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喬正一
前言:
AI 有時會誤導,也有可能救人一命——我們該怎麼看待它?
最近兩則新聞,像是AI世界的正反兩極,一邊讓人憤怒,一邊讓人心驚。一、AI誣陷人:荷蘭男子遭虛構性犯罪指控
不久前,荷蘭一名男子控訴某AI模型生成虛假資訊,錯誤地指控他曾涉性犯罪。該AI在沒有任何真實資料佐證的情況下,編造出毫無根據的犯罪紀錄。這樣的誤導不只是烏龍,而是嚴重的人身攻擊,讓當事人名譽受損、精神崩潰,甚至提起法律行動。
這起事件提醒我們:AI生成的內容,不見得等於真相。
二、AI救了人:ChatGPT早在半年前預警血癌
而另一邊,法國一名27歲女子,長期出現夜間盜汗、皮膚搔癢、體重暴跌等異常症狀。她曾在去年輸入 ChatGPT 詢問可能的病因,AI回應「可能罹患血癌」。但她與身邊人都覺得是情緒壓力或悲傷過度,並未理會。半年後,她因胸痛就醫,果真確診霍奇金氏淋巴瘤(血癌的一種)。目前正在接受化療。
她後來坦言,後悔沒早點相信AI,也呼籲大眾不要忽略身體的警訊。
三、AI到底能不能信?關鍵在「怎麼用」
這兩件事看似矛盾,卻指向同一個本質問題:AI不是神,也不是魔,它只是工具。真正的差別,取決於人類如何使用它。
AI 可以做什麼?
- 當成「第二意見」參考,幫助我們釐清方向、提供初步資訊
- 快速查找背景知識,尤其是跨領域、跨語言、跨資料庫的資訊彙整
- 協助思考盲點,尤其在專業人士也容易掉入慣性思維的時候
AI 不能做什麼?
- 不能直接做出醫療或法律判斷,它不是醫生、不是律師
- 不能生成你就無條件信任的內容,因為它有可能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 不能取代人類的查證責任與行動判斷
四、善用 AI 的三個原則:
1. 懷疑,是使用AI的起點
AI講的話再合理,都要留一點問號。不是因為它不夠聰明,而是它不會負責任。
2. 查證,是對自己負責的基本功
善用AI生成的建議,搭配可信資料來源(如官方網站、醫療機構、法院系統)去比對。
3. 行動,是避免災難的分水嶺
最怕的不是AI講錯,而是「AI講對了你沒理」。無論是健康、法律、財務,只要有一絲懷疑,都該多做一步,去檢查、去諮詢、去問人。
五、結語:AI是未來的火,能照亮,也能燒傷
科技的本質從來不是對錯,而是風險管理與智慧運用。AI可以預警癌症,也可能誣陷無辜。它是冰冷的計算機,但也是無眠的燈塔。真正的關鍵不在它,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聽見它的聲音,卻不盲從;是否敢於懷疑它的回答,卻不拒絕。科技時代的新素養,不只是「會用AI」,而是會懷疑、會查證、會行動。這樣的人,才能在資訊混亂的時代裡,走得穩,也走得遠。
如果你也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留言、分享,幫我按個讚或點一下廣告,讓更多人學會在 AI 時代「自保」與「進化」。
Joe 正一|線上法律教學者 & 小說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