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對 AI 的情緒快速反轉,原本被視為科技成長核心的 AI 主題,正面臨來自基本面與估值的雙重壓力。從伺服器晶片到雲端服務,再延伸到 AI 軟體與 SaaS 模型,資金明顯進入審慎觀望期。開源模型如 DeepSeek 正壓縮 AI 成本結構,企業也開始將預算從高價閉源模型轉向低價替代品,導致市場重新思考『AI 商業模式到底值不值這個價』。AI 的第二階段篩選賽,正式啟動。
本週渾水機構針對 APP的做空報告更是點燃火藥桶,直指其 AI 能力為『貼牌包裝』,揭露市場對 AI 軟體股『敘事與實力』的信任危機。與此同時,The Information 發布專題報導,揭露雲端 AI 支出開始放緩、模型定價承壓、商業化進度遞延等結構性壓力。這些訊號不只反映 AI 熱潮降溫,更顯示產業已進入從『故事溢價』轉向『價值驗證』的過渡期。
然而,當伺服器端需求進入盤整,另一條敘事正在醞釀:Edge AI 正成為 AI 投資新主軸。AI PC、AI Phone、車載 AI 等終端裝置開始受市場關注,從推論晶片(如 AMD MI300、蘋果 NPU)到高速儲存、液冷散熱與 HBM 記憶體,零組件供應鏈成為短期資金布局的新焦點。我們認為,從雲到端的資金輪動 正在發生,若蘋果於 WWDC 宣布 iPhone 16 的 AI 功能落地,這條終端 AI 故事線有望快速升溫,成為第二季市場主軸之一。
AI 投資情緒快速反轉,產業邁入基本面驗證期
從晶片到 SaaS,AI 不再是只要『沾到邊』就會漲的題材,估值與商業模式正面臨系統性重估。這波轉折背後,反映的是什麼樣的結構性變化?
開源模型殺價潮來襲,AI 軟體毛利率面臨重估
企業紛紛將高價商業模型替換為開源工具,AI 軟體高溢價邏輯正在受到挑戰,市場正在重新思考。
從敘事走向淘汰賽,真正有實力的公司才留得下來
AI 軟體股不再靠 GPT API 拼裝故事,市場開始只給『能落地、能變現』的公司溢價。哪些公司有實力挺過這波篩選?該怎麼選股?
雲轉端:Edge AI 可能成為下一條資金輪動主線嗎?
AI PC、AI Phone 將成為終端裝置換機週期的主題敘事,從晶片到散熱,資金布局正逐步轉向這個新主戰場。是否意味著新一輪炒作有機會在大盤止穩後將啟動
知名空頭做空 APP,揭開 AI 軟體信任危機序幕?
APP 被指控「AI 貼標」,反映當前市場對於 AI 軟體估值泡沫的集體焦慮。這只是個案,還是整個產業的縮影?該如何解讀這個信號?