心、訊息轟炸,甚至測試對方的愛

• 迴避型則愈發冷淡,甚至逃避對話,讓焦慮型更加焦慮,進入惡性循環


3. 崩壞期:焦慮型崩潰,迴避型更確定自己不適合戀愛

• 焦慮型在一次次的失望中終於崩潰,帶著傷痛離開

• 迴避型則更加確信自己「不適合談戀愛」,加深對親密關係的恐懼


---


打破宿命的自救指南

這段關係的核心問題在於,雙方都無法給予彼此真正的安全感。焦慮型需要被安撫,而迴避型則害怕親密關係,這導致彼此的需求永遠無法對等。

那麼,這樣的組合注定沒有未來嗎?其實,關鍵在於雙方能否意識到自己的依戀模式,並願意調整。


如果你是焦慮型,你可以:

✅ 學會給自己安全感,而非完全依賴對方的回應

✅ 與其無止境地付出與迎合,不如學習設定健康的界限

✅ 在關係中觀察對方的回應選擇能夠給予穩定關愛的伴侶


如果你是迴避型,你可以:

✅ 練習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習慣性地逃避與壓抑

✅ 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允許自己接受來自伴侶的關愛

✅ 嘗試在關係中給予回應,而非一味抽離與防禦


---


真愛需要安全感,而非無止境的拉扯

焦慮型與迴避型的組合雖然常見,但如果雙方不願意調整,這段關係最終只會讓彼此遍體鱗傷。親密關係的本質是讓彼此都能夠感到安心與被愛,而不是讓愛成為一場無止境的情感消耗戰。


如果你在感情中總是陷入這樣的模式,或許該問問自己:「這真的是愛,還是只是在填補內心的恐懼?」


正如心理學家Bowlby所言:「我們無法改變童年,但能改寫大腦的愛情程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樹一世界
5會員
23內容數
分享點自己的感動和寫一些心理學的小知識。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了兩性關係中的共依存和自戀問題,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出發,關注了兩個人之間的平衡怎樣或怎麼被打破了,以及可能的解決方式。另外,文章也強調了多元的問題回應方式,希望讀者可以重新檢視當初吸引兩人的平衡是如何構成的,並以轉化的方式重拾吸引的動力。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了兩性關係中的共依存和自戀問題,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出發,關注了兩個人之間的平衡怎樣或怎麼被打破了,以及可能的解決方式。另外,文章也強調了多元的問題回應方式,希望讀者可以重新檢視當初吸引兩人的平衡是如何構成的,並以轉化的方式重拾吸引的動力。
Thumbnail
「愛」和「恨」看似坐落情感的兩端,但其實他們很類似,都是生動、深切、寫實、衝動、不理性的。有人愛上了,不顧一切的付出,對對方的缺點視而不見;失去後由愛生恨,怨懟、衝動、怒罵、不理解,都是出自愛和恨產生的盲目。 「Every night you're out late while I'm losin
Thumbnail
「愛」和「恨」看似坐落情感的兩端,但其實他們很類似,都是生動、深切、寫實、衝動、不理性的。有人愛上了,不顧一切的付出,對對方的缺點視而不見;失去後由愛生恨,怨懟、衝動、怒罵、不理解,都是出自愛和恨產生的盲目。 「Every night you're out late while I'm losin
Thumbnail
有些人因為種種因素,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可能會下意識尋找”沒結果”的戀人,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當他們知道自己介入他人情感時,或感覺對方無法提供足夠的信任感時,那股”我不值得”的信念,就會蒙蔽了真實感受,這種讓自己的情感不斷處在恍惚催眠,不讓自己醒過來的戀愛方式,通常被稱為”
Thumbnail
有些人因為種種因素,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可能會下意識尋找”沒結果”的戀人,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當他們知道自己介入他人情感時,或感覺對方無法提供足夠的信任感時,那股”我不值得”的信念,就會蒙蔽了真實感受,這種讓自己的情感不斷處在恍惚催眠,不讓自己醒過來的戀愛方式,通常被稱為”
Thumbnail
愛一個人,是喜歡他最原始的樣子,喜歡他的本質。但如果對方身上的一點讓你不能接受,你該怎麼辦呢?這篇文章探討了喜歡卻不適合的感覺,以及愛一個人應該包容的程度。
Thumbnail
愛一個人,是喜歡他最原始的樣子,喜歡他的本質。但如果對方身上的一點讓你不能接受,你該怎麼辦呢?這篇文章探討了喜歡卻不適合的感覺,以及愛一個人應該包容的程度。
Thumbnail
我同意,「逃離」是沒錯,不過不一定是厭惡自己,可以逃避許多本來自己該做的事情。有了愛情,等於同時有一個伴侶,對方可以幫自己完成,或是對方做到了,等於自己也完成了;也可以2個人一起做,不至於只有自己一個人時的孤單。   而且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可以不用注意自己的種種,如:對自己喜歡或不喜歡,滿意或
Thumbnail
我同意,「逃離」是沒錯,不過不一定是厭惡自己,可以逃避許多本來自己該做的事情。有了愛情,等於同時有一個伴侶,對方可以幫自己完成,或是對方做到了,等於自己也完成了;也可以2個人一起做,不至於只有自己一個人時的孤單。   而且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可以不用注意自己的種種,如:對自己喜歡或不喜歡,滿意或
Thumbnail
一直以來,我無法體會到自己與別人之間的感情。 我不理解自己有什麼值得別人愛的,又有什麼能給對方的。兩個人在一起就代表總有一天會分開,我相信。別人靠近我多少都有點目的性,不管是需要我成為他的朋友、我能陪他出去玩、我能和他聊天。有沒有人是真的喜歡我這個人的本性呢?老實說不知道,看不出來也不理解。所以當
Thumbnail
一直以來,我無法體會到自己與別人之間的感情。 我不理解自己有什麼值得別人愛的,又有什麼能給對方的。兩個人在一起就代表總有一天會分開,我相信。別人靠近我多少都有點目的性,不管是需要我成為他的朋友、我能陪他出去玩、我能和他聊天。有沒有人是真的喜歡我這個人的本性呢?老實說不知道,看不出來也不理解。所以當
Thumbnail
你在感情中常感到焦慮嗎? 很多人常問另一半到底喜歡自己什麼?有人是單純好奇,有人則是因為焦慮不安,所以想找一個答案來證明自己「值得被喜歡」。
Thumbnail
你在感情中常感到焦慮嗎? 很多人常問另一半到底喜歡自己什麼?有人是單純好奇,有人則是因為焦慮不安,所以想找一個答案來證明自己「值得被喜歡」。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我深入探討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依附風格——焦慮型依附與安全型依附,在愛情關係中的相互作用。分享了我和J先生如何在這種動態中尋找平衡,從而使我從一個充滿不安和懷疑的焦慮型依附者轉變為一個更加自信和安定的人。本文不僅是關於愛情的故事,更是關於自我發現和成長的旅程。通過我們的經歷,我希望啟發讀者反思自己的依附風格,探索如何在關係中獲得成長和轉變,建立更加穩固和滿足的聯繫。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我深入探討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依附風格——焦慮型依附與安全型依附,在愛情關係中的相互作用。分享了我和J先生如何在這種動態中尋找平衡,從而使我從一個充滿不安和懷疑的焦慮型依附者轉變為一個更加自信和安定的人。本文不僅是關於愛情的故事,更是關於自我發現和成長的旅程。通過我們的經歷,我希望啟發讀者反思自己的依附風格,探索如何在關係中獲得成長和轉變,建立更加穩固和滿足的聯繫。
Thumbnail
在追求愛情時,我們常常對自己設下陷阱,認為只有特定的人才能讓我們幸福。然而,應該追求的是一種生活的感覺,而不是特定的人。這篇文章告訴你如何擺脫焦慮的戀愛觀念,體會到迷戀的應該是生活,而不是人。
Thumbnail
在追求愛情時,我們常常對自己設下陷阱,認為只有特定的人才能讓我們幸福。然而,應該追求的是一種生活的感覺,而不是特定的人。這篇文章告訴你如何擺脫焦慮的戀愛觀念,體會到迷戀的應該是生活,而不是人。
Thumbnail
花上大量的時間在對方身上,而且重視對方大於自己。 希望對方也能無條件的積極關懷自己。 身處關係當中,常常會忘記照顧和重視自己。 戀愛成癮者 看看這三項特徵,有沒有讓你想起了誰?在《當愛成了依賴》一書當中提到了兩種人,作者把符合這些特徵的人稱作戀愛成癮者,而避愛者就是讓他們又愛又恨又欲罷不能的
Thumbnail
花上大量的時間在對方身上,而且重視對方大於自己。 希望對方也能無條件的積極關懷自己。 身處關係當中,常常會忘記照顧和重視自己。 戀愛成癮者 看看這三項特徵,有沒有讓你想起了誰?在《當愛成了依賴》一書當中提到了兩種人,作者把符合這些特徵的人稱作戀愛成癮者,而避愛者就是讓他們又愛又恨又欲罷不能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