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聖人欲不欲。」
聖人“想要的”和一般人不一樣,
這裏的「不欲」,
是指一般人所“不欲的”,
就是一般人“不追求、不學的”。
那麼,
什麼是一般人不會特別去學,
可是聖人覺得一定要學的工夫呢?!
「練習讓胸中懷著一面鏡子」,
就是學習讓我們的心靈像一面鏡子,這也是幫助我們安頓情感的方法。
《莊子-應帝王》說: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達到最高境界的「至人」,
他使自己的心就像一面鏡子。
所謂的鏡子是什麽樣的呢?
不管照鏡子的人長什麽模樣,
都是他們自己過來照鏡子、自己照完離開,
鏡子並不會特意跑去為誰送別。
莊子說「不將不迎」,
「將」就是“送”,
當照鏡子的人要離開了,
從來沒有一面鏡子會因為覺得鏡中人太美好,就依依不舍地送別,
更不會伸出手來拉住對方、不讓他離去、強要他留下。
同樣的,
也不會因為來訪之人的長相太醜、個性太討厭,就想趕緊把他送走。
可曾有些人、有些事讓人覺得很不舒服、看不順眼,
你就很想趕快把這個討厭的人、這個霉運從你的生命裏送走。
如果把你的心當做像鏡子模式,
憑藉這樣的機緣練習,
學著把生命中的逆境當成一個考驗、一個磨鍊,
學著凝神寬心以對、順其自然,
不要想趕走他(或它)、逃避他(或它)。
如果能明白,
曾經認定的小人、噩運,
其實只是生命中的一陣風雨,
那你又為什麽要急著把他(或它)趕走呢?
也許你正需要它的琢磨、錘鍊,
來增強自己心靈的耐力,、拓寬自己心地的容量呢!
§ 患難時,也可能會解決問題而實現最棒的事情。<113/9/4清晨箴言>
所以至人「用心若鏡」,
「不將」,不特意去送走、趕走什麽。
「不迎」,我們都有特別喜歡的東西、特別貪戀的人、事、物,
遇到了就想要永遠抓住,或提前去迎接他(或它)。
可是不管再怎麼喜歡,
能不能不要讓自己的心受累?
這其實真的不容易。
「應而不藏」,
不管有多少人來照鏡子,
鏡子從來不會想把任何一個人抓進來占為己有。
可是我們的心常常不是這樣。
我們有時候遇見了會不捨離開,
有時候事情還沒來,就滿懷期待追出去。
有時候覺得自己的心映入這個人之後,
就不想、不能再失去,想要永遠把他留在身邊。
我們生命中很多的執著,
就在於
「一定要留下什麽」、「非留下什麼不可」。
但鏡子從來不會這樣,
不管是美的醜的、瘦的胖的、老的少的、笑的苦的、輕聲細語的、無理謾罵的,
鏡子都只是如實以照。
如“船過水無痕”,
有人靠過來,就映照、因應,不曾留下什麽。
而鏡子之所以能清明映照,
就是因為它是空虚的、是光潔的。
鏡子可以包容事物,但它本身空無一物,
偶爾落上一點灰塵,也會想馬上拂去、擦乾淨,
這不正是《老》、《莊》講的「虛其心」嗎?
所以,
莊子要我們的心,
隨時懷抱著和鏡子一樣空虛、光潔的特質。
一個母親可能會不放心她的孩子,
一段感情中你的另一半可能是個令人操心的戀人,
可是不管對方怎麽樣,
你有沒有可能都讓自己的心像一面鏡子?
所以如果有一天,
你覺得孩子讓你好操心,
或者男、女朋友讓你好煩惱,
不必覺得是你的親情不圓滿,或者你的愛情破碎了,
你要知道是自己的心輸了,
沒有通過這個逆境的考試,
沒有把握住這個可以讓自己的心更具能耐、更加寬廣的機會,
你便沒有真的學會該怎麽樣使用自己的心。
你該讓心像一面鏡子,
不管對方好壞,
你還是凝神專注、氣定神閒地面對當下。
這就是莊子教我們的心靈使用法則。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23>
#練習“舒坦接受不合你意的事”。
圖片來源 : 誠品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