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兩年最火熱的產業和技術當數AI莫屬,而AI諸多產品與服務背後都需要強力的雲端資料中心支援,隱含著龐大能源需求及碳排。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自備再生能源或採購再生能源憑證,但畢竟整個資料中心產業鏈並不只有能源消耗有碳排,而且很多情境底下,再生能源的供應量短時間可能跟不上需求。
此時諸多碳權方案有可能是配套選項之一。但漂綠的爭議永遠會跟在後頭,無論是再生能源憑證或採購碳權皆是。源頭終究會落在透明度與公信力上,新聞原文請參考。
摘要翻譯
Microsoft 購買 350 萬碳權,對抗 AI 成長帶來的碳排放問題
Microsoft 再次在永續發展上展現前瞻性,與 Re.green 攜手合作,承諾在未來 25 年內購買 350 萬碳權。此計畫的重點在於修復巴西各地的退化土地,平衡因 AI 技術快速發展而增加的碳排放量。
AI 的蓬勃發展推高了能源需求,Microsoft 的這項投資再次表明了其實現 2030 年「碳負排放」目標的決心。為此,公司已採取再生能源與碳權交易等多管齊下的策略來減少環境影響。
然而,隨著 AI 應用與數據中心規模不斷擴大,這些策略的實際成效仍然面臨挑戰,也引發外界的質疑。
AI 碳排放壓力升高:Microsoft 是否能迎接這波挑戰?
生成式 AI 的快速崛起大幅增加對資料中心的依賴,這些中心是 AI 模型訓練與部署的關鍵支柱。然而,這些設施耗能驚人,數千台伺服器日夜運轉,帶來巨大的電力消耗。
自 2020 年以來,Microsoft 的碳排放量激增近 30%,其中大部分來自新資料中心建設與設施配備所產生的間接排放,即所謂的範疇三排放,這一部分占了公司總碳足跡的 96% 以上。Microsoft 今年針對基礎設施擴建投入高達 800 億美元,進一步凸顯了 AI 成長對基礎設施的龐大需求。
這並非 Microsoft 獨自面臨的問題。Morgan Stanley 的研究顯示,生成式 AI 的蓬勃發展可能使全球資料中心的溫室氣體 (GHG) 排放量在 2030 年前增加三倍。AI 查詢的能耗遠高於傳統查詢,平均高出 10 倍,不僅對全球能源網路造成壓力,也使科技公司履行永續承諾變得更加困難。Morgan Stanley 預估,到 2030 年,數據中心將排放 25 億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氣體。其中,美國數據中心的擴建每年可能增加 2 億公噸的排放量,佔全球新增排放的一半以上。
全球範圍內,資料中心的規模若增加 200%,可能額外排放 4 億公噸二氧化碳。這進一步凸顯了 AI 能源需求迅速增長對環境帶來的挑戰,也讓 Microsoft 等科技巨頭面臨更大的應對壓力。
Re.green 合作計畫:森林復育與碳排放抵消的新典範
為了實現碳排抵換目標,Microsoft 積極透過碳權交易推動相關計畫,其中與巴西公司 Re.green 的合作尤為引人注目,致力於恢復退化土地並種植當地原生物種。
根據雙方在 2025 年簽署的最新協議,Microsoft 將在 25 年內獲得 350 萬噸碳移除權益,而這項計畫是 2024 年另一份協議的延續,後者規劃在 15 年內交付 300 萬噸碳權。兩項合約合計將使巴西 16,000 公頃的土地栽種 1,070 萬株樹苗。
Re.green 專精於生態修復與高品質碳抵換計畫,並與 Microsoft 合作共同恢復亞馬遜與大西洋森林地區共 33,000 公頃的土地。自 2024 年 5 月啟動合作以來,雙方已成功在 11,000 公頃的退化土地上種植超過 440 萬株本地樹苗,涵蓋多達 80 種原生物種。
最新的計畫聚焦於亞馬遜地區的馬拉尼昂州西部與帕拉州東部,以及大西洋森林的巴伊亞州南部和帕拉伊巴河谷地區,目標是透過強化景觀連結性,促進生態平衡。計畫將支持物種移動、基因多樣性,並加強種子散播與授粉等關鍵生態過程。
Re.green 執行長 Thiago Picolo 表示,這次合作不僅驗證了碳權市場的存在,也展示了該市場在巴西的巨大潛力。他說道:
「這項合作是碳權市場確實存在且具備顯著增長潛力的實質證明。」
此外,根據 Financial Times 的市場分析,這筆交易估值達到 2 億美元,顯示其在經濟與環境影響上的重要性。
碳權交易與「漂綠」爭議
儘管碳權交易被視為抵換碳排放的重要工具,但外界對其批評聲浪不斷。反對者認為,這讓企業可以繼續排放溫室氣體 (GHG),卻將減排的實際責任轉嫁給其他人。這種行為被批評者稱為「漂綠」( greenwashing ),而報導指出 Microsoft 的 AI 和雲端服務曾被推銷給化石燃料產業,用於資源開發,更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批評。
Microsoft 並非唯一遭到檢視的科技巨頭。一份研究報告揭露,包括 Microsoft、Amazon 和 Google 在內的主要雲端服務商,其碳排放數據缺乏透明度。此外,資料中心的實際碳排放量常被低估,可能遠高於這些大科技公司對外公佈的數字。
根據 The Guardian 的分析,2020 至 2022 年期間,Google、Microsoft、Meta 和 Apple 擁有的自營資料中心實際碳排放量可能比其公開數據高出 7.62 倍。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在於使用再生能源憑證 ( RECs ),這讓企業即使未直接在現場使用可再生能源,仍可聲稱使用了綠能。透過 RECs,公司得以報告「基於市場」( market-based ) 的排放數據,而非「基於地點」( location-based ) 的數據。前者通常大幅低於後者,因為「基於地點」的排放更接近資料中心實際產生的碳排放量。
若排除 RECs 和碳抵換憑證,Microsoft 及其他科技巨頭的真實碳排放數據顯示了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若將這些公司視為一個國家,其 2022 年的總碳排放量在全球排名第 33 位,介於菲律賓與阿爾及利亞之間。這突顯了資料中心需求快速增長對環境的影響,也對碳排放報告的透明性提出質疑。
在 AI 創新與永續發展間的平衡挑戰:Microsoft 的抉擇
Microsoft 將 AI 創新與永續發展並列為核心目標,突顯技術進步與環境責任之間的矛盾與挑戰。該公司在基礎建設與碳權上的巨額投入,展現了其面對環境挑戰的決心。
然而,AI 技術的迅猛發展可能超越這些努力,使其實現 2030 年負碳目標充滿困難。儘管碳權交易與再生能源投資等行動邁出了重要一步,但 AI 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反映了需要更全面的系統性改革。
達成氣候目標不僅需要資金支持,更需要在透明度與問責上做出長期承諾。Microsoft 如何應對這些多重挑戰,不僅將影響自身發展,更將對科技領域的永續創新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