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似真似假的英國歷史傳說 -《不列顛諸王史》

【古籍】似真似假的英國歷史傳說 -《不列顛諸王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不列顛國王史》原稿內頁

《不列顛國王史》原稿內頁


《不列顛諸王史》(Historia regum Britanniae)最初名為《不列顛諸王史》(gestis Britonum),是一部虛構的英國歷史記載,由蒙茅斯的傑弗里編寫。兩千年間不列顛國王的生活,從特洛伊人建立不列顛民族開始,一直到盎格魯撒克遜人在公元 7 世紀左右控制了不列顛大部分地區,裡面介紹了英國的歷史。

儘管直到16世紀仍被視為歷史真相,但如今它卻被認為不具有歷史價值。當所描述的事件(例如尤利烏斯·凱撒入侵英國)能夠從同時代的歷史中得到證實時,傑弗裡的記述就會顯得非常不準確。然而,它仍然是中世紀文學的寶貴遺產,其中包含了已知最早的李爾王和他的三個女兒的故事版本,並有助於亞瑟王傳奇的流行。


|內容


傑弗里在書的開頭就說明了他撰寫這段歷史的目的:「我根本無法發現任何有關基督化身前在此居住的國王的信息,甚至關於亞瑟王和基督化身後所有跟隨他的其他人的信息。然而這些人的事蹟卻值得永遠被讚揚。」他聲稱牛津大學的沃爾特大主教為他提供了這一時期的文章,沃爾特給他寫了一本關於英國的歷史來源,這本書的非常古老的書名。他也引用了吉爾達斯和比德作為資料來源。接下來是獻給羅伯特·格洛斯特伯爵和沃倫·梅蘭伯爵的獻詞,他囑咐他們運用他們的知識和智慧來完善他的故事。


《不列顛國王史》原稿內頁

《不列顛國王史》原稿內頁

|書籍介紹

▪︎第一本書

《不列顛諸王史》本身始於特洛伊人埃涅阿斯,根據維吉爾的《埃涅阿斯記》的記載,他在特洛伊戰爭後定居在義大利。他的曾孫布魯圖斯被放逐,經過一段時間的流浪後,在女神戴安娜的指引下定居在西洋的一個​​島上。布魯圖斯在托特尼斯登陸,並以自己的名字為該島命名,當時稱為阿爾比恩:英國。布魯圖斯擊敗了島上唯一的居民巨人,並在泰晤士河畔建立了首都特洛伊(新特洛伊);後來它被稱為Trinovantum,最終更名為倫敦。


▪︎第二本書

布魯圖斯死後,他的三個兒子洛克里努斯、坎伯和阿爾巴納克圖斯瓜分了國家;這三個王國分別是Loegria、Kambria(塞文河北部和西部至亨伯河)和Albany(蘇格蘭)。隨後,故事快速進展至洛克林努斯後裔的統治時期,其中包括布拉杜德,他會使用魔法,甚至嘗試飛翔,但最終卻死去。 布拉杜德的兒子萊爾統治了六十年。他沒有兒子,因此年老之後他決定將他的王國分給他的三個女兒,Goneril、Regan 和 Cordelia。為了決定誰應該獲得最大份額,他問他的女兒們有多愛他。高納裡爾和雷根的回答非常虛偽誇張,而考狄莉亞的回答簡單而真誠;他非常憤怒,最終沒有給科迪莉亞土地。高納裡爾和里根將與她們的丈夫奧爾巴尼公爵和康沃爾公爵分享這座島嶼的一半。科迪莉亞嫁給了法蘭克國王阿加尼普斯,並啟程前往高盧。很快,高納裡爾(Goneril)和里根(Regan)以及她們的丈夫發動叛亂並佔領了整個王國。在萊爾的所有侍從都被陣亡後,他開始後悔自己對待科迪莉亞的舉動,並前往高盧。科迪莉亞熱情地接待了他並歸還了他的皇室長袍和隨從。阿加尼普斯為萊爾組建了一支高盧軍隊,萊爾返回不列顛,擊敗了他的女婿並奪回了王國。萊爾統治了三年然後去世;科迪莉亞繼承了王位並統治了五年,直到她姐姐的兒子馬加努斯和庫內達吉烏斯反叛她。他們囚禁了科迪莉亞;她悲痛欲絕,自殺身亡。瑪加努斯和庫內達吉烏斯瓜分了王國,但很快就發生了爭吵並爆發了戰爭。庫內達吉烏斯最終在威爾斯殺死了馬加努斯並保住了整個王國,統治了三十三年。他的兒子里瓦洛繼承了他的爵位。 庫內達吉烏斯的後裔戈爾博杜克國王有兩個兒子,分別叫費魯克斯(Ferreux)和波雷克斯(Porrex)。他們發生爭吵並最終雙雙被殺,引發了一場內戰。這導致英國被五位國王統治,並且他們不斷互相攻擊。康沃爾國王克洛頓的兒子鄧瓦洛·莫爾穆提烏斯變得傑出。他最終打敗了其他國王並建立了對整個島嶼的統治。據稱他「制定了所謂的莫爾穆廷法,該法至今在英國仍享有盛譽」

▪︎第三本書

鄧瓦洛的兒子貝利努斯和布倫尼烏斯發生了內戰,後來被母親調解,並洗劫了羅馬。勝利後,布倫尼烏斯留在義大利,而貝利努斯則返回統治英國。 接下來是許多關於歷代國王的簡短記述。其中包括盧德(Lud),他以自己的名字將Trinovantum重新命名為「Kaerlud」;後來這被誤傳為倫敦。路德的王位由他的兄弟卡西貝拉努斯繼承,因為路德的兒子安德羅吉烏斯和滕凡提烏斯尚未成年。作為報答,安德羅吉斯被任命為肯特和特里諾凡圖姆公爵,而坦凡提烏斯被任命為康沃爾公爵。

▪︎第四本書

征服高盧後,尤里烏斯·凱撒眺望大海,決定命令英國宣誓服從羅馬並向其進貢。他的命令卻遭到了卡西維勞努斯的一封拒絕信的答覆。凱撒率領艦隊前往英國,但被卡西維勞努斯的軍隊擊潰,被迫撤退到高盧。兩年後,他再次嘗試,但再次失敗。然後,卡西維勞努斯與他的一位公爵安德羅吉斯發生了爭吵,安德羅吉斯給凱撒送了一封信,請他幫忙為公爵報仇。凱撒再次入侵,並在山上圍攻卡西維勞努斯。幾天後,卡西維勞努斯提出與凱撒講和,而滿懷悔恨的安德羅吉斯去見凱撒,請求他的寬恕。卡西維勞努斯向凱撒進貢並達成和解,凱撒隨後返回高盧。 卡西維勞努斯(Cassivelaunus)去世,他的侄子坦凡提烏斯(Tenvantius)繼位,因為安德羅吉烏斯(Androgeus)去了羅馬。繼任者是滕凡提烏斯的兒子金貝利努斯,然後是金貝利努斯的兒子吉德里烏斯。吉德里烏斯拒絕向皇帝克勞狄斯進貢,導致克勞狄斯入侵英國。在吉德留斯在與羅馬人的戰鬥中陣亡後,他的兄弟阿維拉古斯繼續保衛,但最終同意向羅馬投降,並娶了克勞狄斯的女兒珍妮維薩為妻。克勞狄斯返回羅馬,將該省交給阿維拉古斯總督管轄。


▪︎第五本書


英國國王世襲在羅馬統治下延續,包括英國第一位基督教國王盧修斯,以及幾位羅馬人物,如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篡位者阿萊克圖斯和軍事指揮官阿斯克勒庇俄多托斯。當屋大維將王位傳給他的女婿馬克西米安時,他的侄子柯南·梅里阿道克被授予布列塔尼的統治權,以補償他未能成功。經過羅馬人的長期統治後,羅馬人決定不再保衛島嶼並離開。英國人隨即遭到皮克特人、蘇格蘭人和丹麥人的圍攻,尤其是由於柯南殖民布列塔尼和馬克西米亞努斯使用英國軍隊發動戰爭,他們的人數已經大大減少。無奈之下,不列顛人向羅馬軍隊的將軍寫信請求幫助,但沒有收到回應(此段文字大量借鑒了吉爾達斯的《不列顛尼亞的崛起與征服》中相應的部分)。


15世紀繪製的插圖,沃蒂根和安布羅休斯·奧理安觀看二龍相鬥

15世紀繪製的插圖,沃蒂根和安布羅休斯·奧理安觀看二龍相鬥


▪︎第六本書

羅馬人離開後,不列顛人請求布列塔尼(阿莫里卡)國王阿爾德羅努斯統治他們。然而,阿爾德羅努斯卻派遣他的兄弟君士坦丁去統治不列顛人。君士坦丁死後,沃蒂根協助其長子君士坦斯繼承王位,然後又謀殺了他並掌權。君士坦丁剩下的兒子奧雷利烏斯·安布羅修斯和烏瑟因太年輕而無法統治,被帶到了安全的阿莫里卡。沃蒂根邀請亨吉斯特和霍薩率領的撒克遜人作為傭兵為他作戰,但他們卻起來反抗他,最終失去了對大部分土地的控制並遇到了梅林

▪︎第七本書:梅林的預言

此時,傑弗里突然暫停他的敘述,並插入了一系列歸因於梅林的預言。有些預言是《不列顛諸王史》後續章節的縮影,而有些預言則是對11至12世紀諾曼世界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的隱晦暗示,其餘的則不清楚。

▪︎第八本書

奧雷利烏斯·安布羅修斯擊敗並殺死沃蒂根,成為國王後,英國在沃蒂根及其兄弟烏瑟的統治下仍處於戰爭狀態。他們都得到了巫師梅林的幫助。在連續不斷的戰鬥中,安布羅修斯一度病倒了,烏瑟爾必須替他率領軍隊。這使得敵方刺客可以假扮醫生並毒害 Ambrosius。當國王去世時,夜空中出現了一顆形狀像龍頭(pendragon)的彗星,梅林將此解讀為安布羅修斯已死,烏瑟爾將取得勝利並繼任他的標誌。因此在擊敗最新的敵人後,烏瑟爾在他的名字中添加了「潘德拉貢」並加冕為國王。 但另一個敵人發動了攻擊,迫使烏瑟爾再次發動戰爭。這次他短暫的失敗,是在康沃爾公爵戈洛伊斯的幫助下才取得最後的勝利。但當他與戈洛伊斯一起慶祝這場勝利時,他愛上了公爵的妻子伊格爾娜。這導致了烏瑟·潘德拉貢與康沃爾的戈洛伊斯之間的戰爭,在此期間,烏瑟利用梅林的魔法偷偷與伊格爾娜同寢,因而奠定了亞瑟的誕生。隨後,戈洛伊斯(Gorlois)被殺,烏瑟(Uther)與伊格爾娜(Igerna)結婚。但他必須再次與撒克遜人對抗,儘管烏瑟最終取得了勝利,但他卻在飲用了撒克遜人下毒的泉水後死去。

▪︎第九和第十本書

烏瑟的兒子亞瑟繼承了王位並對撒克遜人進行了慘痛的打擊,直到他去世後撒克遜人才不再對烏瑟構成威脅。同時,亞瑟王征服了北歐大部分地區,並迎來了一段和平與繁榮的時期,直到盧修斯·希比略領導的羅馬人要求英國再次向羅馬進貢,亞瑟王在高盧擊敗盧修斯,打算成為皇帝,但在他不在的時候,他的侄子莫德雷德引誘並娶了桂尼維爾,奪取了王位。


▪︎第十一和十二卷

亞瑟王歸來並在卡姆蘭之戰中殺死了莫德雷德,但身受重傷的亞瑟王被帶到了阿瓦隆島,並將王國交給了他的堂兄康斯坦丁,卡多爾的兒子和康沃爾公爵。 亞瑟死後,撒克遜人回歸,但直到卡德瓦拉德去世才終結不列顛國王的血統。卡德瓦拉德被迫逃離英國,並請求阿莫里坎國王艾倫的援助。然而天使的聲音告訴他英國人將不再統治,他應該去羅馬。卡德瓦拉德確實這樣做了,並死在那裡,但留下他的兒子和侄子統治剩餘的英國人。剩餘的英國人被趕進威爾士,撒克遜人阿瑟爾斯坦成為洛格里亞國王。


|來源

傑弗里聲稱他將牛津大學副主教沃爾特贈送的一本「非常古老的英國語言書籍」,然後編寫成《不列顛國王史》並翻譯成了拉丁文。然而,沒有現代學者認真看待這項說法。此書可能的來源包括吉爾達斯的《不列顛的毀滅》(De Excidio et Conquestu Britanniae,6世紀)、比德的《英吉利教會史》(8世紀)、《不列顛人的歷史》(9世紀,作者可能是內尼厄斯)、《威爾斯編年史》(10世紀,作者不明)、塔利埃辛的詩和威爾斯傳說《基爾夫與奧爾溫》(11-12世紀),以及一些中世紀威爾斯聖徒的生平,傑弗裡將這些內容擴展並變成了一個連續的敘述。


|中世紀的影響

這些中世紀作品被認為是取材自傳統的凱爾特材料,有著深厚的根源,因此這些出版物被認為是可靠的,而不是一個人(即傑弗裡)的想像。然而,自從傑弗里出版《不列顛諸王記》以來,他的作品因在出版時記錄的事實錯誤(即與巨石陣有關的觀察)而被降級。僅僅一個世紀之後,傑弗里的《列王紀》便在惠特蘭、聖戴維斯大教堂以及後來的威爾士斯特拉塔佛羅裡達修道院等地的西多會修道院中被重寫和翻譯,隨後由比爾特的海威爾·費坎·阿普·海威爾·戈赫於1250年將其翻譯成拉丁-威爾士語,收錄於《列王紀年》,1250年將其翻譯成拉丁/威爾士語,收錄於《列王紀》。二者都是威爾斯中世紀手稿(威爾斯圖書館收藏)的一部分,其中許多現存於阿伯里斯特威斯的威爾斯國家圖書館。

傑弗里的作品與來自希臘帝國的英國國王的歷史有關,特別是特洛伊戰爭(特洛伊陷落)之後的歷史。然後,書中詳細描述了威爾斯中世紀時期格溫內斯王國時期,從大約682年起,一直到Llywelyn ap Gruffudd的生活,直到1282年,正是 Llywelyn II 王子引用了傑弗裡的作品。此外,另一位引用這些書籍的國王是歐文·格林多王子,他向蘇格蘭國王羅伯特三世講述了加爾弗里德的作品。格林多自稱是威爾斯親王,是特洛伊布魯圖之子坎伯國王的直系後裔和繼承人,也是後來的中世紀國王卡德瓦拉德的直系後裔和繼承人。

蒙茅斯的傑弗里的作品被認為受到了拉丁語出版物《11世紀和12世紀國王格魯法德·阿普·西南的生平》(寫於1137年)的啟發,該出版物由威爾士的杰拉爾德完成。格魯法德的傳記中詳細列出了威爾斯國王的名單,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特洛伊的布魯圖。然而,格魯法德的後裔是蘇格蘭的洛克里努斯,而不是他的兄弟威爾斯國王坎伯。另外,據說在8世紀,威爾斯僧侶 Nennius 撰寫了現在受到質疑的祖先名單,而 Geoffrey 發布了迄今為止被接受的國王名單。 為了交換他們自己的歷史手稿材料,托里尼的羅伯特給了亨廷頓的亨利一本《不列顛諸王史》,羅伯特和亨利都不加批判地使用了它作為真實的歷史,後來又在他們自己的作品中使用了它。就這樣,傑弗里的一些虛構作品融入了通俗歷史中。傑弗里的歷史構成了許多英國傳說和文學的基礎,同時也是威爾斯吟 遊詩人的豐富素材來源。它在中世紀盛期非常流行,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盎格魯/撒克遜時期之前和期間英國歷史的看法,儘管威爾士的杰拉爾德和紐伯格的威廉等作家對此提出了批評,他們表示「除了對古代史一無所知的人之外,沒有人會懷疑他在各個方面都是多麼無禮和厚顏無恥地造假。」 。梅林的預言在後來的時期尤其經常被引用,例如愛德華一世及其繼任者統治下英國對蘇格蘭的影響問題上雙方都曾引用過。 1155年,瓦斯(Wace,羅馬人,Brut)很快就將《不列顛諸王史》翻譯成了諾曼詩歌。13世紀初,拉亞蒙(Layamon,Brut)又將瓦斯的版本翻譯成了中世紀英語詩歌。在十三世紀的第二個二十五年,雷恩的威廉創作了拉丁文版的《不列顛諸王事蹟》( Gesta Regium Britanniae )。自13世紀以來, 傑弗里的資料被納入大量盎格魯/諾曼和中古英語歷史資料散文彙編之中。 到13世紀末,《不列顛諸王史》被翻譯成了多個不同的威爾斯散文版本,統稱為《布魯特·布倫希恩德》。1917年,考古學家威廉·弗林德斯·皮特里(William Flinders Petrie)提出,《 Brut y Brenhinedd》的一個變體,即所謂的《Brut Tysilio》,就是杰弗裡翻譯的那本古代英國書籍,儘管《Brut》本身聲稱是由牛津的沃爾特·沃爾特斯之前翻譯而來的,而從拉丁語之前為他翻譯的基礎。傑弗里的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將威爾斯文化帶入了英國社會,並使其被接受。這也是我們所掌握的第一份關於偉大人物李爾王的紀錄,也是神話人物亞瑟王的開端。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都相信《不列顛諸王史》的表面意義,其中的大部分內容被納入霍林斯赫德16世紀的《編年史》中。現代歷史學家認為《不列顛諸王史》是一部包含一些事實資訊的虛構作品。約翰·莫里斯(John Morris)還在《亞瑟時代》(The Age of Arthur)一書中將《不列顛諸王史》稱為「蓄意惡搞」的文學書。 它持續對流行文化產生影響。例如,瑪莉·史都華的《梅林三部曲》和電視迷你影集《梅林》都包含了大量取自《不列顛諸王史》的元素。


|手稿傳統和文本歷史

《不列顛諸王史》的中世紀手稿有 215 份存世,其中有數十份是在12世紀末之前抄寫的。即使在最早的手稿中,也可以發現大量的文本變體,例如所謂的「第一變體」。這些反映在作品的三個可能的序言中,以及某些情節和短語的存在或不存在中。某些變體可能是由於「作者」對不同的早期副本進行添加而造成的,但大多數可能反映了早期對文本進行修改、添加或編輯的嘗試。理清這些差異並確定傑弗里原文的任務是長期而複雜的,而且圍繞該文本的困難程度直到最近才被確定。 變體標題「Historia regum Britanniae」是在中世紀引入的,並成為現代最常見的形式。然而,2007 年出版的該作品的批判版表明,最準確的手稿將該作品稱為《不列顛人的事蹟》,並且這是傑弗里本人用來指代該作品的標題。



(部分內容參閱網路資訊)

avatar-img
異世界冒險者 傑洛斯
7.8K會員
958內容數
熱愛創作,喜歡閱讀,更愛奇奇怪怪的事物,收藏著來自各地的新奇物件,穿梭在各遊戲、小說、動漫、LARP領域,這裡提供我的生活發現、各類趣聞、資訊知識分享、歡迎各路冒險者一起交流,又或是可以一起旅行,將這個世界的新奇之處帶給大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變形記》(拉丁文:Metamorphōsēs,源自古希臘文:μεταμορφώσεις:「轉變」)是羅馬詩人奧維德於公元8年創作的一首拉丁敘事詩,它被認為是奧維德的代表作,這首詩在神話歷史框架中記錄了世界從創世到凱撒被神化的歷史,包含250多個神話、15本書和11,995行詩。
《世界的六個時代》(拉丁文: sex aetates mundi),也很少有被稱為《世界的七個時代》(拉丁文:septem aetates mundi),是基督教歷史分期,最早由希波的奧古斯丁撰寫。 它是基於基督教的宗教事件,從亞當的創造到啟示錄的事件。
《紐倫堡編年史》是一部圖文並茂的百科全書,其中包含世界歷史記載以及透過聖經釋義講述的記載。主題包括與聖經有關的人類歷史、插圖神話生物以及古代重要基督教和世俗城市的歷史。該書於1493年完成,最初由哈特曼·舍德爾 (Hartmann Schedel)用拉丁文撰寫。
《變形記》(拉丁文:Metamorphōsēs,源自古希臘文:μεταμορφώσεις:「轉變」)是羅馬詩人奧維德於公元8年創作的一首拉丁敘事詩,它被認為是奧維德的代表作,這首詩在神話歷史框架中記錄了世界從創世到凱撒被神化的歷史,包含250多個神話、15本書和11,995行詩。
《世界的六個時代》(拉丁文: sex aetates mundi),也很少有被稱為《世界的七個時代》(拉丁文:septem aetates mundi),是基督教歷史分期,最早由希波的奧古斯丁撰寫。 它是基於基督教的宗教事件,從亞當的創造到啟示錄的事件。
《紐倫堡編年史》是一部圖文並茂的百科全書,其中包含世界歷史記載以及透過聖經釋義講述的記載。主題包括與聖經有關的人類歷史、插圖神話生物以及古代重要基督教和世俗城市的歷史。該書於1493年完成,最初由哈特曼·舍德爾 (Hartmann Schedel)用拉丁文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