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退潮?企業如何在反彈聲中堅守長遠價值

ESG 退潮?企業如何在反彈聲中堅守長遠價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前言

川普再度就任之後,高談闊論地講述著民族與保守主義的同時,開始逐項推翻前朝民主黨的政策。其中退出巴黎協議停止再生能源補貼以及大規模開採化石燃料等措施,對於氣候行動來說自然是相當大的負面力道。

下到企業層級,自然也是對ESG議題的討論與關注持續降溫。過往將ESG作為宣傳主題,甚至是主要發展方向的公司音量逐漸降低,但這樣的潮流改變會持續多久?未來的趨勢走向為何?

富比士的一篇專欄文章特別探討這個問題。我很喜歡結尾這句:When it's no longer fashionable to talk about sustainability, what story will they choose to tell?

如果永續發展對於企業來說只是個說故事的素材,那為了在資本市場圈錢,終究要有更多更動聽的故事。但如果永續發展本身牽涉的就是企業長期營運風險,那又有何好迴避的?

ESG 反撲的啟示——企業該如何應對未來挑戰

過去幾年,企業界對於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ESG )趨勢展現出前所未有的信心。各大企業紛紛制定永續發展戰略,擴編報告團隊,調整投資簡報內容,董事會設定淨零目標,高階主管積極參與氣候高峰會。當時,這場變革看似勢不可擋,甚至被認為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然而,來到 2025 年,這股信心開始動搖。 ESG 在各產業面臨壓力,其縮寫更成為政治敏感詞。在美國,企業報告中提及 ESG 的頻率在 2023 年達到頂峰,如今卻逐漸減少。許多企業低調刪去相關詞彙,有些公司則選擇重新包裝永續發展計劃,甚至不乏曾高調宣傳的企業,如今卻悄然縮減規模或全面噤聲。整體氛圍已大幅轉變, ESG 反撲不再只是理論上的風險,而是赤裸裸的現實。

對於永續發展專業人士與企業領導人來說,當前的問題已不再是「這場反撲是否正在發生」,而是「該如何應對?」當外部壓力與日俱增,該如何堅守永續發展目標?當 ESG 的基礎動搖,企業該如何展現領導力?更關鍵的是,企業如何在應對當前挑戰的同時,確保不偏離最初推動這些計劃的長遠目標?

不只是換個說法而已

顯然,這場變化並不只是語言上的修正。拋棄 ESG 這個詞,並不代表相關壓力已經消失。法規雖然出現變動——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縮減了氣候資訊揭露的要求,歐盟的企業永續報告指令也遭遇政治阻力——但真正的風險仍然存在。投資人依舊關心企業的轉型風險與長期競爭力,消費者也沒有鬆懈,尤其是在食品、時尚與交通等產業。而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例如洪水與野火,只會變得更頻繁、更劇烈。這些壓力從未消失,只是企業愈來愈難公開談論它們。

企業內外不協調

在這樣的氛圍下,企業內外的落差變得更加明顯。許多公司內部仍然在推動永續發展,相關團隊依舊運作,專案也沒有停止。但對外,企業談論 ESG 的聲量明顯降低,熱情不再高漲,甚至在某些地區,高調表態可能帶來極大的政治風險。這導致企業的實際行動與對外敘事之間,出現日益擴大的落差。

這樣的現象並不難理解。董事會向來趨於保守,高層則必須在利益相關方的期待、社會輿論壓力與地緣政治風險之間謹慎拿捏。對某些企業來說,降低 ESG 的優先性是一種自保策略——藉此減少爭議,降低曝光風險,並在不確定的環境下保留更多選項。但對其他企業而言,這樣的轉變反而凸顯出它們承諾的脆弱——這些承諾是在順境中做出的,但當外部環境轉變,它們是否真的經得起挑戰?

企業仍認同長期價值,但難題在執行

如今,在與企業高層的對話中,已經很少聽到有人質疑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大多數企業仍認同 ESG 帶來的長期價值。科學證據未曾改變,監管方向也沒有根本逆轉——除了美國之外。但現在,聽到的更多是一種焦慮感:企業高層陷入兩難。一方面,他們需要讓企業具備「未來競爭力」;另一方面,他們又無法忽視季度財報的壓力、政治審查的風險,甚至內部的反對聲音。現在,管理階層關心的已經不是「我們該如何變得更永續?」,而是「我們要如何在推動永續的同時生存下來?」

在許多企業內部,永續發展已經不只是企業價值的問題,而成為權力角力的象徵。法務與合規團隊處於防禦狀態,擔憂企業因漂綠而遭受訴訟。財務長則持保留態度,擔心額外成本與資本配置的影響。戰略與行銷團隊則愈發謹慎,關注如何避開政治風險與聲譽危機。而執行長呢?許多人只是試圖不讓自己成為箭靶。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的永續決策不再只是基於價值觀或影響力,而是關乎權力與控制。

這也讓個人抉擇變得難以迴避。高階主管經常面對一個直白的問題:「你願意為了永續發展,做出哪些犧牲?」是降低薪酬、縮水獎金,還是冒著失去董事會支持的風險?他們的遲疑往往說明了一切。每個人都希望企業能夠更加永續,但真正願意為此付出代價的人卻少之又少,而敢於承擔政治或職業風險,來推動這場變革的,更是鳳毛麟角。

熱潮不代表信念,企業的真心終將現形

我們必須直視一個現實:並非所有企業都曾真正認真對待 ESG 。這個概念或許一度風行,但流行不等於信念。過去,一些企業之所以掛上 ESG 的招牌,無非是因為這符合趨勢、有助於吸引資本,或是在面臨聲譽危機時,可以拿來當作擋箭牌。然而,當大環境發生變化後,這些企業正悄悄地退場。但對那些早已將永續發展融入營運、治理與策略的企業來說,儘管眼下局勢艱難,他們仍選擇堅守,因為這場風暴將讓真正有決心者留下來。

然而,若將這波 ESG 反彈潮視為企業內部的問題,那就太過狹隘。這其中一部分,來自於企業未能爭取更廣泛的社會認同。多年來,永續發展的討論大多停留在監管機構、投資人與企業高層之間,然而這卻忽略了許多關鍵群體——勞工、消費者、中小企業主等——讓他們淪為旁觀者。這場討論變得過於技術化,充滿艱澀難懂的術語,例如「2050 年淨零排放」、「範疇三排放」、或是「轉型分類法」。這些詞彙雖然關鍵,卻難以引起共鳴。而當 ESG 被描繪成少數精英的專案時,反對者便能輕易將其塑造成對就業、自由,甚至國家認同的威脅。

我們也低估了反對陣營的策略縝密與影響力。化石燃料利益集團與政治操盤手不只是拒絕 ESG ,他們更重新包裝它——將其形塑為文化強加、經濟破壞,甚至是一種政治意識形態。而當他們不斷以情緒化且高分貝的方式推動這套敘事時,支持 ESG 的企業卻大多仍停留在合規語言的框架內,讓錯誤訊息更容易滲透、擴散。我們沒有及時建立必要的聯盟,回應更是來得太慢。這場戰爭,從來不只是經濟與環境的拉鋸,而是話語權的爭奪。

擺脫口號,回歸「策略前瞻」

接下來該怎麼做?選擇退縮,只會讓企業陷入更大的困境;被動防禦,也無助於真正解決問題。企業需要的是重新調整戰略思維——不再將 ESG 當作品牌宣傳的口號,而是將其視為「策略前瞻」的一環,作為預測市場變革、降低轉型風險、並確保長期韌性的重要工具。這意味著,企業必須將永續發展與核心業務緊密結合,讓它真正帶來創新、提升效率、吸引人才,並鞏固市場競爭力。同時,企業也必須更坦誠地面對取捨——不是每個永續專案都能帶來即時回報,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被說服。但在變局之中,真正的領導力仍然在於堅持正確的方向。

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要生存甚至成長,需要的是更高層次的勇氣——當沉默看似更安全時,仍選擇站出來發聲的勇氣;當外界共識動搖時,仍選擇堅持承諾的勇氣;當政治氛圍轉向不利時,仍選擇行動的勇氣。

這場反彈終將過去,關鍵是企業如何迎接未來

ESG 反彈不會永遠持續,新聞話題終究會被其他議題取代。但真正留下來的,是企業當下所做出的決策——哪些價值是優先考量的?哪些原則值得堅守?企業到底要站在哪一邊?最終,那些能夠長久生存的,不會是第一時間選擇撤退的企業,而是那些善用這次機會,重新調整戰略、鞏固核心價值、並展現韌性的企業。

問題已不在於 ESG 是否正面臨攻擊——這點無庸置疑。真正的問題是:當公眾的目光轉向其他焦點,當企業仍需應對財報壓力,但永續發展不再是市場熱點時,企業與高層會如何應對?他們會選擇堅守立場,還是因趨勢改變而退讓?他們是否能在適應環境變化的同時,不失去原則?他們能否重新建立與消費者、員工及社會的信任?

或許最重要的是——當「永續發展」這個詞已不再流行時,企業選擇講述的,將是什麼樣的故事?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美國EPA 取消 200 億補助,再生能源發展受挫

川普"又"退出巴黎協定,會怎樣呢?

川普回歸,碳移除產業的第一個挑戰

拆包ESG,是分手擂台的時候了嗎?

Amazon 進軍碳權市場:推動企業永續,提升碳抵換標準

AI 技術對於氣候變遷和永續發展能有哪些方面的助益?

法拉利的永續競賽,能像他們的超跑一樣迅速嗎?

AI浪潮下的碳排責任:Microsoft的350萬碳權承諾與永續挑戰

美國銀行退出淨零聯盟:永續金融的挑戰與未來

企業永續發展趨勢:氣候轉型行動計劃 (CTAP) 指南與實務

永續長的必修課:該買碳權嗎?



avatar-img
細雨徐行的沙龍
22會員
220內容數
分享氣候變遷與環境政策主題。 增廣見聞之餘,讓生活產生更多洞見。 如果有想了解的新知、產業資訊、相關主題內容等, 都非常歡迎在文章中留言讓我知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細雨徐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面對氣候變遷挑戰,直接空氣捕捉技術應運而生。許多公司正推動大規模 DAC 設施,如 1PointFive 即將在德州落成的工廠,年捕捉量可達 50 萬噸。然而,DAC 也面臨爭議。史丹佛大學教授 Mark Jacobson 認為,該技術耗能龐大,且多由石油業資助,可能淪為化石燃料企業延續排放的藉口。
含 AI 應用內容
#氣候行動#CDR#碳移除
Tesla 長期強調電動車的減碳效益,聲稱 2023 年減少了 2,000 萬噸碳排。然而,碳足跡管理公司 Greenly 指出,Tesla 可能高估了 28-49%,實際減排僅 1,020 至 1,440 萬公噸。此報告可能影響 Tesla 在碳權市場的獲利,並引發監管機構更嚴格的審查。
含 AI 應用內容
#碳權#Tesla#特斯拉
本文介紹一種新開發之負碳建材,透過電解海水並注入 CO₂,使礦物沉澱形成可儲存約一半自身重量 CO₂ 的材料。此材料可替代混凝土中的砂,亦可應用於水泥、灰泥及塗料製造,降低建築碳足跡。透過調控電壓與 CO₂ 注入速率,改善礦物特性,提高可擴展性。此技術或將成為減碳關鍵解方,兼顧碳封存與永續建築發展。
Amazon 宣布推出全新的碳權投資服務,透過 Sustainability Exchange ,提供企業高品質、經過嚴格審核的碳權,支持自然氣候解決方案與碳移除技術。此舉提升自願性碳市場的透明度與公信力,並鼓勵企業更積極參與減碳行動。Amazon 強調,碳權應輔助企業的減碳策略,而非取代實質減碳。
本文整理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 (SBTi) 針對企業淨零排放標準的第二版諮詢草案。草案詳細說明了企業如何設定、驗證與報告其符合1.5°C升溫限制的淨零目標,涵蓋範疇一、二和三的排放、碳移除、以及價值鏈外的減排行動。此外,文件也闡述新驗證模式、公司分類、以及申報規範,以期建立具體且可行的淨零轉型框架。
SBTi 近期發布《企業淨零標準》修訂草案,首次要求成員企業在 2030 年前逐步購買碳移除,並設定長期目標。然而,該標準仍存不確定性,部分選項可能使中期 CDR 目標變為非強制。此外,標準僅涵蓋範疇一,未納入範疇三供應鏈排放。未來幾週內,市場反應及政策討論將決定最終走向,可透過公開諮詢發表意見。
面對氣候變遷挑戰,直接空氣捕捉技術應運而生。許多公司正推動大規模 DAC 設施,如 1PointFive 即將在德州落成的工廠,年捕捉量可達 50 萬噸。然而,DAC 也面臨爭議。史丹佛大學教授 Mark Jacobson 認為,該技術耗能龐大,且多由石油業資助,可能淪為化石燃料企業延續排放的藉口。
含 AI 應用內容
#氣候行動#CDR#碳移除
Tesla 長期強調電動車的減碳效益,聲稱 2023 年減少了 2,000 萬噸碳排。然而,碳足跡管理公司 Greenly 指出,Tesla 可能高估了 28-49%,實際減排僅 1,020 至 1,440 萬公噸。此報告可能影響 Tesla 在碳權市場的獲利,並引發監管機構更嚴格的審查。
含 AI 應用內容
#碳權#Tesla#特斯拉
本文介紹一種新開發之負碳建材,透過電解海水並注入 CO₂,使礦物沉澱形成可儲存約一半自身重量 CO₂ 的材料。此材料可替代混凝土中的砂,亦可應用於水泥、灰泥及塗料製造,降低建築碳足跡。透過調控電壓與 CO₂ 注入速率,改善礦物特性,提高可擴展性。此技術或將成為減碳關鍵解方,兼顧碳封存與永續建築發展。
Amazon 宣布推出全新的碳權投資服務,透過 Sustainability Exchange ,提供企業高品質、經過嚴格審核的碳權,支持自然氣候解決方案與碳移除技術。此舉提升自願性碳市場的透明度與公信力,並鼓勵企業更積極參與減碳行動。Amazon 強調,碳權應輔助企業的減碳策略,而非取代實質減碳。
本文整理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 (SBTi) 針對企業淨零排放標準的第二版諮詢草案。草案詳細說明了企業如何設定、驗證與報告其符合1.5°C升溫限制的淨零目標,涵蓋範疇一、二和三的排放、碳移除、以及價值鏈外的減排行動。此外,文件也闡述新驗證模式、公司分類、以及申報規範,以期建立具體且可行的淨零轉型框架。
SBTi 近期發布《企業淨零標準》修訂草案,首次要求成員企業在 2030 年前逐步購買碳移除,並設定長期目標。然而,該標準仍存不確定性,部分選項可能使中期 CDR 目標變為非強制。此外,標準僅涵蓋範疇一,未納入範疇三供應鏈排放。未來幾週內,市場反應及政策討論將決定最終走向,可透過公開諮詢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